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經過前幾年古裝影視劇“橫霸熒屏”的局面後,傳統武俠影片走到了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一方面,難覓優秀武俠類劇本的蹤跡;另一方面,古裝大片雖多,但大多已經由武俠動作片轉型為言情歷史片,時下幾乎看不到純粹的武俠電影。在武俠片低迷的情況下,玄幻片便有了成為主流的趨勢。

玄幻小說作品將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他區別於西方的科幻電影和魔幻電影,繼承中國武俠片特有氣質,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新里程碑。玄幻影片以原著小說為依託,所創建的東方玄幻體系別開生面、極具生命力,賦予了年輕觀眾對東方異世界豐富的想象空間。

但總體優秀的玄幻作品依舊稀缺,而且根據近些年來出版的玄幻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幾乎沒有,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缺少人才和缺少市場。


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首先,玄幻小說界還缺乏宗師級人物。武俠小說界僅金庸一人的作品就被挖掘改編演繹了無數遍,創造了無數收視率和票房奇蹟。但玄幻小說界還是群雄割據時期,良莠並存,魚龍混雜,沒有能壓得住陣腳的標誌性人物。

其次,導演界還缺乏認可和領會玄幻小說的人物。玄幻的精髓在於環境和氣氛,但大部分導演則會過分側重於後期的特效而忽略拍攝時的環境與氣氛,加上商業化的電影的盛行,也會影響部分導演的初心。

最後,喜歡玄幻小說的階層在社會上還沒有掌握話語權。這部分人群大致是13—30歲人群,其中大部分是18—25歲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都還很低,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為玄幻小說正在衍生的經濟鏈貢獻力量,這也間接導致了玄幻小說影視作品偏少,長時間處於蟄伏期。


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由東方玄幻開闢了一個天馬行空的玄幻世界,虛實結合的動作場面,成為了國產影視劇大軍中的一朵奇花。可隨後的東方玄幻題材影片不再推陳出新,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修仙成道法門。諸多劇作的人設關係只是浮於表面,借玄幻旗號大書愛情的玄幻影片更是屢見不鮮。

2017年電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傳粉絲“鎖場”之後,玄幻影視劇在觀眾心中的地位隨之江河日下。創新乏力之餘,過度消費經典IP成為了古裝影片的又一大特性。


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許多玄幻和武俠影片依託經典,以情懷為主要輸出向,賺取一波又一波的流量。過度消費情懷,劇情乏善可陳,許多東方經典玄幻史詩影片被改成了徹頭徹尾的言情宮鬥影片;武俠片也被生搬硬套上了魔幻的外殼,神魔大戰、尋寶除妖取代了武俠片原本應有的鮮衣怒馬、仗劍天涯。在越爛越火的負面效應中,國產古裝陷入了一個對內容懈怠的惡性循環。諸多古裝影片保證了票房卻輸了口碑,保證了流量卻輸了品質。

在影視資本冷卻的當下,打造一部優質古裝影視劇,已然成為了許多團隊難以企及的目標。畢竟武俠和玄幻片的低迷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且武俠片是依附於古裝大系之上的。


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動作設計的拖沓和多餘,也為諸多觀眾無法忍受的槽點。過度創新無法支撐起翻拍劇的靈魂時,還原原作便成了當下擺脫爛片罵名最有效的辦法。

此外,服化道的進一步精細化,成為古裝劇提升檔次的有效方法。服化道的精準還原可以為劇作質量增色不少。人物的個性化和反常規化演繹,更可吸引觀眾的好奇心和同理心。


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2005年寫就的《誅仙》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東方仙俠世界,這部長篇小說常年盤踞在網文界的前端,擁有廣泛的讀者群,被稱為“後金庸時代的武俠聖經之一”。而於今年9月份上映的《誅仙I》卻讓原著黨大失所望,劇情在改編上處理過於簡化甚至顧此失彼,原著精髓剩下不到十分之一,部分主演粉絲也表示其實這就是一部靠IP帶動的流量電影。

2000年的《臥虎藏龍》則代表了中國武俠電影在國際上取得的最高成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而這部片子在中國人看來其實已經不那麼地道正宗了。雖然它意味著中國武俠電影走上最輝煌的頂點,但同時也意味著從此中國武俠電影將會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


玄幻無解,武俠低迷,古裝影視劇將何去何從?


受眾群體間的割裂、版權間的壁壘,進一步壓縮了古裝影片IP衍生的空間。經歷了2018年寒冬的影視市場,復甦之路艱辛且漫長。依託情懷苟延殘喘的古裝影片,如果不在質量上下功夫,就會被市場拋棄。上半年古裝影片已頹的情形下,如何憑好片救市,還得看資本方、製片方和平臺方的多重運作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