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北走出的這位新晉中央委員,不簡單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全會按照黨章規定,決定遞補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馬正武、馬偉明同志為中央委員會委員。其中,馬偉明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

從湖北走出的這位新晉中央委員,不簡單

馬偉明簡歷

馬偉明,1960年4月6日出生,男,中國工程院院士、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江蘇省鎮江市揚中人。

現任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82年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1987年於海軍工程學院獲船舶電氣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1993年至1996年在清華大學攻讀並獲電機專業博士學位;

1996年評為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9年獲國家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6年6月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從湖北走出的這位新晉中央委員,不簡單

馬偉明 資料圖 新華社

據公開資料,馬偉明多次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為我國國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作出重要貢獻,榮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被評為人民海軍70週年突出貢獻個人、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獲八一勳章。

今年國慶節前夕,馬偉明剛剛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在洗漱間改造的實驗室裡解決了世界性難題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研製出了兩臺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裡開展研究。

整整6個春秋、1800多個日日夜夜,實驗記錄和報告堆滿了半間屋子,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他們終於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盪”這道世界性難題。

馬偉明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再接再厲,先後研製出世界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和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全面裝備我國現役和在造的新型艦船,牢牢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2001年,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可謂功成名就。許多人勸他該放鬆一點了,不要再這樣拼命,他卻說:“我們這代科研工作者趕上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好時機。只要稍微歇口氣,別人就會跑到我們前面去。如果我現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麼意義!”

從湖北走出的這位新晉中央委員,不簡單

馬偉明(中) 兵工科技資料圖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多項創新成果屬國際首創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10多年前,馬偉明的目光就瞄準這一目標。

當時,國外的技術路線是中壓交流。經過反覆研判,馬偉明提出了中壓直流技術路線,先後3次召集國內頂尖專家研討,得到的幾乎是一片否定聲:“憑我國現有的條件,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為什麼非要等外國人做成了,我們才開始跟著做?”面對質疑,馬偉明經過深入分析,毅然決定堅持往前走。

10年攻關,10年艱辛。不服輸的馬偉明,硬是把這一世界公認的核心重大技術難題成功解決了,而世界同行才剛剛反應過來。此時,馬偉明已在這個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的跨越發展。

在研究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同時,馬偉明又瞄準了一項國際科技領域的尖端技術——電磁發射技術,同樣又引發了一輪質疑風波。

馬偉明認定,中國需要這項技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8年之後,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鑑定會。面對馬偉明的創新壯舉,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從湖北走出的這位新晉中央委員,不簡單

馬偉明 資料圖 央視新聞

除了研製出世界上首臺能同時發交流和直流兩種電的雙繞組發電機,近幾年,馬偉明帶領團隊在該技術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創新成果進入“井噴期”,多型裝備和技術屬國際首創,讓中國潛艇真正擁有了中國人研發製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心”等。

國之棟樑!致敬!

長江融媒出品 記者:董曉勳 李玉瑩 綜合新華社 製作:王戎飛 校對:童永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