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5萬人口,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大灣區是人才增長“新動力”

過去兩年間,經濟學家樊綱曾在不同的公開場合預測,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4億的龐大規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

非珠三角地區人口加速向珠三角聚集

截至2018年底,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新增常住人口連續4年超百萬,增幅同比略升0.03個百分點。其中,男性5920.34萬人、女性5425.66萬人。由於戶籍人口基數大且擁有規模龐大的跨省流動人口,廣東常住人口總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增長趨勢。無疑,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廣東人口增長帶來了新的“引力”。

泛粵港澳灣區區域坐擁全國五分之一國土面積,三分之一人口,以及貢獻近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可見粵港澳大灣區朋友圈之大。


7115萬人口,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大灣區是人才增長“新動力”


大灣區人口突破7000萬,再過30餘年,有望翻倍嗎?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突破7000萬人,達到7115.98萬人,比上年增加158.82萬人。從常住人口分佈來看,珠三角9市是常住人口數量增幅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

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城市,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達1490.44萬人。其中,白雲區是廣州常住人口最多的區,為271.43萬人。放眼珠三角,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紅利下,人口也不斷增長。非珠三角地區人口有繼續加速向珠三角聚集的傾向。

2018年,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占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總量的88.55%,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分別佔10.51%和0.94%。

據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預測,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2億至1.4億人。

95.30%的跨省流入人口和91.63%的省內流動人口在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門、珠海8市工作、居住。

深圳、東莞、佛山、中山4市的城市流入人口超過戶籍人口。珠三角人員流動的活力,從這一組數據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說明。

數千萬的人口增量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底氣何在?

2018年,廣東全省常住人口增長177萬,其中,珠三角九城就獨佔150.5萬。

同一年,香港人口增長了6.94萬;澳門人口增長了1.43萬。若在未來若干年內保持同等的年增長值,到2030年,大灣區確實會形成近2000萬的人口增量空間。

人口增長勢頭能否長期保持?

大灣區又如何抵抗全國範圍內人口增速的放緩?

在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留住人口紅利?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廣深是貢獻人口增長的主力。

今年9月,東莞和佛山相繼發佈了專項的人口發展規劃,東莞提出2030年將衝刺千萬人口,佛山則表示,2030年常住人口規模將超過850萬人。

廣深還有多大想象空間?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空間關係來看,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像珠三角這樣,在如此近距離範圍內容納下了三個大都市,廣州、深圳和香港。

2018年,廣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長成績傲視群雄,分別增加了40.6萬和49.8萬,遠遠將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後。近五年廣深人口增量之和超過400萬。

廣州和深圳的人口變化有一定的同步性,2014年都增長了15萬,2015年同時爆發,並在隨後幾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

深圳在2014年出臺了新政,2015年1月1日後接收的應屆畢業生、新調入的在職人才、新引進的歸國留學人員;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深圳戶籍並且本人在深圳未享受過購房優惠政策、未正在租住公租房的,享受本科6000元/人;碩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的補貼。這幾乎是全國最早的落戶補貼政策,並且深圳在2016年又大幅提高了補貼標準。

作為一線城市的廣深,如此放低“身段”,競爭力得以突顯。尤其是在京滬控制人口的背景下,廣深的政策優勢尤其被反襯出來。

但未來的一個變量在於,在城市資源以及治理體系等因素的制約下,廣深的寬鬆落戶窗口期還能維持多久?

第二梯隊的潛力

破解大城市人口過多的難題,通過都市圈來合理引導人口分佈或許是一個有效破解之道。

恰好在不久前的9月,與廣深毗鄰的東莞和佛山相繼發佈了《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公眾徵求意見稿)和《佛山市人口發展規劃(2018—2030年)》,兩城分別提出了2030年人口衝刺1020萬和850萬的目標。

2018年,廣東省發佈《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年)的通知》,其中將佛山和東莞劃分為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等級在500萬到1000萬之間。2018年底,東莞和佛山和人口總量分別為839.2萬和790.6萬。

對於東莞而言,距離目標還有大約180萬的差距,落實到每一年需要增長15萬。目前,東莞執行的落戶政策為:符合“參加城鎮社保滿5年且辦理居住證滿5年”的條件即可入戶,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的人口等8類重點群體落戶全面放寬。

相比之下,佛山的目標堪稱“保守”。

2017年和2018年,除廣深之外,佛山的人口增量在大灣區城市中最為亮眼,分別為19.4萬和24.9萬,甚至超出了諸多明星新一線城市的表現。到2030年的850萬目標之間,佛山還僅剩60萬的任務。如果按照近兩年的增長勢頭,佛山有望“超額”完成任務。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二梯隊”,素以宜居形象示人的珠海稱得上是一個獨特的城市,在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組團中,它位列首位,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珠海的戰略地位也進一步提升。但從人口規模來看,2018年珠海全市僅189萬人,在珠三角九市中墊底,與毗鄰的澳門共同成為“小而美”的代表。

但珠海的人口增長在近兩年突然發力,2017年和2018年分別增長了9.0萬和12.6萬,遠超過去幾年的表現,並且因為基數較小的緣故,增長速度在大灣區城市中領先。這離不開珠海的放開戶籍制度、加碼人才獎勵組合拳。2017年初,珠海正式取消了“積分入戶”政策,技能人才、大學應屆畢業生、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等10類人才可直接落戶;2018年4月,珠海又提出,人才連續工作10年可獲贈住房50%產權,其力度之大成為全國首創。

此外,惠州曾在一份交通規劃中分析,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870萬;中山則曾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550-600萬人,對比當前,都有數百萬的人口增量。


7115萬人口,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大灣區是人才增長“新動力”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在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人口紅利消退的局面。近幾年各地的人口政策,吸引的主要是以大學畢業生為主力的勞動人口,一方面,這將延緩當地人口紅利的消退,另一方面,年輕群體的增長又將有助於提升生育率,從這個角度來看,廣深等城市又佔有優勢。

現階段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及人才流動究竟有哪些特點?智聯招聘基於平臺大數據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在自身發展基礎和戰略紅利的刺激下,人才吸引力強,當前處於人才淨流入的狀態。

智聯招聘基於平臺大數據,採集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間全平臺上與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有關的企業招聘和簡歷投遞等信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流動、人才供需、人才環境等數據研究發現:灣區總體人才淨流入率為1.39%,人才虹吸效應明顯;灣區與京湘蘇浙等地人才往來最密,向國外流失人才現象凸顯;流入灣區人才以年輕男性為主,房地產行業和銷售崗位居多;來自灣區外人才質量整體高於灣區內部人才,灣區人才結構趨於優化;灣區就業競爭較為激烈,平均每個求職者對應0.65個工作機會;保險行業、銷售職位人才缺口大;民營企業人才需求最旺,港澳臺企業競爭最為激烈。

從粵港澳大灣區與外界的人才流動情況看,灣區人才的前十來源省份和流向省份基本一致,主要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省市,以及湖南、四川、河南等人口輸出大省。流入方面,流入灣區的人才中,來自北京的佔比最高,為11.33%,其次為湖南省和廣東省其他地區(不包含灣區九市),分別佔7.45%和6.99%。流出方面,從灣區流出的人才中,流向江蘇的佔比最高,為10.71%,其次為浙江和湖南,佔比分別為8.35%和8.18%。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總體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為0.65,說明灣區當前人才需求低於人才供給,平均每個求職者僅對應0.65個工作機會,就業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從各類性質企業的人才供需情況看,民營企業人才需求最高,在所有類型企業中佔比達66.48%,遠高於其他類型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