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8-1920.1:吳虞撰寫《吃人與禮教》;無政府主義團體興起

吳虞撰寫《吃人與禮教》

8.28高呼“打孔家店”的傑出代表人物吳虞撰寫《吃人與禮教》一文。

為了復辟帝制,袁世凱曾大肆提倡尊孔讀經,利用人們對於民國以來時局的失望心理,宣揚“非復辟不能救中國”。

吳虞,早年受過新式教育,他同許多有識之士一樣,宣傳民主、科學和反對封建禮教與封建文化思想。自1917年2月開始,連續在《新青年》上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讀荀子書後》、《消極革命之老莊》、《禮論》、《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儒家大同之義本於老子說》。本日開筆的《吃人與禮教》發表在11月的《新青年》上。

他認為中國變革的根本出路在於首先變革“儒教”夜郎自大的狀況;要革“儒教”的命,首先在於破除以“孝”為核心的封建倫理規範,使君主政體的存在無所依附;深刻批判中國封建禮教的“禮”與“刑”,以防止獨裁的出現。

吳虞攻擊封建禮教的激烈言詞,曾震動一時,對於一代青年追求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對

於全國和四川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都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陳獨秀曾稱他是“蜀中名宿”。

外交部通報西藏問題

9.5中英關於西藏問題談判陷入僵局,川滇各省紛紛致電北京詢問情況。外交部發出通電,通報談判情況。

據通電之內容:1915年6月,袁世凱派員與英使會商,中方根據會典及前清戰書,將察木多劃歸西藏,英方仍不滿意。近因西藏內侵,察木多等處相繼失陷,去年10月,川邊與西藏訂立停戰條約,以一年為期,暫時劃界,以鹽井、巴安、理化、甘孜,瞻對、章谷、丹巴、瀘定、稻城等地屬川;類烏齊、恩達、昌都、同普、鄧柯、石渠、德格等地屬藏。

本年5月,英使以停戰期限將滿,重催開議。外交部於5月30日及8月13日,兩次與該使會議界務,經再三磋商,始允取消內外藏名稱,將打箭爐、巴安、理化、瞻對、岡拖諸地,劃歸中國內地;將德格以西各處,劃歸西藏。並提出又一辦法,即仍用內外藏名稱,將打箭爐、巴安、理化、瞻對、岡拖諸地,作為內藏;將崑崙山以南,當拉嶺以北之地,作為外藏,中國不設官,不駐兵,德格亦歸外藏。外交部認為,此次所稱界線,較前大有進步。

若不乘此議結,中央與西藏勢必日益隔閡,將來恐無恢復之日。此外,中方亦在原擬文件中,聲明西藏為中國領土。

重慶成立留法勤工儉學分會

8.28 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成立。

該會系在五四運動和成都第一屆赴法學生的推動下成立,汪雲松為會長。該分會籌集數萬元經費,於同月在夫子池開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招收學生百餘人。其中公費生60名,餘為自費生,分兩班上課,以學法語為主。

本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生共84人,由法國駐重慶領事館辦好護照後,於1920年8月27日離渝赴法。

重慶工人拒卸日貨

9月 重慶港碼頭工人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決定拒卸載有日貨的船隻。

本月下旬,重慶碼頭工人拒絕給“聯華”輪起卸日貨,並在城區儲奇門集會,一致決定不給載有日貨的船隻卸貨。

日本駐重慶領事松岡壽八曾致函重慶海關監督,要求巴縣知事向工人交涉,工人們未予理睬。

省財政救急

10.1《大公報》報道了四川新任財政廳廳長曾子玉公佈的四川財政計劃。

報道說,川省連年征戰,各路軍閥割地據雄,就地劃銅,財政紊亂達於極點。

歷任理財人員苦於政權不統一而無從整理,以致當局只知出款之繁而入款究竟有多少卻無從知悉。想要量出入也無從著手,甚至政費停支,機關虛設,大有不可終日之勢。

曾子玉為此提出川省財政救急方法:如四城門及兩首縣徵收款項,能盡數撥到財政費尚可勉強應酬。

《大公報》載“四川兵災有感”

