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話鋪詞館


八旗領主分封體制,是指滿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努爾哈赤通過不斷征伐、兼併,把歸附的其它部族部眾分給本家族成員及附從征戰的的異姓者分領,並將屬下部眾編設牛錄,領有牛錄的人就成為“領主”。

八旗創建後,各牛錄分隸各旗,努爾哈赤家族成員及異姓功臣,成為各旗下分領牛錄的大小領主。其中分管本旗旗務者被稱為“旗主”。這種體制稱為“八旗領主分封制”。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諸部過程中,兼併了大量其它部族部眾,在八旗建制之前,只是將這些部眾簡單的編戶,由家族成員分領。初期,所有部眾皆由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兄弟分領,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地位相差也並不懸殊。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分予其弟舒爾哈齊“國人、好的僚友、救書、阿哈等,全部同自己一樣的專主”。

只是這時還沒有固山(旗)的概念,只稱“穆昆(mukun)”(滿語),其意為“宗族、群等”。隨著歸附日眾,從1601年以後至1615年的八旗創建之間,逐步形成了正色四固山(旗)。四固山領屬如下:努爾哈赤領黃色旗固山,褚英(努爾哈赤長子)領白色旗固山(褚英被幽禁後白色旗固山改由皇太極領),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領紅色旗固山,阿敏(舒爾哈齊之子)領藍色旗(或黑色旗)固山。

1615年,努爾哈赤在原有四固山(四旗)基礎上創建八旗,次年(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於赫圖阿拉城稱汗,女真部族進入部族國家時代。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以前,八旗領屬狀況如下:努爾哈赤領正黃、鑲黃兩旗,代善領正紅、鑲紅兩旗,阿敏領鑲藍旗,莽古爾泰領正藍旗,皇太極領正白旗,杜度領鑲白旗。

根據《太祖實錄》天命七年三月記載:“己亥,眾貝勒問上曰,基業天所予也……上曰,繼膚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膚登大位。至於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其眾人畢集,同謀議以治國政”。

這就是“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制”的最早文獻記載,說明了八旗領主分封體制的進一步確立。但“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制”並不是後金行政的制度性變革,而是一種原有體制的強化。八旗從創建伊始,努爾哈赤就將各旗就分屬不同領主(家族成員)。

各旗領主雖領有不同數量的牛錄,但各旗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私屬性,宗室領主對各自所領的部屬都有主導權,這正說明了八旗的封建實質。努爾哈赤雖然對各旗具有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並不是基於制度性集權基礎上的,憑藉的是汗王以個人威望長期形成的強勢權力。而“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裡八和碩貝勒指代八旗的旗主,或是八旗內比較有威望和勢力的宗室領主,這也就是後世傳說的“八王議政”。

八旗的旗主屢有變化,但傳承都是在愛新覺羅家族之內。


冷兵器研究所


八旗演變在順治時期才最終定型,具體演變過程如下。

(1)一旗變八旗時期。

【一旗】:最早的滿洲軍隊,只有一旗,即努爾哈赤統領的黑旗。

【二旗】:一旗變二旗,由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率領。

【三旗】:二旗變三旗,由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統領。

【四旗】:三旗變四旗,四旗旗主分別為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兩個兒子代善,皇太極,舒爾哈齊之子阿敏統領。

【八旗】:四旗變八旗,最早的八旗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代善父子,阿敏,莽古爾泰,這裡面只有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其餘的七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父子。

(2)八旗旗主劇烈變動時期。

這八旗裡面,正紅鑲紅兩旗始終無變化,一直歸代善家族掌握,其餘的幾旗變化是因為皇太極順治父子和多爾袞家族的權力爭奪,過於複雜,旗主的變化簡圖見上圖。

(3)最終定型時期。

多爾袞死後,順治時期最終定型八旗旗主以及排名。

上三旗:旗主為皇帝。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

下五旗。

正紅:禮親王世襲。代善後裔。

鑲紅:克勤郡王。代善長子嶽託後裔。

鑲白:肅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後裔。

正藍:豫親王。多鐸後裔。

鑲藍:鄭親王。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後裔。

八旗裡面最牛的其實是代善家族,無論風雨如何飄搖變化,代善以及子孫始終穩坐兩旗旗主,也是世襲的鐵帽子王。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有趣的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就算我當街要飯,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轎磕頭啊。”這句經典臺詞便是抽著大煙的金爺說的。


和珅是什麼人,乾隆的寵臣啊,可謂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就算是皇親國戚也得禮讓三分,憑什麼給他下跪?但和珅還真得給金爺跪。

金爺到底有何魔力竟讓大名鼎鼎的和珅金膝跪地呢?而這個能力卻只源於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正紅旗旗主。

旗主到底有什麼特權,使其竟如此囂張呢?

