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池田屋事件,可以說是日本幕末時期的標誌性事件。

在1860年開始,由於井伊直弼執掌的幕府與列強簽訂了通商條約。

一下子,就激起了日本各地的“尊王攘夷”運動。所謂尊王攘夷,就是尊朝廷(初期還不是尊天皇)而抵制與消滅洋人。

最典型的櫻田門事件,日本幕府開明派大佬井伊直弼在80多名衛士保衛之時,居然被十八位埋伏的攘夷志士殺死。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攘夷就成了日本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運動,在當時叫做“天誅”。

於是,各地的“天誅”事件層出不窮的爆發。到處都出現殺洋人、殺日奸、攻擊與洋人打交道的商家與官員。

關鍵是,這個攘夷沒有一個標準。誰是日奸?全憑武士們自己判斷,武士們覺得這個人賣了東西給洋人是通夷,嗯,那這個人就是“天誅”的對象。如果這個武士覺得他經常看洋書,好,大家就可以“天誅”他。

連著名教育家佐久間象山只是教西洋學問的也被“天誅”,勝海洲這種去美國考察學習海軍的也是“天誅”的對象。

日本各地都陷入了一片恐怖血光之中。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木戶孝允

這些人的背後最得力的支持者就是長州藩主毛利敬親,其中包括後來的明治維新三傑之一木戶孝允(此時叫桂小五郎)、後來的日本總理伊藤博文也參與其中。

這種洋人被殺的事情,一旦出事,列強也自然找到幕府,幕府還得賠錢道歉破案。

幕府也不得不大力鎮壓此類事件。

於是,就爆發了日本歷史上是有名的池田屋事件!

1864年,一群攘夷派的長洲藩士聚集在京都池田屋客棧之中。他們計劃劫持孝明天皇至長州,並要暗殺幕府派的守護職松平容保,同時在京都放火,製造混亂。掀起更大的攘夷浪潮。

當時負責京都治安的會津藩松平容保(幕府派)治下的新選組。

新選組局長近藤勇可是一位劍術名家,副局長土方歲三、沖田總司也是赫赫有名的劍道高手,手下新選組成員都身手不凡。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近藤勇

探得消息,知道武士們聚集在池田屋周邊,即時就趕了過來。

近藤勇將隊伍分成兩隊,一隊由近藤勇率領沖田總司,藤堂平助等10人,另一隊則是由土方歲三率領原田左之助等20幾人,挨家挨戶的搜查。

最後還是由近藤勇率領的一隊在池田屋發現了長州藩士。

近藤勇計劃由沖田總司殺上二樓擒殺帶頭人桂小五郎。自己帶餘下的人在一樓就展開攻擊。

樓上樓下有藩士二三十人,且多數身手不凡。長洲藩士們從一開始的混亂中鎮定下來後,立刻拔刀反擊,近藤勇以寡敵眾,陷入了困境,但仍毫不退縮。

衝上二樓,沖田總司那把劍可是名不虛傳,面對二樓八位藩士,在狹小的二樓樓梯口,就一陣劈砍刺擊,騰挪閃躲之間,就擊殺了4名藩士,一下子就震住了二樓的長洲藩士,藩士也只有拼死抵抗。

正當近藤在池田屋一樓陷入苦戰,這時土方歲三聽得砍殺聲,立即衝進池田屋一陣劈殺。這時池田屋的藩士一見不妙,奪路而逃。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土方歲三

土方歲三率人一路追殺。在池田屋事件中,新選組以少擊眾,結果七名長洲藩士被殺,十一人受傷。

逃出去的20多名倒幕志士們雖奮戰到底,但多數被擊斃。

由此一戰,新選組聲名遠揚。

此戰之後,日本的攘夷運動終於平靜了下來。

長洲藩不服

然而,長洲藩仍然不甘心,繼續尊王攘夷,又發動了“禁門之變”。以“向天皇陳訴藩主的冤罪”為名,結果又被幕府聯軍擊退,但京都市區的戰火燒燬了約3萬戶民宅。

緊接著,長洲藩還不罷休,又在下關襲擊美國與法國商船。

招致荷、英、美、法各國報復,在同年的1864年8月炮擊馬關(今下關市),結果把個長洲藩海軍打得全軍覆沒,下關城內遭受慘重打擊。

長洲藩只好認栽,彈壓藩內尊攘派,逼率隊犯京的三名家老自殺謝罪,並賠款謝罪。

長洲藩經歷這一系列打擊,再也不提攘夷的口號。

另一個攘夷派的頭薩摩藩也經歷了一場薩英海戰,被英軍打了個夠嗆,明白這夷是攘不了的了。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德川慶喜

倒幕運動的實質

既然攘夷不行,那就尊王吧。

結果,就在著名的坂本龍馬的牽線下,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組成了薩長聯盟,趁著明治天皇上位,就發動了倒幕運動。

先是要求幕府“大政奉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同意奉還,看一計不成,又提出要幕府“辭官納地”。

