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成忠臣

草書的書寫是有一定的法度的,它既不是“繞線圈”也不是胡草“草書的筆畫,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畫,草書卻要無所不悟。《藝概·書概》這就很好地說明學草書要有楷書、行書的基礎,還應有篆書、隸書的雄厚基礎。否則寫出來的字便輕、飄、俗氣,沒有韻味。林散之老先生“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說的就是用筆之妙。草書筆法的變化離不開方筆、圓筆,而方筆圓筆來源於篆、隸。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我在青少年時期就打過這方面的基礎。草書是藝術感情的語言。它以其淋漓的墨色,跌宕多變的體勢,流暢飛動的線條,把一個人抒情達意的內心衝動和激情流瀉其間。這種書家一時的感情觸發是有著長期感情積澱的,“鬱勃之氣”為基礎的。這種豪邁氣勢正如蘇東坡所言“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這來源於一個書家的長期修煉。草書藝術的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充滿活力與張力、強烈的節奏變化,它洋溢著一個書家濃重的感情色彩。草書點畫線條的動勢與縈帶在紙上要求起伏連綿,一氣呵成。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在章法上它是豐富多彩的,在用筆上最高境界是心手兩忘,變幻莫測。因為點畫之間要顧盼有情,映帶呼應,筋脈相連,還要因字轉形,達到自然之美。同時草書還十分重視墨法,枯溼濃淡,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知其白而守黑,才會出現酣暢淋漓,灑脫飄逸之勢,韻味無窮之風。草書要發揮出書家的激情,線條要蘊含無限生機和活力,節奏與張力要充分展現,筆勢要隨心所欲。要把書家的激情充分傾注於筆勢的飛舞靈動上。“草貴流而暢” 《書譜》),書者須腕靈筆活,沉著痛快,自然放任,無拘無束。在筆法上,正、側、順、逆、重、虛、實、轉折、疾澀、頓挫、提按糅合在一起,既放得開,又收得住。從以上可明白草書的大體規律。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這裡我再補充一點的是:一個書家不管臨習哪家字帖或書法,重要的是要化他神為我神,“神韻”是至關重要的。蘇東坡講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如通神”古往今來有建樹的書法家都是大學問家,除了臨池百家外,還要博覽群書,融會貫通。一個書家成長大約要經歷四個階段,習字、入帖、知味、通神。習字是初步階段,毛筆不聽使喚,毛筆字太難寫。這是第一難關,這一關許多人難住,但還是有一部分人產生了興趣。等過去這一關,進入第二階段,臨帖,這就是所謂的“進得去”,這一階段是一個模糊階段,對書法一知半解,覺得大名家不過如此。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第三個階段“知味”即開始認識書法藝術,懂得書法藝術之美和意味。此時便開始有了一個顛倒,名家佳作越看越美,自己的作品越看越不滿意。第三階段是“通神”階段,對名家作品從不懂欣賞到會品味,對自己的作品從肯定到否定,這是審美觀的大飛躍。即從模仿形質到追求意境,進入藝術創作的形象思 維。開始重新認識到在茫茫藝海里,學無止境,進去不易,出來更難。一個書家選擇了書法這門藝術,就等於要攀登兩座高山,後一座比前一座更險、更高、更艱險、更難攀登。但力盡艱難,才能水到渠成。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淺談草書創作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