滿族人建立起的大清帝國算是中國史上的一個奇蹟,但中原向來是漢族人統治,行漢族禮儀文化,由漢族制度統治。

對於滿族人來說要想讓這樣一個數字龐大的人群,井然有序的遵守滿清制度而被滿清帝國所用,就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的制度,這便有了滿清八旗。

八旗最初是用於滿洲(女真)人狩獵組織時創立的,後來演變為滿清的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於1615年正式創建。

最初其實只有一旗,即努爾哈赤用來統帥滿清軍隊的黑旗,但由於黑旗在夜晚不好辨別便改為了藍旗。


1601年他又增了3旗,紅、白、黃這三種顏色,這便有了四旗,形成了八旗的雛形。

隨著不斷的征戰,部落也隨之擴大,努爾哈赤便於1615年再增四旗,將黃、白、藍3旗鑲以紅邊,將紅旗鑲以白邊,加上之前的藍、紅、黃、白四旗,合稱八旗。

八旗在清初有顯赫地位,各級首領都由貴族擔任。清朝的建立不得不說除了旗主的正確領導之外,還要有八旗子弟的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的努力。

彪悍的八旗子弟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八旗子弟不僅僅只有滿族人,還有漢人和蒙古人。為什麼滿族攻打的是漢族統治的王朝,漢族子弟還要充當滿族的八旗子弟呢?

其實成為八旗子弟待遇是很高的,他們不僅可以賺錢養家餬口,而且就算自己犯罪被剝奪了八旗子弟的身份權利,你的後代也不會受影響,任然可以成為八旗子弟。

這種不連罪的制度在古代是很少見的,就顯得非常誘人,所以漢族子弟也就紛紛加入。但對於八旗子弟是有要求的,旗主和八旗子弟之間必須保持著上下級或者說主奴之間的關係。



不論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旗奴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八旗制度在,就必須按照八旗制度給旗主行禮。

而金爺是紅旗旗主,而和珅出生於正紅旗。這就不管無論金爺到底是不是皇親國戚或者敗落到當乞丐,和珅也不得不拜啊。

八旗旗主竟然這麼牛,都有哪幾家最終掌握?又是哪家最強呢?

八旗旗主和排位在實行過程中錯綜複雜,因為面對眾多且繁雜的人群,實施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八旗制度等級森嚴,具有強烈的封建等級制度。

為了能使八旗制度順應時代變化,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過改革創新,不斷調整部署,最後是在多爾袞死後,順治時期才最終定型。

其中的正黃旗、鑲黃、正白旗旗沒有旗主,都是黃帝親自統帥。不過有時候黃帝會把大權交給比較信任的皇子,但是隻是指揮權利,名義上“旗主”還是皇帝。此舉一般代表著此皇子有了接管皇位的機會,而且很大。
▲由其他答主整理,很詳細了

另外的下五旗,正紅是禮親王世襲,即代善後裔;而鑲紅是克勤郡王,即代善長子嶽託後裔;鑲白為肅親王,即皇太極長子豪格後裔;正藍是豫親王,即多鐸後裔,這些家族是旗主最後的定型。


多爾袞時期,滿清八旗變化比較複雜。旗主的更改比較多,之所以變動如此之多,一般都是因為上任旗主突然死亡,或者因為政治鬥爭而死。其他人會通過各種手段,去搶得旗主位置,一般都是各大貝勒。

尤其是多爾袞曾經在架空順治之後,曾經想過要做皇帝,還威脅順治叫“爸爸”。他對八旗影響非常大,為了自身利益,進行過頻繁的調整。這個時期的變動,基本上都是多爾袞主張。後來順治成年後,基本上算是定型。

但無論外面怎麼騷動,其他旗主如何變化,代善家族始終穩坐兩旗旗主,風雨不動,可謂是八旗裡最牛的了。那麼上文提到的金爺就是代善家族的後裔吧。

雖然說八旗制度很厲害,但後來卻消失了,它們為何消失、消失去了哪裡呢?

清朝可謂是興於八旗也敗於八旗,因為分為旗主與旗奴,旗奴始終是受身份限制,就算飛黃騰達,就算自己旗主是街頭流氓也得對他行大禮,這就引起了許多八旗子弟不滿。
▲末期的八旗子弟

隨著戰爭的結束,也就沒有立功的機會。而旗主都是一些皇親國戚,貴族子弟,幾乎都是滿族人。

那麼漢族人民和蒙古人民也就不需要再掙著搶著去當八旗子弟,血液得不到更新,自然矛盾也就越來越多。八旗制度也就慢慢衰落。但真正消失是在道光年間,還是一個軍機大臣直接造成的。

清朝有個叫松筠的大臣非常受道光帝的器重。但松筠一日卻放下了手中的政務請了假,穿著孝服坐在門外,幫忙敲鼓招待客人。

一個軍機大臣地位顯赫、職務重要,理應忙於處理朝中事務與皇帝商討國家大事,卻在這裡幹這種事,由此可見八旗制度弊端已經非常嚴重了。

道光帝深感恥辱,於是便下旨廢除了八旗制度,八旗也就從此消失了。

每一個制度都有其優缺點,如果改革調整得當使之順應時代便可以發展下去,但八旗制度始終還是未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被廢除了。


史之策


滿洲八旗的旗主都由愛新覺羅氏掌握。具體來說,就是由努爾哈赤和其弟舒爾哈齊的後裔來掌控。有些人特意強調,八旗分為滿蒙漢,總計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漢八旗是沒有獨立旗主的,蒙漢八旗也歸滿旗旗主進行統領。

至於八旗旗主具體是怎麼更迭的,這就很複雜了,需要詳細的介紹。



兩旗時代

最早的八旗制度,沒有後來那麼複雜,只有旗主和佐領兩級。並且也沒有八個旗,只有一個旗。

努爾哈赤起兵後,先建立了一旗部隊,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

後來他消滅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紅色旗。

於是,努爾哈赤就將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給了親弟弟舒爾哈齊,然後他自己統帥新建紅旗。後來改紅旗為黃旗。

