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文|飛魚說史

愛好權力,猶如好色,是一種強烈的動機,對於大多數人的行為所發生的影響往往超過他們自己的想象。——羅素《權力論》

金錢和權力,是無數人所追逐的。

金錢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保障,而權力則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殊影響力,如果把金錢看作生存的基本條件,那麼權力就是能滿足內心渴望的“價值”。

如開篇的引用所言,英國哲學家羅素就把愛好權力比喻成了好色,認為是一種強烈的動力,而英國另一位哲學家霍布斯亦曾說,“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後已,永無休止的權勢欲,是“全人類共有的普遍傾向”。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在陷阱裡的東西——金錢與權力

所以,可以說“權力慾”是人的社會本性,這點在官員的表現中更為突出,權力會使人膨脹,也會誘發內心貪婪的本性,這就註定了官員的權力必須是加以約束的。

這在我國古代同樣適用,封建王朝的滅亡,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官員出了問題,所以如何治官也成為了想要成就一番偉業的封建君王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本篇飛魚就來聊聊古代官府是如何考核官員,並通過治官實現治民的,不過說此之前,我們還得先聊聊何為“官”。

官與民的區別。

官,隸事君也。——《說文解字》

這裡的君是國君,也就是為封建君主服務的人,被稱為官員,現在則引申為在政府或者國家擔任職務的人,當然現在官員服務的對象也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為人民服務,不過無論如何,官都是被君主或者國家賦予掌握權力的人。

根據《周書·盧辯傳》記載:宣帝嗣位,事不師古,官員班品,隨意變革

,這是最早出現“官員”二字的記載,在此後,古籍中對於官的記載開始普遍起來。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被皇權賦予權力的古代官員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做官呢?《荀子·富國》記載:賢者可得而進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意思是說,有賢德的人不能得到任用,而沒有能力的人也不會遭到罷免,那麼有能力的和沒有能力的都不能得到適當任用。

這也就道明瞭,“官”與“民”的區別在於賢,任賢者為官,方為富國之道,那麼該怎麼選拔官員呢,在我國古代官員的選任,大致分為先秦的世襲,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隋唐到明清的科舉。

既然官員的選拔有了標準,那麼怎麼對選拔出來的官員進行考核呢,其實古人自有一套考核機制,不過這套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發展的。

官員的考核制度。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尚書·舜典》

根據上述記載,我們可以知曉官員的考課制度,起源很早,在舜時期,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三年考核官員一次,經過三次考核之後,根據考核的結果,罷免昏庸的官員,提拔賢明的官員,這樣才能使政務被井井有條地處理。

這也是官員考核制度最初的雛形,後世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嚴密而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道德亦是官員考核的重要標準

但是奴隸制和封建制下的這套制度,其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並非是更好地服務人民,這就導致了這種考核,是被時代賦予了局限性。

我們就來具體說說不同時代下的官員考核制度。

官員考核制度的變化發展。

到了西周,對官員的考核已經開始逐步系統化,也出現了專門的考核制度——上計,“上”是向上彙報,“計”是計簿,再說白一點,就是向上級逐級呈遞計簿以被上級考察工作業績,就好比現在公司員工向上級領導遞交的年度總結。

到了秦漢時期,上計制度逐漸演變為了課計制度,也就是在上計的基礎上增加了考課,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考試理論知識,而這些要考知識點通常就是國家或者官府的法令,此外,還增加了面試環節,稱為“會課”,考官負責提問,被考核的人進行回答。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古代官員的選拔考試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課計制度大體沿襲,不過隨著皇權的加強,五品以上的官員就要由中央來考核,後來隨著戰亂不斷,官員的考核也逐漸名存實亡,士族控制了國家大權,也就導致了對官員的考核,成了一種形式。

唐朝時期,是官員考核制度進一步完善的黃金時期,以“四善二十七最”作為官員考核的標準,其中四善指的是“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始勤匪懈(語出《唐六典》),這主要是考核官員的德行,而二十七最則是主要考核官員的政績了。

