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两万特种兵挖了八年

2010年4月25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首次以旅游景点的身份对外开放。这条消息的发布,让一项与世隔绝长达40多年的中国涉核绝密军事工程,迅速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核工厂。40多年后,这座解密的核工厂,正在建设成为国防教育基地。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两万特种兵挖了八年


“816工程”开放的消息发布后,现为洛阳周公研究会副会长的李发立,与百余名当年参建工程的老战友故地重逢,第一次近距离探访他们亲手建造的庞大“核洞”。许多年前,他们从洛阳登上军列,被拉到这座不知道名字的大山里,与数万名年轻士兵一起,夜以继日地开山凿洞。


1972年冬天,18岁的李发立告别家乡,从洛阳参军入伍。“接兵的还是第一野战军,但政审时却换成了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代号8342。”李发立当时十分兴奋,因为他听说保卫×××和×××的是8341部队,便幻想“8342跟8341就差一个数字,两支部队是不是兄弟关系?”


在军列上的4天4夜,李发立憧憬着北京的景象,然而火车却开到了重庆,部队驻扎在了大山里。直到很多年后,李发立才知道那座山叫金子山,那个镇叫白涛镇。它们“因建‘816’曾经在地图上消失了几十年”。

李发立所在部队驻扎的山坡上,到处插着“军事禁区,严禁入内”的标牌,山上植被茂密,“居民都迁移到了别处,方圆几十公里内都没有老百姓。”大家都很纳闷:8342部队来这里做什么?


李发立来到白涛镇的时候,作为中国核工业建设人才的靳文国已经在这里待了6年。这里被称作“816地下核工程”,是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816工程”一度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两万特种兵挖了八年


靳文国先于大部队抵达白涛镇,“当时的方针是要进洞,所以我们要进行勘测。这么大的洞,世界上谁也没有打过,怎么打洞成了最大的困难。”经过前期的勘测,靳文国等人测算的结果是,“要挖上百万立方石头”。这么庞大的工程已经超出大家的想象,于是“816地下核工程”请来了专业的“打洞公司”上阵,但是以“打洞公司”当时的实力,公司负责人预测“至少要挖20年”。


于是,一个师的工程兵随即进驻,几乎在一夜之间,四川省涪陵市这个偏僻的山区涌入了2万多士兵。1967年,816核军工洞开工。工程前期由工程兵开山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进行厂房建设,前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后来,许多名人的家属也陆续来到“816”,“有廖承志的儿子,有邢燕子的弟弟,还有华罗庚的亲家,他们的出现让大家倍感荣幸。”


靳文国还记得,“搞好三线建设,让×××睡个好觉”是“816地下核工程”当时的一句口号。作为技术人员,他每天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工程兵的工作实在太艰苦了,当时洞里又闷又热,空气根本不流通,除了必须要戴的安全帽,工程兵经常只穿着一条裤衩,手持风镐在山洞里拼命作业。金子山的石头非常硬,对军工洞的质量而言是件好事,而对打眼、放炮的工程兵而言,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噩梦。”


“我参军时工程基本到了扫尾阶段。”李发立回忆,由于采取的是分层施工,他们在洞内干活时,头顶经常响起开凿洞体的隆隆炮声。“这么大的工程,发生事故在所难免,打眼、放炮,作业面垮塌,仅主反应堆大厅的挖掘工作就牺牲了50多名战士,挖洞的8年时间中,近百名将士献出宝贵生命,平均年龄不足21岁。”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两万特种兵挖了八年


1972年冬的一天,李发立的战友陈先升在干活时不慎掉进一个3米多深的大水坑,牺牲时才19岁。当时战士们用“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来形容洞里的工作:五面石头是指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而肉就是指战士们的身体。


这次重返“816”,李发立站在陈先升的墓碑前,失声痛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掏出随身带的青稞酒,洒向墓碑。


在白涛镇的8年间,李发立只有一次受上级指派短暂离开过,其余时间都在大山里“挖洞”。“成都军区在山体周围设置了一个警卫团,主要是防止敌特进来破坏,当然也担负看管参建战士的军事任务,以免对外泄露任何有关‘816’的信息。”李发立回忆,当时部队出版着一份《工程兵报》,有些内容涉及816。“所有参与编撰报纸的人都受到严格的保密教育,任何人不能私自将报纸带出洞。”战士间曾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在重庆的敌特眼里,这份报纸比黄金还要珍贵,“一张能卖5000元人民币”。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两万特种兵挖了八年


1984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816地下核工程”在即将竣工前夕宣告停工。原先非常热闹的军工洞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时任基建处长的靳文国因为最了解洞内情况,被领导留下维护洞内设备。


靳文国的手下一共只有十几个人,而维护洞体的叠加长度却近20公里。那些日子他们非常害怕洞内的电力照明突然发生故障,“每次巡视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如果没有照明,人肯定会迷路,丧命都有可能。我们每天进出洞都清点人数,生怕走丢一个。”


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军工洞体”部分解密。时隔多年,李发立才得知他们当年参建的01洞,就是眼下开放的816主体工程——核反应堆大厅。核反应堆大厅是816工程中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总共上下9层,高度相当于20多层楼。洞体内部则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异常坚固,可以抵御5000吨级原子弹的地面打击,即便发生8到10级地震也不能将它摧毁。


直到现在,核反应堆大厅内的第8层,仍保留着专门用于烧制核原料的“锅底”。9层楼的主控制室,则至今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但它们却都从未真正用于生产。


战士们习惯将洞体称作“房间”,类似这样的“房间”,山里共有大小18个,掏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李发立记得,1973年8月中旬的几天,全体官兵集中进到山洞里学习,“3万多人,一个洞都没坐满”。


如今的靳文国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是建峰集团内为数不多的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工程师之一,对于“816地下核工程”,他的评价只有“伟大”二字。“816地下核工程”已在2002年解密,他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这一工程,“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