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敢問路在何方?聊一聊風起雲湧背後的堅守?

現今,很多人談及“造車新勢力”,內容大都關於銷量、融資、裁員……它們曾想改變世界,如今世界暫未改變,現實已經開始蹂躪蹉跎它們的理想。但儘管圍繞造車新勢力的質疑聲不斷,隨著零跑、小鵬、蔚來等品牌旗下產品市場熱度的攀升,大家開始意識到,造車新勢力或許將成為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日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京召開。10月25日,三家造車新勢力掌門人齊聚“對話智者:企業家對話”論壇,就當下及今後的市場發展展開討論。

造車新勢力:敢問路在何方?聊一聊風起雲湧背後的堅守?

造車新勢力一直是國內汽車行業的熱點新聞源,此次更是因蔚來汽車董事長秦力宏,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三家新勢力同臺對話,而變得格外引人關注。

從2015年到現在,很多新勢力都陸續在中途退場了,因此,以蔚來、零跑、理想為代表的堅守者,已經量產交付或者即將交付,他們對於汽車行業的變革,變得更具現實意義。

要相信很多“新勢力”是真心想把造車作為事業

在針對造車新勢力的各種非議聲中,一直有觀點認為,“新勢力”只是在搏眼球,即便是有個別的拿出了產品,也恐曇花一現。對此,朱江明也發表了自己看法,他認為,很多人是真的想造車,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趨勢,為他們敞開了造車的大門。

造車新勢力:敢問路在何方?聊一聊風起雲湧背後的堅守?

“李書福曾經也是造車新勢力,正是憑著對造車熱愛和執著,把吉利做到了今天這個體量。”朱江明希望,公眾還是要給“新勢力”有一些耐心,在他看來,新勢力造車,就是一場馬拉松,如果中途有人掉隊,或者被收購、兼併也是很正常的。

李想在談到造車初衷的時候,更願意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用最少的型號滿足90%的消費者”。一輛理想ONE,標配42項功能,被稱為“稱職的奶爸車”,並且“聰明”的用增程式來解決大家的里程焦慮。

蔚來汽車也在不斷強化自己是一家“用戶企業”,要不斷的,傻傻的對用戶毫無保留的好。雖然輿論上對ES8的車型褒貶不一,但是在用戶聲音裡面,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蔚來。也說明蔚來確實是在用戶體驗上面做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把握汽車產業與信息科技融合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在科技領域,或互聯網行業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參與到汽車新業態的共建中來,不僅僅是朱江明投身汽車行業的初衷,也是更多“新勢力”相同的想法。

“新勢力”也有傳統車企不具備的優勢

新能源退補,市場滑坡,再次將“新勢力”的生存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不過朱江明卻認為,現階段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新勢力”和傳統企業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和挑戰。在他看來,汽車未來一定是高度智能化的科技產品,如果傳統車企無法在智能化上有所突破,結局甚至會像諾基亞、摩托羅拉一樣,被智能手機的浪潮所吞沒。

造車新勢力:敢問路在何方?聊一聊風起雲湧背後的堅守?

儘管是“新勢力”中的後來者,但是零跑在智能汽車的研發上卻有著其他車企難以企及優勢,這也是朱江明堅信零跑一定會在智能汽車領域有所作為的重要原因。瞭解零跑汽車的人都知道,這家企業依託大華的技術優勢,已經實現了“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繫統、自動駕駛系統的自主研發,是國內唯一具備智能電動汽車完整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

在產品的智能化打造上,儘管以李斌、李想為代表的互聯網人在造車理念上,並不像零跑一樣執著於芯片等基礎硬件的研發,但他們基於對互聯網產品和用戶需求的瞭解,為車內營造了極佳科技氛圍,特別是在人車交互體驗的優化上更是行家裡手。比如蔚來搭載的車載人工智能系統“NOMI”,就是基於強大的車載計算能力和雲計算平臺,集成了語音交互系統和智能情感引擎,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人車交互方式。

“新勢力”會讓更多的用戶喜歡和願意使用智能汽車

現階段,智能汽車對於用戶仍舊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概念,如何讓更多的人願意接受和使用智能汽車,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此,朱江明同樣站在造車“新勢力”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汽車是一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新勢力”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為汽車產業帶來更多的技術,提供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的資金,從而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促進智能汽車更快速的發展,讓智能汽車的成本降低。

另一方面,“新勢力”也為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很多創新,包括新的汽車科技,新的產品型式,新的營銷模式。比如蔚來的用戶服務體系、李想的增程式產品,以及零跑汽車將生物靜脈識別和人臉識別科技應用在了汽車上。

作為“新勢力”中交付用戶最多的品牌,蔚來汽車在營銷創新上也是步幅邁得最大的,李斌甚至在公司內部抹掉了“銷售”這個詞,取而代之的是“用戶顧問”,蔚來汽車這種專注於用戶體驗的營銷模式,甚至一度被公眾戲稱為“汽車界的海底撈”,如今“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模式被傳統車企爭相效仿,“提升用戶體驗”幾乎成了車企營銷的必修課。

李想為他的理想汽車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新能源路徑,也為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用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增程式電動車。儘管產品還未上市,用戶的接受度很難預測,至少從預訂用戶的聲音來看,是很有信心的。而且這種大膽的嘗試,對中國汽車的發展一定是有益的。“將技術的進步普惠於民,是零跑一大初衷”朱江明認為,任何有益的嘗試,都是讓用戶感知和了解新技術的過程。

造車新勢力:敢問路在何方?聊一聊風起雲湧背後的堅守?

近年來,中國在AI、智能化、自動控制這些領域的技術,是遠遠超過美國的,但是,中國卻沒有出現像特斯拉一樣受歡迎的新車企,這當中很大因素就是在創新上沒下足功夫,“新勢力”出現,帶來了更多的創新,這些創新可以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注中國智能汽車發展,認同中國在高新科技領域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