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顯貴常過窘迫生活,收集所謂龍骨,遭侵略寡不敵眾,他以身殉國

祭酒雄風已彪炳史冊,先生慧眼猶啟迪後人。——評王懿榮

“沒有一種文字比甲骨文更踏實也更幻想,更狐媚也更誘人。一塊骨頭上,刻下了天地鴻蒙。”一筆一劃刻下的時候,心裡該是怎樣熱烈明媚的期待?

經過千年的光陰滌盪洗染,還可以這樣美到驚魂。欣賞甲骨文,彷彿自己已成為那幅瓷磚畫裡的遠古人物,也在一片龜甲或獸骨上,一筆一劃刻下,關乎神秘,關乎生命,關乎時間經脈,關乎永遠。

而甲骨文的發現也是中國商朝文化存在痕跡的有力佐證。甲骨文的發現是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我們飽受摧殘,但是甲骨文這一文化瑰寶的出土讓中華文化再次閃耀出世界矚目的光芒。王懿榮,是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也被後世人稱為甲骨文之父。

此顯貴常過窘迫生活,收集所謂龍骨,遭侵略寡不敵眾,他以身殉國

王懿榮,出身於官宦世家,字正儒。受家庭薰陶,他自小就飽讀詩書,才學斐然。在科考一途上也頗為順利,在光緒六年考中了進士。由於王懿榮本人素有才名,再加上家學深厚,他得到了皇上和慈禧太后的共同賞識。

在醉心仕途之餘,王懿榮頗為喜歡金石之學,在書畫一途上也頗有造詣。他有著清末書法四家之一的美稱,也常常受到慈禧的賞識為她的御畫題志。王懿榮得意之後,躋身殿堂,侍奉至尊,郭沫若曾稱之為“顯貴”。

但這位“顯貴”經常過著窘迫生活。究其原因,就是他十分酷愛古代的文物典籍,凡有價值的殘石、碑帖、書畫、善本圖書等,他都購置收藏,他是清末有名氣的金石收藏家。這祥就用去了他的俸薪,有時為了收進珍貴文物,甚至不得不典當妻子的嫁奩、首飾抵債。

此顯貴常過窘迫生活,收集所謂龍骨,遭侵略寡不敵眾,他以身殉國

光緒25年,1899年,也就是120年前,當時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生了一場病。據說是得了瘧疾。家人給他去藥店抓了藥,藥包中有一味藥叫“龍骨”。“龍骨“是古代動物的骨骼,主要功效是鎮定安神和解熱退燒。

王懿榮發現這些“龍骨”上有從未見過的文字。直覺告訴他這些龍骨一定非同尋常。王懿榮是國子監祭酒,也就相當於皇家大學的校長,他還是研究古代鐘鼎文的金石學家。由於刻在龜甲上的痕跡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處,深通金石文字、有著豐厚知識儲備的王懿榮,很快就認出了龜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種文字,因而欣喜萬分,開始重金收購。

馬上去藥店把“龍骨”全都買了回來。而且一時間把京城所有藥店的帶字的“龍骨”全買了回來。一共蒐集到超過1500片的類似文字刻片,經過仔細地考察研究,王懿榮認為這些“龍骨”都源自於商代

,應是當時的卜骨。

但是好景不長,王懿榮大規模收購龍骨的事情遭到了當時一些古玩商的注意,他們依靠藥店老闆提供的信息,找到了這些“龍骨”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的田地裡。當時的商人一擁而上,市場上“龍骨”的價格飛漲,從以前的按斤賣到後來的按字賣,甚至達到了一個字二兩五錢銀子的價格,這給當時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此顯貴常過窘迫生活,收集所謂龍骨,遭侵略寡不敵眾,他以身殉國

後來,文物機構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了正式的考古挖掘。在這裡,不僅發現了甲骨文,還有商代的都城的遺址。歷史上商代後期又被稱為殷國,所以商也曾被叫做“殷商”,其都城遺址又因在安陽被發現,故被稱為“安陽殷墟”。經過學者們的不斷研究,現在我們知道甲骨文在當時是用來記載王室占卜問事的文字。

但是王懿榮的研究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外來侵略打斷了。關於甲骨文的發現過程,據《鐵雲藏龜自序》、王漢章《古董錄》謂:古董商挾“龍骨”入京,王懿榮審定為殷商故物,悉數購得。據記載王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購得千餘片甲骨,還沒有來得及進一步研究,便為國捐軀了。王懿榮不僅是一個對祖國文明有貢獻的學者,更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志士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在榮成登陸,王懿榮立即奏請回故鄉辦團練,訓練鄉勇,號召民眾,親臨海防前線,四處聯絡組織,決心與日寇決一死戰。這時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王懿榮壯志未酬,寫下了一首七絕詩:“

豈有雄心輒請纓,念家山破自魂驚。歸來整旅蝦夷散,五夜猶聞匣劍鳴。

此顯貴常過窘迫生活,收集所謂龍骨,遭侵略寡不敵眾,他以身殉國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列強威脅北京,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七月八國聯軍兵臨北京,清政府無力抵抗,人心惶惶,國都面臨危局。團練不是正規軍,沒有像樣的武器,王懿榮勉為其難,竭盡全力,日夜籌劃守城事宜。

七月二十日侵略軍攻入外城,王懿榮怒不可遏,大呼出宣武門至團練局,率兵勇奮力抵抗,但寡不敵眾敗回私宅。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奔西安避難,東安門又被攻被。

大勢已去,事不可為,王懿榮整夜徘徊庭院。

清晨,他對家中人說:“吾義不可苟生!”書絕命詞後遂吞金自殺。不成又服藥,仍未就死,最後投並,壯烈殉國。他的夫人謝氏、長媳張氏跟隨投井而死。這是七月二十一日發生在東城錫拉衚衕王氏的宅院裡的悲壯的一幕。

此顯貴常過窘迫生活,收集所謂龍骨,遭侵略寡不敵眾,他以身殉國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王懿榮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出一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正氣歌,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崇高氣節。

面對侵略者的鐵蹄,在王懿榮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傳承五千年的民族氣節,看到了不屈不撓、不懼生死的英雄氣概。中國文人一直秉持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氣精神,是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的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