於是,最早的八旗雛形就出現了。一共只有兩個旗,兩個旗主,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同母弟舒爾哈齊。兩人在當時被時人並稱為“二酋”。

根據《滿文老檔》的記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各自統領的屬人、阿哈是一樣多的。這兩個旗的旗色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按照推斷,努爾哈赤的旗色應該是黃旗。而舒爾哈齊的旗色應該是黑色,後改為藍色。(據說是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於是就改作了藍旗。具體什麼時期由黑旗變改為藍旗,有待考證)

三旗時代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他把哈達部的人丁編為一個旗,讓自己的長子褚英和哈達部的首領吳爾古代(哈達納拉氏)共同管理。這個哈達部的旗,旗色為白色。這便是正白旗的由來。

不久後,褚英廢除吳爾古代的首領地位,他自己獨自成為旗主。同時,舒爾哈齊的正藍旗得到了進一步擴充,這些藍旗新歸附的人丁,被封給了太祖的次子代善。所以這一時期,代善是正藍旗裡的“小旗主”。

這個時期的三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藍旗——舒爾哈齊,代善(小旗主);

正白旗——褚英;


四旗時代

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藍旗旗主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禁。正藍旗的格局就因此發生了變化。

注意了,下面的內容很重要。

在正藍旗中,原屬於舒爾哈齊的佐領,一多半被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繼承。

剩下的原屬舒爾哈齊,但沒有劃歸給阿敏的佐領,則劃歸到了代善的名下。

代善之前在正藍旗中的原班人馬,加上新劃給他的人馬,一起脫離出正藍旗,獨立為一個新旗,旗色為紅旗。後來屹立二十多年不倒的正紅旗也就是這麼來的。

正紅旗成立後,也就有了四旗。這個時候的四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藍旗——阿敏;

正白旗——褚英;

正紅旗——代善;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1年),努爾哈赤將自己的長子、正白旗的旗主褚英幽禁,所以正白旗也發生了變化。

正白旗大部分佐領被封給了皇太極。而剩下的一部分佐領,被褚英的長子杜度繼承。於是皇太極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而杜度則是正白旗的“小旗主”。

這個時候的四旗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藍旗——阿敏;

正紅旗——代善;

正白旗——皇太極,杜度(小旗主);

八旗時代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下令將四旗擴充為八旗。他自己的黃旗分為正黃、鑲黃兩旗,均由他親自統領。

代善的紅旗,也分成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兒子們統領(代善的兒子嶽託和碩託均是鑲紅旗的小旗主)。

原藍旗的旗主阿敏,成為鑲藍旗旗主,屬人沒有變化。

正藍旗的旗主則由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另外,莽古爾泰的親弟弟德格類擔任小旗主。

正白旗旗主不變,仍由皇太極擔任。

鑲白旗旗主由原正白旗小旗主杜度擔任,同時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也塞進了鑲白旗,與杜度共同組成了鑲白旗(阿巴泰是小旗主)。

這裡額外插一句,當時的八旗的旗子,應該是沒有圖案的,也就是一面只有顏色的旗幟。四鑲旗是在旗子中間加一條龍。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八旗旗子的樣式,是公元1622年之後才確定的樣式。


這個時期的八旗旗主分別是:

兩黃旗——努爾哈赤;

兩紅旗——代善,嶽託、碩託(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極;

鑲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藍旗——莽古爾泰,德格類(小旗主);

鑲藍旗——阿敏;

努爾哈赤晚期的八旗變動

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努爾哈赤按照女真人“嫡長子繼承皇位,嫡幼子繼承財產”的傳統。將自己的三個嫡幼子:18歲的阿濟格、11歲的多爾袞、9歲的多鐸,納入自己親自統領的兩黃旗,並將兩黃旗拆分,分別封給他們,使他們成為小旗主。

當時努爾哈赤的兩黃旗一共有60個佐領,他把正黃旗的15個佐領封給阿濟格,另外15個佐領封給多爾袞。再從鑲黃旗分出15個佐領封給幼子多鐸,剩下的15個鑲黃旗佐領由他親自統領。

然後努爾哈赤立下遺囑,等他去世後,他自己統領的15個鑲黃旗佐領,也交給多鐸繼承。相當於就是說,阿濟格為正黃旗旗主,多鐸為鑲黃旗旗主;多爾袞沒有位置,於是努爾哈赤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好讓多爾袞繼承鑲白旗。

結果這次調動還沒有完成,努爾哈赤就突然死了。皇太極瞅準機會,迅速讓兒子豪格搶佔了沒有旗主的鑲白旗。這一下,皇太極父子就搶到了兩白旗。

這裡額外插一句,這次分封后,由於正黃旗分給了阿濟格和多爾袞,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領的旗。因此鑲黃旗就變成了八旗的頭旗。很多人經常問,八旗之首是哪個旗?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了——是鑲黃旗。




皇太極時期的八旗變動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這位新任大汗是個狠角色,為了打壓不服他的人,皇太極對八旗進行了三次大的調整。