宋朝對於官員的考核,則更加偏重於政績,只要政績好就能得到升遷,當然這也並不是說不重視官員的德行,只是相對”弱“了而已,當然這也和宋朝的政治體制有關,”冗官“的產生,就和這套考核制度脫不了干係。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古代官員考試的試卷

明朝對官員的考核則更為嚴格,這也和朱元璋的出身有關,考察官員也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能力,二是勤怠,不過有一點需要著重提出,那就是四品以上的官員由皇帝決定升降,包括御史、近侍外官和軍職,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封建皇權是凌駕於國家制度上的。

到了清朝,官員的考核進一步細分,制度也演變成了京察和大計,京察是考核京官,大計是考核外官,具體標準為”四格八法“,這種制度下幾乎囊括了所有必須要考核的方面,但到了清末官僚集團腐敗嚴重,官員考核制度已形同虛設,其最終的結果是清政府的滅亡和封建制度的終結。

欲治民先治官。

說完了官員考核制度的變化,我們再來說說歷代官府為何重視治官,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官員手中握有的權力,筆者曾在一本著作中,看到這樣的論斷:腐敗官員對於社會的危害,要比觸犯法律的平民更大。

這種論斷在理嗎,似乎在理,因為腐敗的官員能夠利用手中的職權,將犯罪行為擴大到最大化,此外,官員的犯罪行為也往往要比普通人更為方便,這也就滋生了官員的以身試法的昏暗心理。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古代知府巡視(模擬)

筆者在這裡就打個比方,比如說在古代官府把收繳來的錢財貢稅放置在重兵把守的官衙,普通民眾想要據為己有,儘管能突破重重阻攔,最後能成功的結果也微乎其微,但如果是官府的最高長官想要把這筆財富據為已有呢,或許只需要用自己的職權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

所以在官僚體系中,對於官的約束,始終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封建君主對此重視,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現在這會亦要對此重視,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下官員要為人民服務的,正所謂:欲治國先治民,欲治民先治官。

飛魚說: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雖然古代王朝更替不迭,但官府對於治官的重視,卻從來沒有放鬆過,欲治民先治官,所以官員隊伍是統治者能夠治理好國家的基礎。

不過,話又說回來,古代對於官員的考核制度,其實是伴隨著封建專制和官僚制度而產生的,而作為社會制度組成部分,它又不可避免的帶有著封建性,雖然制定了這一系列的考核,但在實際的操作和施行中很難真正做到公正。

封建制度下君主和掌管考核權的官吏,其個人的喜好與情感,幾乎能決定官員升降,這就會滋生腐敗官員的投機取巧,”投上級所好“,則無可避免成為”官場歪風“。

從西周上計到清朝京察大計,官府為何重視治官?欲治民先治官

古代最高的官員考核“機構”——帝王

這讓筆者想到了齊威王執政時期肅清吏治的手段,他讓使者去阿城實地考察,得出的是”田野不闢,民貧苦“,於是烹殺了媚上欺下的阿大夫,並且把說過此人好話的官員一概烹殺,從而使得齊國吏治清明,威震諸侯。

對於齊國的治理這是好事嗎,當然是,但如果細想下,又處處透露著“人治”的弊端,這件事情出現的根源在於那個使者給齊威王帶去的“考察報告”,也就是說那名使者是整件事情的關鍵,如果阿大夫把這名使者也給收買了,這件事情又會有怎麼樣的結局呢?

鄭觀應曾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地方之治亂,視官吏之賢否為轉移,朝廷求治,亦視用人何如耳,一縣得人則一縣治,一郡得人則一郡治,一省得人則一省治,天下得人則天下治,這也道明瞭治官的必要性,只有把官員管理好了,才能實現“天下治”。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權力論》、《周書》、《尚書》、《荀子》、《唐六典》、《史記》、《盛世危言》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