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致富經》這檔節目,承包了一代人的創業熱情。千奇百怪的飼養對象比創業夢更讓人開眼界,有些甚至讓人覺得“這都能養”。

例如耳熟能詳的保護動物,娃娃魚。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娃娃魚是我們最常提到的國家保護動物之一。它在1988年的時候,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從當上保護動物那天開始,娃娃魚的魚生都變了。它從餐桌美食成了保護動物,又從保護動物重回餐桌美食。

娃娃魚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早已混跡幾千年。對食物的追逐,是柴米油鹽刻在我們骨子裡的基因。

早在《山海經·北山經》中,就提到了娃娃魚:“其形如䱱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而隨著養殖技術成型,非野生娃娃魚甚至可以買回家中,當個存糧。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養活瀕危物種,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中國人就是給養活了,還成千上萬地養在養殖場內。與人工環境裡的娃娃魚相比,野生娃娃魚過得卻很悲哀。如今很難在野外發現一隻娃娃魚了,這事兒連國外的學者都著急。

娃娃魚算是一份大自然的禮物。它存在歷史比恐龍悠久,卻始終沒有多少變化,被叫做“水中的活化石”,屬於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類群。同時它對水環境非常依賴,遷移能力較差,因此也是研究動物進化的好材料。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這也難怪國外學者都對其生存狀態如此關注。例如2012年時,倫敦動物學會(ZSL)在中國啟動了一個為期3年的達爾文項目,就是為了拯救娃娃魚。越來越多的綜合調查研究,也在褪去娃娃魚神秘的衣衫。

其實娃娃魚,正確的稱呼應該是“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它隸屬於隱鰓鯢科,這也是古老的一科。現存最古老的隱鰓鯢科化石,可追溯到一億六千萬年前。

但現在這一科只殘存2屬3種,除了中國大鯢,還有同屬大鯢屬的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以及隱鰓鯢屬的隱鰓鯢(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中國大鯢是由一名19世紀的歐洲學者Émile Blanchard命名的。在這之前,我們都將娃娃魚看作一種魚類,其實它和青蛙、蠑螈一樣是兩棲動物。而且它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能長到1米長。有記錄以來最大個體全長1.8米,重50千克。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Émile Blanchard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們出生時不過3釐米長。它們在每年5~8月繁殖,雌鯢每次產下多達300餘枚卵。卵粒如同念珠一樣顆顆相連,長度能達到數米長。雌鯢留下卵後便離開,雄鯢則要獨立完成受精和守護後代的重任。2個月後幼鯢出生,它們還會過上一段集群生活,直到幼鯢都能獨立生活了,雄鯢才會離去。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幼鯢有著粉紅色的羽狀外鰓,不過越長大也就越醜,外鰓收了起來,變成用肺呼吸。成年娃娃魚的長相,很符合兩棲動物一貫的畫風:

頭扁平,四肢短小粗壯,尾巴形如一把蒲扇,有著一對小眼睛,沒有眼瞼,體色多變,褐色、黃褐色等,與環境中的鵝卵石相似。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與樣子充滿違和感的,是它的小名“娃娃魚”。

一說是娃娃魚的叫聲,像極了嬰兒的啼哭聲。不過這是以訛傳訛,娃娃魚沒有發聲器官,聲音可能是吐泡泡、吞嚥發出的物理聲音。也有說法是娃娃魚的四肢如嬰兒般,胖胖的短短的。

“娃娃魚”只是它眾多名字中的一個,典籍中還有叫做“啼魚”、“狗魚”、“腳魚”等。也有認為陰陽八卦,是按照兩隻娃娃魚頭尾相接的形態創作。如此高頻的出鏡率,正說明娃娃魚在過去數量多、分佈廣泛。

娃娃魚曾分佈於長江、黃河和珠江廣大流域,分佈之廣,直追四大家魚。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一項保護娃娃魚的活動海報

如今分佈區縮小了許多,對它們的影響最嚴重的是棲息地環境惡化。娃娃魚終身生活在水中,而且喜陰畏熱,棲息於洞穴中,喜歡夜晚外出,不愛上岸。它們需要黑暗的環境,性腺只有黑暗光線下才能發育成熟。強烈光照不僅會影響它們的生長髮育,甚至會造成死亡。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好在它們對吃的不挑剔,只要是肉,魚、蝦、蟹、蛙、蛇、昆蟲都能吃。如果偶有停留在水邊的鳥、鼠,也卻之不恭。

娃娃魚不會將食物嚼碎,囫圇吞下後在胃中慢慢消化。它能兩三年不進食,也能突然暴食,飽餐一頓能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

它們比較懶,捕食全靠食物送上門。靜靜地守在灘口石堆中,假裝自己是一塊鵝卵石。當獵物從它嘴邊經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咬住。一口又尖又密的牙齒,只要被咬住就沒有放開的道理。

所以別看娃娃魚看似溫順,都是為了冷不丁地來一下。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當然,靜靜趴著也能借助保護色隱蔽自身,躲避天敵。如果被發現,還有最後一招——發達的腺體。

有尾類動物中許多種類會分泌毒液,少數還會致命。娃娃魚雖然不會分泌毒液,但遇敵仍會分泌大量黏液,讓捕食者望而卻步。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也許這正是幾億年的智慧,讓它們無需變化地繁衍至今,還擁有60年,甚至更長的壽命。不過現在已經不奢求能找到多長壽的娃娃魚,找到一隻就不錯。

有一句話這麼說:找到一隻野生的日本大鯢平均需要1.2小時,美洲大鯢則需要2.2小時,然而找到一隻野生的中國大鯢要花上4個月。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野生娃娃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80%以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將它的瀕危登記評定為極危(CR)。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為了挽救娃娃魚,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娃娃魚馴養繁殖,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可謂一日千里。為了補充野生群體,還將人工養殖的群體再放回野生環境中。

據不完全統計,放流數量達到105918尾。但現在看來這個行為並沒有改變什麼。

最近的一項關於娃娃魚的研究,解答這個情況。

我們常以為中國大鯢都是同一類,事實上目前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鯢的種群至少包含了5個獨立的演化支系。換句話說,我國可能分佈著5個不同種類的大鯢。這也意味著,我們所謂的放生行為,不過是將無序的引種養殖產物,放歸大自然。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其實相應的疑惑早在十幾年前就有提出。根據一篇2001年綜述文獻,研究團隊調查了我國的的娃娃魚分佈情況。發現娃娃魚的分佈趨於片段化和島嶼化,這對於不善遷徙的娃娃魚而言,基因交流近乎不可能。這也提出了一種可能,各地娃娃魚為了適應環境,形成獨特的的種群遺傳特徵。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圖自:《大鯢保護生物學及其研究進展》

如今這一可能成為事實,這也讓過去幾十年的保護工作陷入尷尬。

因為沒有考慮到基因問題,養殖的娃娃魚不是“純種”,為野生環境帶去的,是一次不知後果的大亂燉。同時養殖娃娃魚也許會給野生娃娃魚,帶去未知的疾病風險。娃娃魚飼養產業裡,應對疾病一向是個攻關難題。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裡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奇妙的是,養殖場裡的娃娃魚並沒有因為基因大混亂而變得難吃,品質甚至有所提升。這讓娃娃魚的處境更加弔詭:

它已經不是被關在籠子裡,而是被刻在了屏風上,籠子打開了,它還能重返自由,屏風上的它,就算是褪了顏色,起了線頭,也得不到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