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突出其來的熱搜。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老實講,我對這位小四完全無感。

不過因為這個熱搜,讓我意外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趙薇。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小四的熱搜和趙薇有啥關係?

因為他們以導演的身份都出現在了同一檔綜藝裡:《演員請就位》。

另外還有兩位高級咖導師:陳凱歌和李少紅。

本來我是一個綜藝絕緣體,對這類樂於battle的節目興趣不大。

但讓我有興趣的,是趙薇的表現。

不管你是不是她的粉絲,節目中她一開口,天然讓人舒服。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有人評價她是四人中最討喜的導師 ——

“在《演員請就位》中,趙薇是最討喜的導師,這些年,有自己導演的作品,也主演過《親愛的》這樣的佳作。而且趙薇這些年在商海各種沉浮,所以趙薇的情商很高,深諳說話之道。” 不少自媒體也在點贊趙薇情商。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相比之下,在節目中頻繁“掉書袋”、“冒金句”的小四卻總是逃不了被群嘲的命。

為什麼同樣都是半路出家做導演,趙薇不但跨界之路能做得風生水起,導演的影片市場口碑雙豐收,連上綜藝節目做導師都能獲得一致肯定呢?

秋葉大叔在《高效學習7堂課》第七章《遷移力》末尾說了一句話——

“一個高效學習者,也一定是一個高情商的合作者。”

我不知道秋葉大叔在寫這個章節的時候有沒有研究過趙薇的案例。

(99%估計沒有,因為感覺大叔是娛樂圈絕緣體,嘿嘿)

但好巧不巧,趙薇的導演轉型之路和她的外在表現居然正好完全符合第七章《遷移力》所呈現的五種思維模式:挑戰思維、重複思維、套路思維、建模思維、合作思維。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這真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結果。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一下。

挑戰思維

從學習的角度而言,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打破舒適區,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跨界的過程。 跨界的形式有三種:個人能力延伸,組織能力延伸,職業領域延伸。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而趙薇的演而優則導是典型的職業領域的自然延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位已經在演藝事業上取得了巨大商業成功的女演員,趙薇的轉型並不是簡單直接地拿起導演的話筒,而是先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紮實系統學習和儲備了6年的導演專業知識理論,通過了嚴格畢業答辯才開始做導演的

而她的導演研究生畢業作品,就是那部廣為人知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 這部電影不但強勢收穫7.2億票房,更獲得了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青年電影創作獎,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名符其實的市場口碑雙豐收。

因為一直深耕在電影行業,在導演的轉型之路上又獲得了國內一流導師的專業指點(趙薇的導師是第五代導演田壯壯),所以趙薇的導演成長之路真是又快又穩。

這同時也給我們一個啟示——

如果要選擇跨界,可以優先發展自己在相關領域技能的專業能力,可以幫助自己在很短的時間裡實現從外行到內行的跨越

重複思維

所謂重複思維,就是在培養跨界遷移能力時要重視重複練習,不能想著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先著急舉一反三,而是先練習舉三反一

“在一個能力點上多次訓練,才能讓自己所學的能力知識得到真正消化,最後達到舉一反三,增加複利價值的效果。”

“一旦在某個領域把技能練到精通,就能領悟到技能背後的應用模式,繼而嘗試在新的領域發現類似的模式,並能把已經熟練掌握的技能運用到新領域。”

而趙薇從2007年考入北電導演系以後,也沒有著急立即出成果,而是在一邊學習導演專業知識的同時,一邊繼續專門拍戲。

從2007入學到2013年畢業,這6年時間裡趙薇一共參演了8部電影,其中4部擔任女主角。

而與之合作的導演都是華語影壇響噹噹的名字:吳宇森、陳嘉上、馬楚成、烏爾善。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一邊學習導演專業知識理論,一邊在拍戲實踐中加強演員的體會,順便向頂級名導偷師學藝。

趙薇導演之路的心理建設做得相當充分。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這就是舉三反一。

套路思維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思考跨界,無非是老問題用老辦法不靈了,需要去其他領域找新辦法打開思路或者,在新的領域運用老辦法解決問題。

