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在中國民間公認的古代智者當中,諸葛亮絕對是榜上有名的,他的許多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加上《三國演義》對他的藝術加工,諸葛亮在民間也成為了一個“半神”一般的存在。無論是在治國理政、行軍打仗、科技發明上,諸葛亮幾乎無一不通、無一不曉。他的發明成果,除了用他名字冠名的“諸葛連弩”,就數“木流牛馬”知名度最高、最神秘了。木牛流馬的作用非常重要,但這件“黑科技”卻在諸葛亮死後被停止使用,這是為什麼呢?

“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與諸葛亮生活的時代較為相近的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寫道:“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後來南朝劉宋史學家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時,曾費盡心力收集了關於木牛流馬製作的方法。根據他的記載,木牛流馬:“木牛方腹曲頭,一腳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按照裴松之分開介紹的情況來看,“木牛”和“流馬”其實是兩種發明。

“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木牛和流馬的誕生,與諸葛亮所面臨的困境不無關係。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兵出岐山惜敗街亭,失去了偷襲曹魏的最佳時機。這一次兵敗提高了曹魏方面的警惕,諸葛亮只能與之進行拉鋸戰。在此之後的幾次戰役中,諸葛亮每每都是因為糧草不濟而退軍。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解決在狹窄的蜀道上運糧難的難題,木牛和流馬被諸葛亮發明了出來。木牛流馬在《三國演義》中也有出現,但小說家的文字,不能當作歷史參考。

“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可以從史料中找到諸葛亮使用木牛和流馬的記載,至少就有“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和“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兩次,時間分別是在建興九年(231年)和建興十二年(234年)。木牛的使用比流馬早了三年,更加可以證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工具,《諸葛亮集》的記載也能證實這一點。成都羊子山的一座東漢墓葬,考古人員發現了名為“鹿車”的獨輪車。所以在諸葛亮之前,獨輪車就是漢族先民所使用的運輸工具了,因此諸葛亮發明的也絕不是獨輪車。

“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如果沒有飛躍式的改進和發明,不至於用上“工械技巧,物究其極”這樣的描述,所以木牛和流馬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運輸工具?成都新區曾出土了一件陶三輪馬車,經過鑑定是漢末三國時期的,符合諸葛亮所在的年代,而且地點也吻合。在此之前的運輸車輛,均為兩輪馬車,比如先秦的戰車等。因為沒有轉彎系統,所以這種車輛並不適合在狹窄的蜀道上使用。而這種三輪車,不僅帶有轉彎系統,而且轉彎半徑比兩輪車小了不少。難道這輛三輪車,就是木牛或者流馬?

“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根據《作木牛流馬法》記載:“木牛一腳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來看,所謂的“一腳四足”其實是說木牛有五個著力點,也就是車輪的數量應該是5個。這種木牛的載重量是比較大的,從運“一歲糧”的記載,可以推斷大致在為350公斤左右。但是這種木牛被使用了一次之後,就被諸葛亮自己放棄了,轉而研發出了流馬。我們可以推斷,或許是因為木牛太過笨重,這才被較為方便的流馬所取代。或者說,流馬就是木牛的升級改良版。但是這種運輸工具,在諸葛亮死後也被停止使用。

“黑科技”木牛流馬,為何在諸葛亮死後不再使用?考古隊給出答案

教鹿車和流馬而言,木牛太過笨重,而輕便的流馬則“矯枉過正”,雖然輕便,但複雜程度卻遠超鹿車。所以這就陷入了一個困境:用鹿車不如用木牛、用木牛又不如用流馬,而製造流馬複雜,又不如使用鹿車。木牛因為笨重被淘汰,流馬又因為高成本、低效率被淘汰,所以用來用去還是原先的鹿車獲得了勝利。西晉元康六年(296年),天水羌人反叛時,晉軍從成都出蜀道運糧,用的就是鹿車。

所以木牛和流馬,只不過是諸葛亮發明出來卻並不實用的運輸工具罷了,雖然是“黑科技”,卻陷入了類似於“富人瞧不上,窮人買不起”的困境,被歷史淘汰也是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