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近年來,國內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不乏互聯網、地產、科技巨頭,但是在短暫的喧囂過後,大部分都已銷聲匿跡,唯有少數像蔚來、威馬、小鵬等前序梯隊已實現交付。與此同時,這股造車熱潮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不過最近,一些跨界造車的知名國際企業也不得不選擇放棄,這也給正處於寒冬期的汽車行業再添一絲寒意。

戴森:造車不難,難的是盈利

10月10日,戴森在官方網站正式宣佈將終止車輛開發計劃。作為英國的家電巨頭,戴森一直以吸塵器和吹風機等為主打產品,尤其是它的無葉吹風機和捲髮棒已成為風靡全球的網紅產品。很難想象,一家家電公司會真的造出一輛車來。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但事實上,戴森已為電動汽車項目投入了四年時間、數百名工程師和20億英鎊(約合182億人民幣),其中還邀請了前英菲尼迪與寶馬執行長 Roland Kruege 執掌電動車計劃。此前還預告了採用固態電池技術與自家先進電動馬達技術的首款電動車,有望於 2021 年正式推出。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一切都順理成章,但戴森卻突然宣佈終止造車計劃,近180億的投資直接打了水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並非造不出車來,而是「該項目在商業上不可行」。這麼看來,戴森也算是造車新勢力中的“識時務者”了,畢竟入局汽車行業真的太難了。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前有賈躍亭交出控制權、宣佈個人破產以延續FF91項目,至今仍然遲遲未能交車。後有國內造車新勢力的“佼佼者”蔚來汽車,成立四年來虧損了近200億元。再講到造車新勢力教科書特斯拉,一度成為各大新能源品牌的目標,但誰能想到,這家成立了16年的企業,至今只有三個季度實現了盈利。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財大氣粗的恆大,僅用一年時間搭建出了一個完整的汽車產業鏈,為造車夢豪砸3000多億,儘管這只是其大半年的收入。恆大依託自身的產業累積的資本來為新能源汽車買單,算是成功走上了造車的道路。不過恆大顯然是個個例,有多少企業能有如此渾厚的資金支持,以及“不惜一切”的決心。

雅馬哈:跨界大佬也玩不轉的造車業務

全球電動化浪潮推進再加上國家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外行趁機入局也是意料之中,但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結果。

在剛剛舉行的東京車展上,雅馬哈宣佈將退出汽車製造行業。而原因則是跟戴森不期而同,兩者的對新車型的研發工作已經接近量產,但最終還是因無法確保量產後的汽車產品在嚴酷的汽車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而放棄了造車計劃。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不想做浴缸的鋼琴廠,不是一個好摩托車公司。雅馬哈在大多數人眼裡只是做摩托車和發動機的廠商,然而雅馬哈還是現世界上最大的樂器生產商。同時還涉及了音響設備、體育用品、廚房衛浴用品、貼片機還有汽車發動機等生產製造,與戴森不同,“跨界能手”雅馬哈絕不能算是汽車行業的門外漢。

《頭文字D》中藤原拓海的AE86便是採用了來自雅馬哈的4A-GE發動機,而豐田汽車鼎鼎大名的2000GT所使用的3M發動機也是由雅馬哈協助開發的。

2015年7月,雅馬哈發動機公司開始生產一款名為8AR-FTS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擁有D-4S雙噴射系統、奧托/阿特金森雙循環系統、缸蓋/排氣歧管一體化、單渦輪雙渦管等技術,裝配於雷克薩斯IS、GS、RC、NX上,以及豐田皇冠、漢蘭達上。另外,雅馬哈還為雷克薩斯旗艦超跑LFA和沃爾沃XC90提供過發動機。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可見,雅馬哈在汽車領域的貢獻,遠比你想象的複雜。但說到造車,雅馬哈走過的路就更加艱難了,早年就因為日本經濟危機而放棄了一款重要車型OX99-11的量產上市。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直到2013年東京車展上推出一款對標Smart的城市小型概念車Motiv,並表示會在2020年以前投產,但至今未有消息。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而在之後兩屆東京車展上,雅馬哈先後推出了SPORTS RIDE雙門概念跑車和Cross Hub概念越野車,兩款車在設計上已形成了家族化風格,SPORTS RIDE更是半隻腳踏入了量產階段。直到今年的東京車展雅馬哈正式宣佈退出整車製造行業,SPORTS RIDE最終還是成了雅馬哈造車夢的一個絕唱。

造車新勢力靠什麼突圍?

雅馬哈的摩托車、音響、鋼琴樂器等都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卻偏偏在造車的路上選擇了放棄。無論是雅馬哈還是戴森,在新車量產的節骨眼上突然撒手都是極為艱難的抉擇。在夢想與盈利之間,他們都識時務地選擇了後者。

這也恰恰反映了當下汽車行業的艱難程度,2018年,全球汽車銷量結束連續7年的上漲,轉為下跌。在車市下行的大環境下,不少造車新勢力面臨著生存壓力,而且將有越來越多造車新勢力會被淘汰出局。

品牌力是新勢力的一大短板,但也能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和更具細節化的服務來彌補。不得不承認,造車新勢力的加入讓我們看到對於汽車的更多可能性。突破傳統的創新設計無疑是新勢力樹立品牌形象的最佳手段。

當下各大車企紛紛佈局出行領域,其中也包括了一眾造車新勢力,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提高新車的曝光度,而且,通過出行市場還能達到銷量的提振。同時,利用出行市場的高頻使用場景以及大數據來驗證車輛的性能、安全以及智能化設備的實用性。

戴森、雅馬哈都放棄造車了,新勢力們還能撐多久?

戴森和雅馬哈的主動放棄,給國內造車新勢力敲響了警鐘,新勢力能否成功如今已不僅取決於資金,核心技術、產品表現和品牌認知的重要性也越發顯現。面對競爭嚴酷的市場,造車新勢力還能撐多久?或許說還能帶給我們多少驚喜?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