總結起來就是四種套路——

新問題新辦法

新問題老辦法

老問題新辦法

老問題老辦法

而新問題老辦法是常見的跨界能力遷移模式。 對於曾經做過演員的導演來說,ta們做導演最大的優勢就是擅長調教演員。

因為自己有親身經歷,所以能即刻對演員的表演情緒產生共情,也能細緻體會到演員的情緒走向和心情變化。

因此在指導演員表演時,這樣的導演往往一邊能從演員的角度指導表演,一邊又能站在導演的高度提出要求。

這就是演而優則導的導演在新問題上運用老辦法,實現跨界能力遷移的效果。

而趙薇作為一名新導演,在自己的導演處女作裡確實就通過運用這樣的模式來調教演員。

結果不但將原本性格內斂害羞的楊子姍調教成了大開大合、敢愛敢恨的女主角鄭微,更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新演員通過這部電影摘取了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楊子姍領獎照)

遷移為什麼有時候看起來比較容易,因為套路就擺在那裡。

建模思維

建模思維,就是建立一套識人用人的能力模型,通過這套模型能快速對一個人做出判斷。

這種基於理論模型進行模式識別的能力是擅長跨界的人必備的。

這種建模思維的好處是,可以比專業的HR更快速找到你需要的人才。

舉個例子。

如果我們想招聘一位擅長線下面對面銷售的人,ta的硬能力就是優秀的歷史銷售業績,而軟能力和軟素質是ta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這就是一個識別優秀線下銷售員的建模模型。

如果我們發現一個人具有出色的面對面銷售的業績,那麼ta就是大概率的能勝任新的面對面銷售工作的人。

抓住這一特徵,很快就能從無數的簡歷中快速篩選出最匹配的潛在人群。

而當初趙薇確認讓當時還默默無聞的楊子姍出演女主角時,很多人都在質疑趙薇的眼光。

但是趙薇卻堅持自己的選擇:“楊子姍是一個很有爆發力的演員。她既可以演少女,又能演比少女更成熟一點的狀態,這一點正是我所需要的。”

有爆發力,能演少女,能演稍成熟的少女——這就是《致青春》女主演的硬能力。

把握住這三點硬核就足夠了。

其他的都可以調整。

要知道,挑選演員也是導演的重要職責之一。

不得不說,趙薇作為一名跨界轉行的新導演,在挑選演員建模思維的運用上非常有天賦。

而《致青春》的大獲成功也證明了趙薇導演當初的選擇非常正確。

合作思維

互聯網時代下,大家取長補短、通力配合的效果會比一個人單槍匹馬好太多。

所以合作思維也是遷移力的重要體現。

而趙薇在這方面也展示了高超的合作意識。

一般來說,作為從演員轉型的導演,導演處女作都會選擇由自己擔任主角。

這樣一來是節省物質成本,二來也節省了大量挑選和調教新演員的時間和精力。

而趙薇是少有的導演處女作選擇由新人來擔綱主演的導演。

曾有人問過趙薇為什麼不自己出演女主角?

趙薇解釋說,以自己當時的年紀不太適合演初戀了。

所以她決定把這個機會讓給更年輕的演員。

這個機會就幸運地落在了楊子姍頭上。

而這樣一來,也會對導演的現場調控和指導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戰。

不過這樣的挑戰對於有的導演來也許是難題,但對於雙Q超高的趙薇來說,反而是如魚得水。

參演《致青春》的年輕演員們後來都表示:通過趙薇導演的調教,彷彿在實戰中又上了一堂生動的表演課。

所以,秋葉大叔說——

“人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多花錢,多花時間在提升個人能力上,爭取輸出高質量的成果。

等有了一定的積累,就可以考慮利用自己積累的各種資源找到合作者,選對合作夥伴。

這樣比自己單槍匹馬地幹,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同樣都是轉型導演,為什麼趙薇的跨界效果就能風生水起?

作為一名吃瓜群眾,我曾經和大多數人一樣,以為趙薇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不過是因為運氣好而已。

但今天通過《遷移力》五個思維模式的分析,我才發現,趙薇之所以能跨界成功,不僅是因為她的運氣,更重要是是為因為她——

靈活的頭腦、開拓的思路、熟稔的專業技巧、高超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的超強的遷移能力。 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趙薇。 但通過分析趙薇從演員到導演的能力遷移過程,我們也可以好好學學她的思維成長模式。

先模仿後成長。

成為高情商高智商的高效學習者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