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寧波市東錢湖畔殷灣村,三面臨湖,背靠平滿山,山不高,海拔僅六十餘米,山勢平緩,松林如帽。

依山傍水的湖畔村落,漁家風情,古韻猶存,我去過四次。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枕山面湖的殷灣村,恰似一彎新月橫臥於湖畔,宋代以前有殷氏人家居住,因此始稱殷家灣,但是在歷史變幻歲月變遷中,殷氏人家衰落不知所蹤。

清道光八年,即公元1828年,寧波文人徐兆昺主持編撰而成的《四明談助》記載:殷家灣“殷姓已衰。今多鄭氏,相傳忠定王清之之後。”

那麼,忠定王清之,何許人也?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鄭氏,源遠流長,在中國百家姓排名中,“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鄭姓居然名列前七,這又是為什麼呢?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將陝西華縣以東一帶封賜給弟弟姬友,是為鄭國,以國為氏,稱鄭氏。

鄭國版圖不斷東延至中原河南境內,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鄭國國君姬友與周幽王一同遇害,西周滅亡,進入東周時代,姬友諡號桓,故稱鄭桓公。

鄭桓公為鄭姓始祖,皇家血統,名門望族,這就是鄭姓能名列百家姓前七名的原因。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鄭莊公時期,治國有方,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傳為史上佳話。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國人散居於滎陽、鄭州、淮陽、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鄭姓人口大量增加。

唐朝末年,僕射公鄭譜幫助錢鏐平定董昌之亂有功,任餘杭府君,然而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唐朝被朱溫所滅,鄭譜再也回不到中原,因此鄭譜攜夫人及五子,隱居在遂昌境內,鄭譜是浙江鄭氏始祖。

北宋仁宗趙禎嘉祐年間(即公元1056—1063年),鄭譜的五世孫鄭麒,出任明州錄事參軍,攜家小來明州,此為寧波最早的鄭氏人家。

鄭麒之子鄭轂,官職為鄞縣助教,當時的鄞縣縣治就在三江口,宋哲宗趙煦元符年間,鄭轂在“大池頭”築宅而居,大池頭位於開明坊前,積善橋與餘慶橋之間,也就是現在的寧波天一廣場所在地。

鄭氏家族不斷擴大,現在鎮海鄭氏十七房、海曙區章水鎮鄭家村等鄭氏人家,都是其後裔。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軍直驅南下,宋高宗逃經寧波,金兵緊追而至。

鄭轂之子鄭章和鄭覃,率族人逃出城外,鄭覃與夫人不幸被金人所執,不忍屈辱,投湖而死,史浩在《通義》中謂“其父死於義,婦死於節”。

鄭章攜帶鄭覃之子鄭若衝,來到東錢湖殷家灣,避亂生存,當時在殷灣已有基業,但是並未久居。

金軍退兵後,鄭氏重回城中居住,南宋孝宗趙昚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鄭若衝之子鄭清之出生。

這個鄭清之,就是《四明談助》記載的忠定王清之。

那麼,鄭清之為什麼被封為“忠定王”呢?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鄭清之大器晚成,41歲進士及第,1223年,鄭清之任國子學錄,成為皇子趙昀的老師。

當時的丞相史彌遠,也是明州人,老家就在東錢湖畔的綠野村,鄭清之和史彌遠志同道合,且為同鄉,共同策劃廢掉了太子趙竑,擁立趙昀為帝,是為宋理宗。

即位後的宋理宗對擁立他的大臣,加封進爵,鄭清之得以節節升遷。

鄭清之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再至左丞相等職,歷封衛國公、越國公、齊國公,宋理宗賜錢讓鄭清之修葺故里,因園內有一棵槐樹,非常茂盛,遠近聞名,鄭宅又美稱“槐堂”,宋理宗御筆親賜“慶襲槐堂”四字,以褒揚鄭氏家族。

公元1252年,鄭清之去世後,追封尚書令、魏郡王,賜諡號“忠定”,這就是稱鄭清之為忠定王的原因。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歲月久遠,宋理宗的御筆題字已經無跡可尋,現在殷灣村鄭氏宗祠內的“慶襲槐堂”四字,是殷灣鄭氏後裔、書法大家鄭玉浦所書,宗祠內還有朱熹的題詞:“槐裡詩書門第,杏壇禮樂名家”。