10.6《大公報》報道:“川省雖不常有猛烈的戰事,居住此間的人們莫不時刻擔心將有戰爭爆發。僅從表面上來看,商業繁華髮達,人民知足安樂,但受武力主義的影響,卻如居住在一行將爆發的火山上。

“四川在名義上雖屬於南方政府,然而除海關、鹽務署而外,幾乎與南北沒有任何關係,其人民成為若干自稱將軍的無賴之奴。兩三年前來川之滇黔軍隊,即統治川省一大部分。滇軍鎮守使顧品珍現駐瀘州,勢力範圍西至敘府,西北至自流井,其意在兼併此產鹽之地,以奪去川省最大財源之一。熊克武現駐成都,名義上為川省之統治,權力卻十分有限。三峽之西駐有代表黔豫川三省之軍隊,他處則有匪軍合法編制受軍官之管轄,此種歸順之匪軍與未歸順者密為聯絡,任其劫掠四鄉而與之坐地分贓。

“川人最為注意者則是如何逐去滇黔軍,然全局中最可悲則為軍人派自相仇視,僅以公敵在前,不致決裂。全省各大路多不安靜,人民敢至城外者甚少,劫案屢見不鮮。有識者於數年以前希望革命之結果必可大有作為,今已絕望失望。”

開採川邊礦產

10.28《大公報》報道,中國商人在川邊組織開礦公司,開採雲母、金、鉛及煤。 雲母礦地在打箭爐北面的丹巴縣,附近雲母露出地面。

曾有人在此開採,被德人收購,不久即被鎮守使出面干涉、禁止。現則將雲母開採權交給華人,由中國商人集股組織開礦公司。

中國礦工曾在打箭爐東面用搗洗二法開採金礦。打箭爐以西因礙於喇嘛之迷信不能以此法開採。至今邊界大路一帶以土法採金者隨地皆是,以致田地荒蕪,無人管理。

打箭爐附近燃料缺乏,其圍困群山中不乏有價值之礦產。鄉人人山找尋燃料及藥草時,無意發現石棉,現已查明產地,寄出樣品,如果有利,不久即將開掘。

煙毒再禍西蜀

10.4《大公報》以《川省煙毒之西訊》為題報道了被禁種多年的罌粟又再大行其道的情形,備極沉痛。

1919.8-1920.1:吳虞撰寫《吃人與禮教》;無政府主義團體興起

《大公報》報道說,春夏雨季,西蜀很平靜,但最令人不滿意的是,漫山遍野無處不種罌粟,因此而釀成慘案、引起爭端時有所聞。社會各階層無人不嗜煙,以致米價低廉,人們消費耗於食者四,而耗於煙者十。兵校軍官更嗜之如命,縱有賢吏欲割除此惡習也難以做到。

文章最後哀嘆,十年前中國雷厲風行之菸禁,至今日已寂寂無聞,仍人於黑暗之城,誠不知肅清何日也!

“莫忘國恥,莫買日貨”

12.11 成都各校學生數千人舉行遊行示威,號召民眾“莫忘國恥,莫買日貨”,掀起了抵制日貨新高潮。

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四川各界民眾紛紛起來抵制洋貨。日本帝國主義勾結福建軍閥政府,開槍殘殺了為抵制日貨舉行示威遊行的數十名群眾。

消息傳到四川,激起青年學生的極大憤怒。在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學生倡議下,各校數千人在成都高師集合,每人手執小旗,沿途散發《致國人書》,高唱《警世歌》:“莫忘國恥,莫

買日貨!振作精神,報仇雪恨!”進行“遊行警告會”,並分頭演講。

13日,川東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查拿日貨,少數奸商打傷學生,氣焰極為囂張,由部分商人控制的商界聯合會則向重慶總商會提出無理要求。政府對奸商和學生的衝突則以抹平了事。