第一次調整——兩黃旗和兩白旗互換。

這次調旗很簡單,就是皇太極的正白旗、豪格的鑲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兩黃旗對調。因為皇太極是後金大汗,他認為黃旗只有大汗才配使用。所以,繼承了汗位的皇太極就逼著多爾袞三兄弟與自己對調了旗色,以彰顯自己的“正統性”。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調整隻換旗色,也就是兩白旗換兩黃旗,服裝顏色對調;兩黃旗換兩白旗,服裝顏色對調。而旗主之下的附屬人員沒有進行變動。



第二次調整——鑲藍旗旗主換人。

永平之戰後,阿敏(舒爾哈齊的次子)逃回關外,皇太極藉此機會整肅阿敏。他召集眾大臣及貝勒,給阿敏定了議十六項大罪。最後處理結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並將其圈禁在家。其所屬鑲藍旗則賞給跟皇太極穿一條褲子的堂弟濟爾哈朗。

由於濟爾哈朗也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這次換旗主,鑲藍旗沒什麼異動。



第三次調整——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混編。

後金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病逝,正藍旗的旗主由原先正藍旗小旗主莽德格類繼承,而莽古爾泰的佐領也由莽古爾泰的兒子繼承(小旗主)。

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正藍旗的旗主德格類病死,同年有人告發莽古爾泰、德格類一門謀反。皇太極趁此機會將莽古爾泰和德格類一門剝奪旗權,順便將正藍旗沒收為己。於是正藍旗就被皇太極給吞併了。

吞併正藍旗後,皇太極將原正藍旗的八個佐領封給兒子豪格,又拿出三個封給鑲黃旗小旗主阿巴泰,加強了原鑲黃旗的實力。同時也削弱了正藍旗的凝聚力。

沒過多久,皇太極將正黃旗的一半與正藍旗的一半進行捏合,組成新的正黃旗。將正黃旗和正藍旗剩下的一半捏合,組成新的鑲黃旗,都由皇太極親自統領。

鑲黃旗歸皇太極後,原鑲黃旗旗主豪格帶著自己的佐領改為正藍旗,成為正藍旗的旗主。原鑲黃旗的小旗主阿巴泰,也同樣成為了新正藍旗的小旗主。


這次調整之後,八旗旗主如下:

兩黃旗——皇太極;

正藍旗——豪格,阿巴泰(小旗主);

鑲藍旗——濟爾哈朗;

以上四旗是皇太極的嫡系人馬


正紅旗——代善;

鑲紅旗——嶽託,碩託(小旗主);

兩紅旗在代善的統領下,保持中立。


正白旗——多鐸;

鑲白旗——阿濟格,多爾袞;

兩白旗與皇太極暗中較勁



多爾袞時期的八旗變動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權。他和皇太極是一丘之貉,掌權之後也是大肆吞併其它旗。具體的調整有兩次。

第一次調整——兩白旗混編。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去世。他去世之後兩個月。多爾袞仗著自己有權有勢,趁機沒收了親弟弟多鐸在正白旗的15個佐領。

多爾袞手上本身就有15個佐領,沒收多鐸的15個佐領後,多爾袞就具有了30個佐領,即一個整旗的實力。

之後多爾袞的將自己所領鑲白旗的與多鐸的正白旗進行對調,自己成為正白旗旗主,而原屬正白旗的多鐸,則換色為鑲白。

本身就在原鑲白旗的阿濟格並沒有參與此次換旗。多鐸換到鑲白旗後,他是旗主,阿濟格變成了鑲白旗的小旗主。



第二次調整——兩白旗與正藍旗混編。

爭儲事件後,多爾袞和豪格結了樑子。為了搞死豪格,多爾袞下了大力氣。大清順治五年二月(公元1648年),多爾袞將豪格打下大獄,沒收了他的正藍旗。(還搶了豪格的小老婆)

豪格的正藍旗被沒收後,多爾袞沒有上交給順治皇帝,而是被他以“俟歸政,然後隸於上”的名義私吞了。

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鑲白旗旗主多鐸病逝。多爾袞便將兩白旗和正藍旗一起混編。原本屬於豪格的正藍旗佐領和原本屬於多鐸、阿濟格的鑲白旗佐領對調。

對調之後,新的鑲白旗沒有旗主,多爾袞當仁不讓的自領鑲白旗旗主,加上正白旗,他就成為了兩白旗的旗主。

而新的正藍旗則由原鑲白旗的阿濟格、多鐸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嶽東四人共同管理。這四個人中,多尼名下的佐領數量最多,所以他是旗主,另外三人是小旗主。


另外,正紅旗旗主代善於同年病死。他的兒子鑲紅旗旗主碩託在三年前被處死(嶽託死後碩託繼任)。因此兩紅旗的旗主也都換了人。正紅旗旗主為滿達海(代善兒子)、鑲紅旗旗主為羅科鐸(嶽託孫子)。



這一系列震動之後,八旗旗主如下:

兩黃旗——順治帝;

兩白旗——多爾袞;

正紅旗——滿達海,勒克德渾(小旗主);

鑲紅旗——羅科鐸,尼堪、碩塞(小旗主);

正藍旗——多尼,阿濟格等人(小旗主);

鑲藍旗——濟爾哈朗;



