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三年級現象(34) 合理進行陪讀

關注三年級現象(34) 合理進行陪讀

陪讀是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小學階段所要做的事情,可以說是一件讓人很頭疼的事情。小學生正處在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不少"小一"、"小二"學生家長常要身兼數職,既要做好父母,又要做好"陪讀教師",相信不少家長因此很"崩潰"。

家長陪讀的基本要求

小學生容易分心、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因此,在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成人的幫助與監督,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國內外大量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家長的積極參與有利於孩子提高學業成績、改善學習態度。當家長表現出對子女的學習感興趣時,孩子會更願意尋找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面對學習困難會更具堅持性,體驗到更多的學習滿足感,並且這種積極的影響是長遠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長應該陪讀,起到監督的作用。家長的陪讀並不是簡單地陪著、坐在一旁,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則。

第一,重視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陪讀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鼓勵孩子好的習慣、向孩子指出不足之處,糾正不良習慣。

第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逐漸培養孩子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三年級開始,家長的陪讀行為應逐漸減少。中高年級的孩子應在無人"監視"時,仍能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要教孩子如何學習,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而不是隻關注作業的完成質量。例如,向孩子講解解題的思路、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第四,當在指導孩子作業中發現孩子有困惑,或者與自己的思路衝突較大時,家長應及時與老師溝通。根據溝通的結果,家長可以調整自己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

家長陪讀的內容和措施

陪讀不需要家長精通孩子的學習內容,替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但陪讀卻能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給家長朋友介紹一些陪讀的技巧。

一二年級

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正是建立小學學習習慣的黃金期,這個時候狠抓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時的孩子心智還不成熟什麼都未知,你給孩子灌輸的理念、形成的認知、養成的習慣都至關重要,這是也是他對一生學習的"第一印象"。

一是要求孩子寫字工整。如果不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再去糾正他,會讓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就直線下降,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是提高孩子作業速度。成績明顯低於班級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作業速度慢。所以一開始就要注意速度,嚴禁邊做作業邊玩,儘量做作業中途不吃東西、不亂玩。先做他不擅長的作業,因為一開始是精力都比較好。

小學一二年級正是建立學習習慣的黃金期,這個時候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書寫、閱讀等方面的習慣,正是為孩子將來的學習打基礎。低年級孩子的智力發育還不成熟,孩子未必能理解家長灌輸給他們的理論知識,但是在這個時機,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卻是可操作可實行的。

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極其依賴父母的時期,家長要逐漸引導孩子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情去做。低年級家長一般會較長時間"盯著孩子學習",但是隨著孩子年級不斷升高,家長需慢慢開始"半陪讀"。不可一直坐在孩子身邊,"題題必講"、"字字必糾"。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走過所有的學習細節。認真完成作業看起來是一件很小的事,不過當孩子堅持下來、養成習慣之後,將會形成對孩子一生有益的行為習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完全可以親自去驗證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這個階段切忌把追求成績錯誤地表現為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而是要鼓勵孩子樹立"儘自己的最大能力"、"跟自己競賽"的觀念。讓孩子瞭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

三四年級

小學三年級的學習習慣直接決定高考的學習成績,小學三年級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說了。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孩子在一二年級養成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加強不能放鬆。三年級後不用跟一二年級一樣再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了,他們開始主動積極的接受新知識,但你要教會孩子做計劃表、整理錯題、做筆記。

小學三四年是孩子們學習逐漸定型的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可能會對家長的建議有所排斥和抵抗,所以,可以說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家有孩子正處在二三年級的家長,需要幫助孩子鞏固在前一兩年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如果出現孩子書寫時為趕速度字跡潦草,家長要做一定的提醒,必要時需讓孩子重新再寫一次。但是三年級後不用跟一二年級一樣再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了,孩子們一般在這年級段已經開始主動積極地接受新知識了。

作業不用家長時時刻刻盯著,但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做計劃表、整理錯題、畫重點、做筆記。記筆記和找重點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要讓孩子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講課內容。

建議家長從三年級開始給孩子建立"錯題本",幫助孩子掌握自己出錯的內容和方式。給孩子買大量教輔書或是採用"題海戰術"都是沒有什麼大用的,還不如把這些時間挪到整理錯題上來,讓孩子每天把做錯的題改正過來就收穫不少了,既省了時間還養成了整理錯題的習慣。

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後,家長就不用再過多過問課業細節了,只是在他偶爾犯懶的時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時跟他一起尋找辦法就可以了。

陪伴但不主導孩子的學習

很多孩子一放學,家長都會立即要求孩子"彙報",比如今天老師教了些什麼,有什麼作業需要完成等。這無形中就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似乎學習這件事情是由自己和家長共同完成的。於是孩子不會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就因為有了家長這樣一道"保障",哪怕自己完不成,家長也會給自己想辦法"兜圓"。這顯然不是家長所想要得到的結果,最後還要責怪孩子不獨立自主,其實責任在自己身上,這點很多家長往往都意識不到。

其實,孩子的潛力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家長首先要把自己的角色轉換過來,所謂的"陪讀"其實並非不可或缺,更多地應該表現為陪伴與支持。在孩子閱讀、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儘量讓他們獨立完成,不要打擾,可以在旁觀察,發現有問題後再和孩子溝通,並作進一步的調整,這樣一定會比"大包大攬"有效得多。

不能剝奪孩子受批評的權力

有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

10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