這明顯就是讓幕府當冤大頭了。

本來幕府,就已經開國學習西方,不同意攘夷,而且薩摩藩、長洲藩這麼一鬧,賠錢給列強還得要幕府來掏錢。這一下居然又反起幕府來了。

幕府經過開國後,實際上對幕政進行重大改革,軍事上廢除舊制度,徵募農民、市民組建新式步兵,聘用法國軍事教官團,開辦軍官學校,著手建立近代常備軍。

並以蝦夷地(今北海道)的礦山作擔保,購買軍艦、武器。

在政治上改革老中制度,分幕府為國內事務、會計、外國事務、陸軍、海軍五局的政府機構。經濟上設立與法國合辦的公司,建造鐵道,開發礦山,賦課新稅。

實際上幕府的改革也已經走在前面。

如果再要幕府辭官納地,幕府就等於是被消亡了。

但沒辦法,結下來的戊辰戰爭戰敗,江戶開城,幕府戰敗。

成者為王敗者寇。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1872年日本左大臣巖倉具視訪歐

明治也不攘夷

明治政府為使天皇政權獲得歐美各國的承認,在戰前特意派使者去神戶,向各國公使面交國書。承認舊幕府和外國所訂條約,把過錯全推到幕府身上,並許諾對各國以友好方針。各國許諾中立。

明治天皇上臺之後,推行的種種政府措施,比之幕府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到了媚外的程度。如為了取消治外法權事件,居然搞起了鹿鳴館這種以跳交誼舞的活動。

倒幕戰爭的悲劇

在戰爭中,整個會津藩被夷為平地,所有戰死者不得下葬。直到三個月後才許下地安葬。

在會津戰爭中,由16、17歲會津藩士的子弟們組成的少年敢死隊“白虎隊”,與官軍的進行激烈戰鬥失敗後,從遠處看到會津城起火,誤以為會津城已失陷,於是19位少年在飯盛山集體剖腹自殺。

新選組的局長近藤勇在抵抗倒幕軍時戰敗,為保護新選組部下,主動化名投降,被識破後,為報當年池田屋之恨,倒幕軍將他當眾斬首。

副局長土方歲三,至幕府投降之後,還一直堅持抵抗,與榎本武揚(幕府海軍將領)等人流亡至蝦夷共和國(今北海道),在湘館戰役中,為營救隊友而戰死。

這樣的悲劇在這場內戰中可謂是司空見慣。

其實這場內戰明明就是因為各藩自作主張要求攘夷,攘夷不成就變成了推翻幕府的運動。

明治維新的戰爭也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也並非是鎖國與開放之爭,就是一場權力之爭,本質上來說是各強藩不滿幕府的政策而掀起的一場戰爭而已。

攘夷者反而掌權

現在來看,當初反對攘夷的近藤勇、土方歲三、榎本武揚、大鳥圭介,是歷史罪人還是無辜者呢?

而當初叫囂攘夷差點死在池田屋事件中的木戶孝允等人,卻反而成了推動明治維新的志士,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只是後來明治政府順應時代的潮流,推動了日本的變革。也對之前的戰爭反思,在數年後將當初的敵人一一平反,有的如榎本武揚、大鳥圭介等甚至還加以重用,又取得了國內的共識,推動了明治維新能順利的向前行。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榎本武揚後任明治政府外務省長

小人物的信念

據稱池田屋事件使得明治維新至少推遲了一年。

當年因池田屋事件中聞名全國的新選組——近藤勇劍客們,哪裡知道他們那一戰,導致敵人狗急跳牆,相互勾結。居然使得國家發生這樣的連鎖反應,以致國破而家亡。

其實還包括以及後來的少年白虎團,包括奧羽越同盟、蝦夷共和國軍等這些人而言,誰又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些已成為歷史塵埃的小人物們,在洶湧動盪的變革時代被政治巨浪而裹挾著。

所能做的不過是抱著一種“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捨生取義、保衛家鄉的信念。

正如近藤勇所辭世詩,“孤軍援絕作囚俘,顧念君恩涙更流。一片丹衷能殉節,睢陽千古是吾儔。靡他今日復何言,取義捨生吾所尊。快受電光三尺劍,只將一死報君恩。”

(睢陽是指唐安史之亂,張巡的睢陽之戰誓死不降而死的典故)

歷史還是公正的,後來的日本人民仍然記住了這些曾經失敗的英雄。他們用電視劇、小說等方式來銘記他們的精神。

 池田屋事件——一場群架打出來的日本明治維新

日劇《新選組》

明治維新的倒幕運動,分明是一群盲然無知的人打出來的群架,裡面卻包含了多少無辜人的創傷與悲痛。

相關閱讀:

相關資料:

《決定日本歷史的瞬間——會議中的權與謀》.北京: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日)加來耕三.

《世界近代史人物傳》.姜德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日本問題研究》, 1999(3):58-64。周長山,袁秀華

《明治維新》北京出版社,呂理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