八旗旗主的最終確定

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歷經二十幾年的調整,此時的八旗已經面目全非,跟最早的時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正白旗旗主原本是褚英,結果褚英被努爾哈赤弄死,正白旗的人馬交給了皇太極和褚英的兒子杜度繼承。到了八旗建立時,杜度調任鑲白旗,褚英當年的人馬就變成了鑲白旗。後來努爾哈赤為了給多爾袞挪位,把杜度挪到了鑲紅旗,褚英一系的人馬又調到了鑲紅旗。這變來變去的,八旗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八旗了。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秋後算賬,又對八旗做了一次大的調動。

第一步,他先是把多爾袞的兩白旗沒收。正白旗整旗被順治皇帝收走,同順治親自掌控的兩黃旗一起變成了所謂的“上三旗”。

第二步,將鑲白旗,也就是原屬於正藍旗豪格的佐領,交給了給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兒子富綬。

第三步,順治因怒遷恨,對多爾袞的親哥哥阿濟格下了死手。把他奪爵治罪,他所屬的佐領分別撥入了正白、鑲白、正藍三旗。

自此也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說法。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下五旗由豪格、濟爾哈朗、代善、阿巴泰、多鐸、褚英等人的後裔統領。

具體來說,如下: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皇帝統領;

鑲白旗——豪格後裔統領。豪格是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長子;

正紅旗——代善後裔統領。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

鑲紅旗——嶽託、碩塞、褚英後裔統領。其中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之孫;碩塞是皇太極的兒子,努爾哈赤之孫;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和皇太極的大哥。

正藍旗——阿巴泰、多鐸後裔統領。阿巴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極的哥哥;多鐸是努爾哈赤的嫡幼子,皇太極的弟弟。

鑲藍旗——濟爾哈朗後裔統領。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努爾哈赤的侄子,皇太極的堂弟。



康熙繼位後,為了進一步的削弱諸王對下五旗的掌控。他大力推行了皇太極時期開創的都統制度,讓都統取代旗主。因為都統是朝廷委派的流動官員,沒有世襲權利。於是原本屬於各旗旗主的旗權,在康熙時期就基本讓都統給奪去了。(都統可以讓非宗室的人擔任,屬於從一品)

然後,康熙又將皇子分封到下五旗,去下五旗做小旗主,繼續分化下五旗。比如雍正就當過鑲白旗的小旗主。雍正繼位之後,他兒子洪晝還當過正藍旗的大旗主。此政策一直延續到了道光皇帝時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



總結:清初時期,旗主對本旗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為了鞏固皇權,從皇太極開始,清代皇帝就開始分化旗主們的旗權。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經名存實亡。到了道光時期,已經沒有所謂的旗主了。

至於什麼人才能擔任旗主,一句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總結——只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的後裔才能擔任旗主。這兩群人全部都是擁有系黃帶子特權的皇室宗親。


Mer86


清朝發跡於關外,愛新覺羅家族充分利用內外環境,找準時機入關,成功問鼎中原,成為200多年的中國大一統王朝。

在清朝入關直至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八旗制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清軍的主力軍,政權的支撐力量。那麼八旗制度具體是什麼樣的呢?如何分配軍權呢?


八旗制度的創立者是努爾哈赤,最初只設立黃、白、紅、藍4色旗,形成四旗。

後來隨著完成對女真部落的統一,人員增加,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這樣最終確立為八旗。

隨著女真(滿洲)和蒙古部落的聯合、以及攻佔遼東的漢地又出現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清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清王朝也隨著八旗的腐化逐漸衰落。

為了把控軍權,一般由大漢(皇帝)統領兩黃旗,其餘六旗由愛新覺羅家族其他皇室成員統領,一般是皇帝的兒子和喜歡的侄子。


清順治皇帝親政後也把正白旗納入自己控制,習慣上兩黃旗和正白旗因皇帝統領成為上三旗,而另外五旗雖然旗主不是皇帝,但為了維護皇權,要不是皇帝的親信,要不就是皇帝在其中安插了自己的人。

而八旗旗主的更迭並沒有什麼規律,也不存在兄終弟及、父終子及的情況。大部分情況下是由皇帝或者實際掌權日人(如多爾袞)根據內部權力分配形勢來廢、增旗主,如努爾哈赤晚年就很喜歡自己的大妃阿巴亥,就把自己控制的上三旗分配給阿巴亥的三個兒子。

而皇太極即位後,為了控制自己的權力,想辦法讓自己的大兒子成為旗主,極力壓制阿巴亥三個兒子獲得的旗主地位。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權,他又不能擴充自己的地位。他死後,順治皇帝獲得實權後,又開始擴充自己的實力,把多爾袞控制的正白旗又劃給自己。

八旗旗主的變化完全是因為清朝(後金)內部權力的分配而言,一般不存在繼承的情況,只是誰拳頭硬,誰說了算。

康熙皇帝即位後,為了防止各旗旗主威脅皇權,他大力推行了都統制度,用都統來代替旗主管理八旗。

而都統只是皇帝任命的官員,並不一定是皇族宗親,因此不存在世襲的情況,他們屬於皇帝的人。


逐漸都統奪走了屬於旗主的權力,皇帝也逐步完全掌握清王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清(後金)初,努爾哈赤為了加強軍事管理,創立了八旗制度,權力集中在他和他的子侄們。