販日貨 重慶警察廳長丟官

11.17重慶警察廳廳長鄭賢書販賣日貨,遭學生強烈反對而被撤職。

在四川民眾掀起全面抵制日貨的時候,重慶警察廳廳長鄭賢書挪用公款4000多元,廉價購進信孚洋行的日貨一批,被民眾知悉,激起了愛國學生的憤怒。

本日上午,川東師範、重慶聯中、巴縣中學、商業學校、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等校學生1000多人到警廳示威,強烈要求鄭賢書將日貨交出。鄭避而不見,學生們就把警察廳緊緊圍住,夜裡也輪流堅守。第二天鄭賢書被迫答應將所購日貨提交商會。學生們趕到商會後,和鄭賢書的衛隊發生衝突,兩名學生被擊傷。學生和軍警發生衝突,解除了鄭賢書衛隊的武裝。鄭賢書見勢不妙,急忙從商會後屋越窗而逃。

當天下午,憤怒的學生們在商會提取了鄭賢書所購的日貨60餘件,運到朝天門焚燬。川東學生救國團又聯絡進步勢力,通電全國,要求撤銷鄭賢書的警察廳長職務。旅京四川學生通電省長楊庶堪,要求嚴辦鄭賢書。在各地進步勢力的強烈要求下,四川省長公署撤銷了鄭的職務。

《威克烈》創刊

12月成都四川公立外國語學校鄧奎皋、楊銘等人創辦《威克烈》刊物,受到學界歡迎。

《威克烈》是英語“週刊”(Weekly)的譯音。成都四川公立外國語學校學生鄧奎皋、楊銘等人在吳虞的指導下編輯發行。其內容一是突出討論學校問題,要求學校實行改革,改進管理辦法,改選國文教員,廢棄繁瑣考試,改進操行考核;二是女子問題,主張女子剪髮,實行男女合校,婚姻自由。其內容在國內和省內刊物中獨具新意,因而成為備受學生歡迎的進步刊物之一。

“川幫銀行”躋身大上海

12.19四川聚興誠銀行在上海成立分行,正式躋身大上海。

聚興誠銀行為四川楊文光家族所創設,由商號逐漸演變而成,總行設於重慶,是四川最早的一傢俬人銀行。

早在商號時期,聚興誠就在上海設有分號,為四川商界與外埠業務來往最為頻繁的商號。聚興誠銀行成立後,楊氏用高薪聘請在上海銀錢業頗有影響的周榮峰具體籌辦並出任經理。經過一番努力,四川銀行終於得以打進大上海。

聚興誠銀行上海分行租借河南路426號辦公。該行由於經營得法,業務發展很快,在行業內佔有重要地位。

無政府主義團體在川興起

本月 巴縣青年進德會在重慶南岸成立。

該會發表宣言指出,青年要組織團體來加強研究,互相勉勵,以養成高尚的人格、潔淨的品行,提倡思想進取而不保守;主張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靠政府來組織公共事業,發展自己的意志。該會同時吸收女子入會。隨後,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各種團體在重慶紛紛成立。其中有“以德、智、體、實業四項為宗旨,以造就個人完全人格為目的”的綦江青年砥礪會,以及重慶社會教育團、巴縣青年砥礪會、人聲社等無政府主義團體。

成都再設幼孩教養工廠

本月 成都幼孩教養工廠在鎣華寺成立。該廠收養孤兒,辦義務學堂,專為貧苦幼孩而開辦。

晚清時期,四川官辦、民辦、官民合辦收容供養孤老殘幼的機構共計117所。1907年,成都北關外小南海地方,設老弱病疾院,不到一年改為幼孩工廠。辛亥革命後,該廠改為陸軍被服廠。1919年,成都警察廳廳長張群將仁惠工廠和老弱病疾院合併,重辦幼孩工廠,當年招收幼孩160名。一部分比較聰明的孩子分在不同班級讀書識字,另一部分則進入附設的工廠當學徒學手藝。該廠於1922年劃歸市政公所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