無獨有偶,在上篇介紹走馬塘的文章裡,提到了走馬塘進士陳壎,官至吏部侍郎,晚年歸故里,造福鄉人,宋理宗為走馬塘陳氏家廟賜額:遺忠堂。

可見南宋時期,明州的鄭氏、陳氏、史氏、樓氏等,朝中官員較多。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鄭清之去世24年後,即公元1276年,元軍南下佔領明州,鄭氏當家人鄭以玖,攜眷居於“東湖別墅”,即平滿山下殷家灣,這一次,鄭氏依然沒在殷家灣久居,及兵退,復返甬東,居舊第。

金軍南下時,殷家灣是鄭氏的避亂地,元軍南下時,殷家灣也是鄭氏的避亂地,由此可知,鄭氏雖然未在殷家灣久居,但是已經打下了基業,建有“東湖別墅”。

那麼,鄭氏人家在殷家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正式定居的呢?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元末明初,天下再次大亂,方國珍率領的浙東農民起義軍佔據甬城,鄭宅被義軍佔為演武所,鄭氏四散分居,其中鄭永一攜家小遷居殷家灣,這一次,鄭氏人家再也沒能回到城內的鄭宅。

公元1367年11月,方國珍歸順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明朝開國,公元1387年,朱元璋啟用開國重臣信國公湯和,到東南沿海抗倭,鄭宅被用為演武大教場。

鄭宅成為演武所、演武大教場,可見鄭宅規模之大。

再也沒能回到鄭宅的鄭氏人家,定居殷家灣,開基湖上,“始祖耕讀傳家,世之雲礽勿替”,至今六百多年。

《四明談助》還記載說,“有鄭公望者,富著一鄉。乾隆癸卯(1783)舉人聖佐,嘉慶戊午(1798)舉人世綸,其後也。”

書中所說的鄭望富著一鄉,由此造就了“陶公山一山,弗如殷家灣一灣”的傳說。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殷灣村人以鄭姓居多,另有項、孫大族,以及陳、張、盛等多姓人家居住。

村民依山臨水而居,一條曲折狹長的小路穿村而過,兩側古宅林立。

殷灣古村建築群,由弄、房、裡、殿、門等單元組成,30餘條弄堂,古宅遍佈,可以隨意參觀欣賞,感知歲月變遷。

穿行古宅古巷中,彷彿穿越於時空隧道里。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新老“廿四間”,是殷灣村頗有名氣的建築,一處在東村,一處在西村,都由二十四間房屋組成,皆為大戶。

老“廿四間”是一處清代建築,當地人稱“東錢湖土樓”,硬山頂重簷二層樓房,院內有中、後兩個天井,東西各兩間弄堂,南北兩側有大小兩個牆門,地面全部用石板鋪成,一個家族集聚而居,通常也稱為四合院。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東錢湖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輝煌的漁業時代,由於東錢湖的湖面高於河道,因此漁船出海必須經殷灣村旁邊的莫枝堰,過中塘河,在寧波九眼碶下甬江,前往東海捕魚,歸來時,則依靠人力沿莫枝堰滑道拖行至湖內,漁船通常都停靠殷家灣內。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明朝永樂年間,東錢湖人發明了用兩條船拉著一張網捕魚的方法,稱為“對船捕魚”,東錢湖對船最多時達到500多對,回湖後,停靠在殷灣內,夜間船頭高掛桅燈一盞,漁歌唱晚,漁火閃爍,星星點點連成一片,構成了“殷灣漁火”的勝景。

有詩云:

水闊煙深望渺然,霎時漁火滿前川。

客舟過處添愁思,疑是寒山寺外眠。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歲月變遷,現在的東錢湖人,再也不需要出海捕魚。

現在,偶有漁舟在湖面,那是歲月的延續,也是光影的痕跡。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如果有機會盪舟湖上,水岸人家,又是另一派詩情畫意。

我去東錢湖乘舟湖上時,適逢煙雨朦朧,舟行湖中央,水墨東錢湖,湖畔殷家灣,一場視覺大餐。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名門望族,忠定王后裔,枕山面湖而居

四顧殷灣村,有機會還會再往,古詩云:

共指殷灣好,人家若個邊。

嶺頭開鳥道,門口帶漁船。

寒事催收黍,歌聲出採蓮。

浮湖多過客,知有鄭莊賢。

殷灣村交通攻略:

自駕:導航殷灣村即可。

公交:寧波火車站南廣場出發的81路公交車,汽車東站出發的912路公交車、江廈橋東第906醫院出發的981路公交車,都可以到達殷灣村,可以就近選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