後來的皇帝為了控制軍權,要麼把各旗控制在自己手裡,要麼就是消弱旗主的權力。到清道光年間,事實上已經沒有旗主。

清朝的八旗制度兼顧軍事和戶籍管理,形成了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隨著入關後,八旗子弟不尚武、吸食鴉片,這個大清帝國的軍事支柱逐漸瓦解,到清末已經不能參加戰鬥了,成為政權的寄生蟲。而沒有軍事支持的清政權也隨著衰落,直到被武昌起義推翻,皇帝退位。


策神歷史


滿清八旗的旗主是有變動,主要由4個階段組成,大概的情況如下:

1、建州八旗時代:努爾哈赤親領兩黃旗,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統領兩紅旗,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5子)統領正藍旗,皇太極(努爾哈赤第8子)統領正白旗,杜度(努爾哈赤長孫)統領鑲藍旗、鑲白旗。

2、皇太極時代(正藍旗消失):皇太極親領兩黃旗,代善統領正紅旗,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莽古爾泰後獲罪由其弟德格類統領,德格類獲罪後正藍旗一分為二,劃入兩黃旗中),多爾袞(努爾哈赤第14子)統領正白旗;多鐸(努爾哈赤第15子)統領鑲白旗,阿濟格(努爾哈赤第12子)統領鑲紅旗,阿敏(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獲罪後由舒爾哈齊第6子濟爾哈郎統領)領鑲藍旗。

3、多爾袞執政時期:恢復正藍旗設置,並交由多爾袞統領,於是多爾袞擁有正藍旗、正白旗。

4、順治掌權時期(八旗制度固定下來):皇帝親領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開始有“上三旗”之說。而其餘五旗的旗主、固山額真也會不時發生變化。


子屠龍


一代天驕英雄成吉思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的雄才偉略和驍勇善戰歷史上能比得上的鳳毛麟角。然而四百年後草原裡又走出來一位軍事天才,他不僅勇猛善戰,還十分懂得用兵之道,簡直用兵如神,他就是後金創始人、大清奠基人----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用兵時期創立了一套嚴謹的軍用制度和嚴肅的紀律,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明朝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之一。

努爾哈赤是女真族人,地處偏僻的女真族以漁獵為生,以十人為一組,一人為總領其他九人負責各個方向的動態結伴出寨子狩獵或捕魚。而努爾哈赤就以此為雛形創立了軍事上的八旗制度。關於八旗制度的演變和進展過程,其中十分複雜多變。

最早時期,努爾哈赤傭兵數量很少,因此創建了一旗制度,所打的旗號為黑色,稱為正黑旗。

而後來,努爾哈赤消滅了臨近的部落,傭兵量有所增加,組建了一支新旗正紅旗,(後來將正紅旗改為正黃旗)而他將之前自己擁有的正黑旗給了胞弟舒爾哈齊。因為黑旗在夜裡看不清楚,後改為正藍旗。這也是當時的二旗制。

隨著努爾哈赤不斷地征戰和征服其他女真部落,二旗變為三旗,多了正白旗,由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作為旗主。與此同時,正藍旗在不斷擴大,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成為正藍旗小旗主。

1609年,舒爾哈齊被幽禁,正藍旗一部分被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繼承,另外一部分由之前的小旗主代善負責,並且代善脫離了正藍旗,改為正紅旗。因此三旗變為四旗:正黃、正藍、正白、正紅。沒過多久正白旗的旗主出現了變化,褚英被監禁,正白旗大部分交由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而褚英的兒子杜度成為正白旗小旗主。

當努爾哈赤的勢力漸漸銳不可當時,為了擴充部隊,四旗全部鑲邊,另增四旗,除了紅旗鑲白邊,其他三旗全部鑲紅邊,變成了八旗,至此大清的八旗軍制形成了。而對應的旗主又有了新增和改動。

努爾哈赤親自管理正黃和鑲黃二旗;紅色二旗還是由之前的次子代善以及他的兩個兒子來統領;正藍旗由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領導,阿敏變成鑲藍旗旗主;正白旗仍是皇太極管理,鑲白旗變成杜度和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共同管理。從旗主的身份來看,大部分的正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而一些旁支的宗室力量被削弱了。八旗子弟漸漸形成了,只是後來在努爾哈赤晚期又發生了一些動亂。

正黃旗旗主在努爾哈赤晚年被封給了兒子阿濟格,多爾袞也一起管理,鑲黃旗的一半勢力分給了幼子多鐸,還有一半勢力他自己掌管。而由於最後努爾哈赤自己領導的只有鑲黃旗,他一手培植的勢力當然要高貴威武許多,自此鑲黃旗成為了八旗之首。

努爾哈赤去世後,立下了遺囑,他將鑲黃旗全部交給了多鐸一人管理,而之前領導鑲白旗的杜度調往鑲紅旗,命多爾袞成為新的鑲白旗旗主。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皇太極為自己兒子豪格搶到了鑲白旗旗主之位。

皇太極繼位後,認為黃色為正統色,逼著阿濟格三兄弟和自己調換了旗色,他和豪格的二白旗變成了二黃旗。由於正黃,鑲黃一直是皇帝自己親領自然身份高於其他旗主,正白旗旗主後來變為多爾袞,在順治年間,將二黃一白作為上等三旗,其餘的那些王爺、貝勒統領的旗為次等的下五旗了。當然旗色的顯貴是根據旗主的身份地位和歷史功勳來定奪的,旗主的更迭自然也和當時的朝政和個人能力相關的,自古朝代更迭都是如此頻繁,更何況是旗主呢。


