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希望超越華為,今市場份額卻不足一成,雷軍未來將何去何從?

在正式讀文章之前,先看幾項報告數據: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我國智能手機的總出貨量達到9750萬部,同比下降3%。除了華為手機之外,國內其他三大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均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小米手機下降幅度最大,從去年第三季度的13%下降到了9%,也就是說目前小米手機的市場份額還不足一成。小米本來有希望超越華為手機成為國內手機老大,如今看來這一願望很難實現。


本有希望超越華為,今市場份額卻不足一成,雷軍未來將何去何從?


那麼雷軍當年對小米展現出來的“信心滿滿”,如今這種心情是否也會跟隨小米的業績下滑而消失呢?現在小米手機的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期,那麼雷軍究竟未來將何去何從呢?

我們一聽到“小米”這一品牌,首先想到的就是性價比高,雷軍當年曾表示,小米旗下的任何產品利潤率都不會超過5%,當時這句話也讓人們看到了小米的真誠。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也看到了小米確實履行了承諾,小米手機在跟其他手機品牌配置相同的情況下,價格確實比它們低了很多。可以說真正讓人們感受到了性價比高。


本有希望超越華為,今市場份額卻不足一成,雷軍未來將何去何從?


如今,隨著各大智能手機品牌日趨成熟,就連蘋果、三星等國際高端品牌也開始走性價比的路線,今年蘋果最新推出的新款機型就創造了往年價格的最低水平,而主打性價比的小米手機,其優勢已經不再明顯,小米過去的主要賣點已經不復存在,所以業績下滑也是必然。

對於小米目前的處境打個比方,例如一家企業招聘人才,第一位應聘者的學歷是碩士,薪資期待為8000,第二位應聘者學歷為專科,薪資期待是7000,那麼如果你是人力資源主管你會選擇誰?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前者,而如今的小米就成為了後者。


本有希望超越華為,今市場份額卻不足一成,雷軍未來將何去何從?


目前智能手機市場的規則就是“大魚吃小魚”,像金立、錘子、魅族等三線國產手機品牌早已經被冷落,而OPPO、vivo等二線品牌似乎也卡在了“半山腰”,那麼小米手機是不是也淪為二三線手機品牌呢?

如今的小米公司,已經不再是最初只專心做手機的那個小米了,現在小米公司更像是一個“電器雜貨店”,比如小米洗衣機、小米電視、小米空調、小米平衡車等等產品,就連我們經常使用的鎖頭,小米也把它做成了智能的。


本有希望超越華為,今市場份額卻不足一成,雷軍未來將何去何從?


不過客觀來講,雖然小米的手機產品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業績也開始下滑,但是好在小米已經把雞蛋放在了多個籃子裡,電器產品的銷售業績也能夠為小米集團的整體業績帶來一定的提升,只是希望不要出現手機不像手機,電器不像電器的局面,不倫不類的發展最終不會走得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