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祭酒雄风已彪炳史册,先生慧眼犹启迪后人。——评王懿荣

“没有一种文字比甲骨文更踏实也更幻想,更狐媚也更诱人。一块骨头上,刻下了天地鸿蒙。”一笔一划刻下的时候,心里该是怎样热烈明媚的期待?

经过千年的光阴涤荡洗染,还可以这样美到惊魂。欣赏甲骨文,仿佛自己已成为那幅瓷砖画里的远古人物,也在一片龟甲或兽骨上,一笔一划刻下,关乎神秘,关乎生命,关乎时间经脉,关乎永远。

而甲骨文的发现也是中国商朝文化存在痕迹的有力佐证。甲骨文的发现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我们饱受摧残,但是甲骨文这一文化瑰宝的出土让中华文化再次闪耀出世界瞩目的光芒。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也被后世人称为甲骨文之父。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王懿荣,出身于官宦世家,字正儒。受家庭熏陶,他自小就饱读诗书,才学斐然。在科考一途上也颇为顺利,在光绪六年考中了进士。由于王懿荣本人素有才名,再加上家学深厚,他得到了皇上和慈禧太后的共同赏识。

在醉心仕途之余,王懿荣颇为喜欢金石之学,在书画一途上也颇有造诣。他有着清末书法四家之一的美称,也常常受到慈禧的赏识为她的御画题志。王懿荣得意之后,跻身殿堂,侍奉至尊,郭沫若曾称之为“显贵”。

但这位“显贵”经常过着窘迫生活。究其原因,就是他十分酷爱古代的文物典籍,凡有价值的残石、碑帖、书画、善本图书等,他都购置收藏,他是清末有名气的金石收藏家。这祥就用去了他的俸薪,有时为了收进珍贵文物,甚至不得不典当妻子的嫁奁、首饰抵债。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光绪25年,1899年,也就是120年前,当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生了一场病。据说是得了疟疾。家人给他去药店抓了药,药包中有一味药叫“龙骨”。“龙骨“是古代动物的骨骼,主要功效是镇定安神和解热退烧。

王懿荣发现这些“龙骨”上有从未见过的文字。直觉告诉他这些龙骨一定非同寻常。王懿荣是国子监祭酒,也就相当于皇家大学的校长,他还是研究古代钟鼎文的金石学家。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因而欣喜万分,开始重金收购。

马上去药店把“龙骨”全都买了回来。而且一时间把京城所有药店的带字的“龙骨”全买了回来。一共搜集到超过1500片的类似文字刻片,经过仔细地考察研究,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都源自于商代

,应是当时的卜骨。

但是好景不长,王懿荣大规模收购龙骨的事情遭到了当时一些古玩商的注意,他们依靠药店老板提供的信息,找到了这些“龙骨”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田地里。当时的商人一拥而上,市场上“龙骨”的价格飞涨,从以前的按斤卖到后来的按字卖,甚至达到了一个字二两五钱银子的价格,这给当时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后来,文物机构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进行了正式的考古挖掘。在这里,不仅发现了甲骨文,还有商代的都城的遗址。历史上商代后期又被称为殷国,所以商也曾被叫做“殷商”,其都城遗址又因在安阳被发现,故被称为“安阳殷墟”。经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现在我们知道甲骨文在当时是用来记载王室占卜问事的文字。

但是王懿荣的研究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外来侵略打断了。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据《铁云藏龟自序》、王汉章《古董录》谓:古董商挟“龙骨”入京,王懿荣审定为殷商故物,悉数购得。据记载王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购得千余片甲骨,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研究,便为国捐躯了。王懿荣不仅是一个对祖国文明有贡献的学者,更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在荣成登陆,王懿荣立即奏请回故乡办团练,训练乡勇,号召民众,亲临海防前线,四处联络组织,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这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王懿荣壮志未酬,写下了一首七绝诗:“

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列强威胁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七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人心惶惶,国都面临危局。团练不是正规军,没有像样的武器,王懿荣勉为其难,竭尽全力,日夜筹划守城事宜。

七月二十日侵略军攻入外城,王懿荣怒不可遏,大呼出宣武门至团练局,率兵勇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败回私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奔西安避难,东安门又被攻被。

大势已去,事不可为,王懿荣整夜徘徊庭院。

清晨,他对家中人说:“吾义不可苟生!”书绝命词后遂吞金自杀。不成又服药,仍未就死,最后投并,壮烈殉国。他的夫人谢氏、长媳张氏跟随投井而死。这是七月二十一日发生在东城锡拉胡同王氏的宅院里的悲壮的一幕。

此显贵常过窘迫生活,收集所谓龙骨,遭侵略寡不敌众,他以身殉国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王懿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气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崇高气节。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在王懿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承五千年的民族气节,看到了不屈不挠、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中国文人一直秉持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气精神,是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