無筆史官


八旗制的發展淵源

最早的八旗制度還沒有八個分支,最初的名稱叫做“牛錄”,當時的制度結構就是簡單的旗主---牛錄,這和後來的旗---參領---佐領還是有著一些區別,根據滿族文獻,所謂的“牛錄製度”最早誕生於萬曆二十九年,這個時候也就是百科上所謂的“四旗建立”的時候。

牛錄製度剛剛建立起來之後只有兩個旗主,一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另一個就是他弟弟舒爾哈齊。在朝鮮人的歷史中努爾哈赤與其弟被稱之為是“二酋”。而關於最早的這兩支旗文獻也沒有記載,大概猜測努爾哈赤是黃旗,而舒爾哈齊是黑旗。

三固山與清三旗

所謂的“固山”也就是滿文旗子的意思,也可以認為是軍旗的一種象徵,三固山也就是所謂的三旗時期是牛錄製度發展的一個階段。

1601年太祖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另外三部為葉赫、烏拉、輝發)。把哈達部的人丁編為一個旗,讓自己的長子褚英和哈達部的首領吳爾古代(哈達納拉氏)共同管理。這個哈達部的旗色為白色。不久褚英廢除了吳爾古代的首領地位自己獨自成為了旗主。同時舒爾哈齊的藍旗得到了進一步擴充,這些藍旗新歸附的人丁被封給了太祖的次子代善。所以在“三固山時期”, 代善是藍旗裡擁有一定人丁的“小旗主”

清四旗時代

萬曆三十七年太祖的同母弟、藍旗旗主舒爾哈齊被太祖幽禁。藍旗的格式就發生了變化。

藍旗中原屬於舒爾哈齊的佐領,一半多均由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繼承,旗色保持藍色。而剩下的佐領,歸屬在原本就在藍旗擁有一定人丁的太祖次子代善的名下。而代善的舊有人丁,加上新得到的人丁均脫離藍旗,獨立為一個新的固山紅旗。這樣四旗的雛形就出現了。

萬曆四十二年太祖的長子、白旗的旗主褚英也被太祖幽禁,所以白旗也發生了變化。白旗大部分佐領,被封給了太祖的第八子,也就是後來的太宗皇太極。而留下了一部分佐領讓褚英的長子杜度繼承,杜度就成為了白旗的“小旗主”。

滿清八旗制度的建立

萬曆四十三年太祖下令將四旗分為八旗。太祖自己的黃旗,分為正黃、鑲黃兩旗。均由太祖親自統領。

代善的紅旗分成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兒子們統領(代善的兒子嶽託和碩託均是鑲紅旗的小旗主)。

原藍旗的旗主阿敏,成為鑲藍旗旗主,屬人沒有變化。正藍旗的旗主是太祖的第五子莽古爾泰,領有一個小旗主德格類(莽古爾泰同母弟)。

而原白旗,太宗所領的部分獨立為正白旗,杜度所領的原白旗旗分,加上新封的太祖第七子阿巴泰,共同組成了鑲白旗(阿巴泰為小旗主)。

八旗制度的繼承模式

天命八年按照當時“嫡長子繼位,嫡幼子繼產”的傳統,太祖開始安排自己的三個嫡幼子。即阿濟格( 18歲)、多爾袞(11歲)、多鐸(9歲)一即把自己親領的兩黃旗進行拆分,分別封給他們使他們成為小旗主。

當時太祖的兩黃旗各有30個佐領,合計60佐領。太祖將正黃旗的15個佐領封給阿濟格,另外15個佐領封給多爾袞。而鑲黃旗分出15個佐領封給幼子多鐸,剩下的15個鑲黃旗佐領依舊由太祖親自統領。按照太祖的本意在太祖去世之後自己的15個鑲黃旗佐領也應該由多鐸繼承,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幼子繼承製”

這點太宗也承認說“太祖雖無遺命,理應分與幼子。”(《太宗文皇帝實錄》)


司馬長史


先來回答作者的問題,滿清的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都是掌握在滿清政權的統治者愛新覺羅家族的手中,而旗主的更迭也是遵照傳統由皇帝任命,進行世襲罔替。

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創制發展,並且在努爾哈赤時期逐步形成了八旗勢力分佈與歸屬的最初格局。

努爾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終發展成為“八旗”。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開始起兵征戰,此時是以黑旗為幟,即“黑旗軍”,此為“一旗”階段。

到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此為“兩旗”階段。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的傳統制度,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並以純色為辨,劃分為黃、白、紅、藍四旗,此為“四旗”階段。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勢力進一步壯大,於是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調整,劃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至此,滿洲八旗制度建立。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為根本,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努爾哈赤也成為了後金大汗。

努爾哈赤時期八旗旗主的勢力分佈,造就了整個清朝八旗歸屬與鐵帽子王世系傳承的雛形。

在努爾哈赤時期,八旗勢力的分佈是這樣的:

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掌管;

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長子嶽託掌管;

鑲藍旗(33牛錄),由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掌管阿敏;

正藍旗(21牛錄),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掌管;

正白旗(25牛錄)由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掌管;

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爾哈赤長子,初被選定為繼位人,後被努爾哈赤處死)。

除去努爾哈赤本人以及他的兩個孫子嶽託和杜度,剩下的四位旗主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而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的大部分授於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也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後賜一旗給多爾袞。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爾袞繼任鑲白旗旗主,只是後來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後,趁機將鑲白旗奪到了自己麾下,成為了自己的勢力。

皇太極時期,八旗的歸屬經歷了第一次大的調整變革。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改元天聰,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期間,八旗的歸屬經歷了四次大的調整與變革:

其一,黃白互換。滿洲人以黃色為尊,因而皇太極繼位之後,將屬於自己的兩個白旗與屬於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的兩個黃旗進行的顏色的調換,還換為由皇太極統領正黃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多爾袞三兄弟統領兩白旗。

其二,免去阿濟格鑲白旗旗主職務,改由多爾袞統領。

其三,除掉莽古爾泰,奪取莽古爾泰手中的正藍旗。同時,皇太極將自己手中的正黃旗與原屬於莽古爾泰的正藍旗進行混編,組成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由自親自統領,同時改豪格統領的鑲黃旗為正藍旗。

其四,除掉阿敏,由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繼承鑲藍旗旗主之位。

而在皇太極稱帝之後,改掉了原有的旗主貝勒的稱謂,按照漢族政權稱王的傳統開始稱其為親王和郡王,所以,在皇太極去世前,八旗的勢力分佈為:

正黃旗、鑲黃旗,由皇太極親領;

正紅旗、鑲紅旗,由禮親王代善及其孫子穎郡王阿達禮(代善第三子薩哈廉的兒子)掌管;

正藍旗,由肅親王豪格統領;

鑲藍旗,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

正白旗,由豫郡王多鐸統領;

鑲白旗,由睿親王多爾袞和英郡王阿濟格掌管。

與此同時,皇太極在位期間,在努爾哈赤時期的基礎上發展並創立了蒙古八旗以及漢軍八旗制度,至此,滿洲、蒙古、漢軍各為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順治時期,經過多爾袞攝政專權以及清算多爾袞勢力後,最終形成了八旗勢力的分佈格局。

多爾袞專權期間,除掉了肅親王豪格,隨即對豪格的正藍旗進了重組。

順治五年(1648年),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身亡,原屬於豪格的正藍旗為多爾袞所得,多爾袞將其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由自己親自統領,同時,改原屬於多鐸的鑲白旗為正藍旗。至此,八旗顏色最終確定,再無改變。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重新進行了八旗的勢力劃分,最終形成了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隨即在濟爾哈朗等人的主持下,開始了對於多爾袞的清算,收回了原屬於多爾袞的兩白旗,並將正白旗歸為皇帝親屬,同時將鑲白旗重新還給豪格世系。

至此,八旗勢力的歸屬徹底明確,同時,也確定了皇帝親領的正黃、鑲黃、正白的上三旗地位;而由其他宗室王公統領的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也被稱為下五旗。

下五旗的傳承又是按照,正紅旗歸屬禮親王代善世系、鑲紅旗歸屬於克勤郡王嶽託世系、鑲白旗歸屬於肅親王豪格世系、正藍旗歸屬於豫親王多鐸世系、鑲藍旗歸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來進行傳承,世系罔替,並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最終釐清了爵位名號和傳承世系,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鐵帽子王”制度。

起初的八旗旗主擁有很大的權力,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權力有所削弱,但是依然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雍正王朝》中,八爺黨逼宮所拿出了所謂“八王議政”的祖制,要求雍正交權,當然,歷史上也確實沒有什麼“八王議政”,但是卻有著另外一個名詞來形容旗主王爺們的權力,就是滿洲貴族議會制度,或者成為八旗議會制度。

起初,滿洲貴族議會的權力非常大,舉個例子,皇太極登基為後金大汗後,最開始是四大貝勒“南面並座”,同受朝賀、共同議政,只是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才“南面獨坐”,獨掌大權的。而皇太極的能夠登基為後金大汗、順治能夠繼位為皇帝,也是滿洲貴族議會這些旗主王爺貝勒們推舉的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康雍兩代帝王的改革,滿洲貴族議會旗主們的權力也被極大的削弱了,特別是在雍正建立軍機處制度之後,旗主們的權力激進被架空,徹底無法干涉國家的正常運轉。

儘管權力不在,但是擁有鐵帽子王身份的旗主王爺們依然擁有極高的地位,除了皇帝,那怕當朝受寵的重臣,見了他們依然也要行禮叩拜,畢竟,他們的身份是從八旗制度創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經確定的。


雍親王府


滿洲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

八旗,又稱八旗準則,是清代旗人(後演變為滿族)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底子準則。八旗準則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創建。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5年因“歸服益廣”將三旗析設為八: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襲的

舉個例子,在八旗制度剛剛誕生的時候,努爾哈赤分封了八旗旗主,其中實力最大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由努爾哈赤自己掌握,正白旗給了自己的兒子皇太極,此乃上三旗,一般來說,上三旗的旗主都是皇帝。鑲白旗劃歸諸英之子杜度,正紅旗歸代善,鑲紅旗旗主是代善長子嶽託,正藍旗旗主是莽古爾泰,最後的鑲藍旗則歸阿敏掌管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