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關守將馬邈真的是不戰而降嗎?為什麼呢?

笑看三國風雲


公元263年,鍾會率領大軍,和姜維對峙於劍閣,而鄧艾卻另闢蹊徑,率領自己的軍隊偷渡陰平,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七百餘里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到達益州腹地江油。演義中,江油守將馬邈聽聞曹魏軍隊到來,並未做抵抗,不戰而降。正史上,馬邈也是不戰而降嗎?

正史上,馬邈並不是不戰而降,而是是經過一番苦戰,力盡不敵而降的。演義中對馬邈的描述,故意把馬邈貶低了,我們被演義誤導了,“冤枉”馬邈了。下面依據《三國志》中相關描述,分析如下兩個原因。

其一,馬邈主動出擊,伏擊田章,卻被擊敗。

據《三國志.鍾會傳》中記載,當時鄧艾並非孤軍奮戰,鍾會也派出自己的部將田章,配合鄧艾,從劍閣西邊,繞道小路,向江油進發。田章行軍路線比鄧艾的好走,率先到達江油。而江油守將馬邈,早已探知到曹魏將領田章前來偷襲江油。於是他提前在半路上設下埋伏,這支伏兵足足有三校,大概3000多人(三國時期,一校大約 1000人左右)。那麼當時江油能有多少兵丁呢?蜀漢兵力不多,像江油這樣的後方關隘,都會設置關都尉,他管轄的軍隊最多不會多於5000人。

當時,大將軍姜維率領主力,在劍閣和鍾會對峙,可能抽調各地軍隊。江油實際軍隊可能少於5000人。他主動出擊,派出3000軍隊,伏擊田章。如果戰勝,消滅遠道而來的田章軍隊,江油就可能轉危為安。而馬邈戰敗了,損失慘重,這3000軍隊,大概只剩下了數百殘兵敗將。他匆忙率領這些殘兵敗將,退回江油,固守江油。《三國志.鍾會傳》中記載如下: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其二,馬邈在戰敗後,彈盡糧絕,不得已投降鄧艾的。

馬邈戰敗,退回江油,準備固守江油。“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時江油城外,不但有田章的軍隊,還有偷渡陰平的鄧艾大軍。雙方會師,軍隊合在一起,具備了奪取江油的實力。田章軍事實力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鄧艾軍事才能,有目共睹。他曾經和蜀漢大將軍姜維大戰多次,勝多負少。姜維伐魏,大部分失利戰敗,都有鄧艾的影子。

當時,蜀漢能和鄧艾一較高下的大將,也只有姜維了。可是,姜維此時在劍閣,和曹魏大將鍾會對峙,分身乏術,抽不出身,沒辦法來到江油和鄧艾大戰三百回合。此時的江油守將馬邈,估計連戰場也沒上過幾次,軍事水平低下,連伏擊田章都遭到大敗,他怎麼可能是久經沙場的鄧艾對手呢。

鄧艾在經過崇山峻嶺,到達蜀漢腹地江油時,守將馬邈剛剛伏擊田章失利,士氣低落,彈盡糧絕,不得不出城投降。他不是在曹魏軍隊來到時,直接獻城投降的,而是經過了一番苦戰,最後才投降的。

演義中馬邈形象

而三國演義中,刻畫的江油守將馬邈,卻是這麼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聽聞東川丟失後,只是簡單整頓軍務,提防大路,想著有大將軍姜維在劍閣,感覺自己無所謂。他照舊和自己的妻子李氏飲酒作樂,李氏多次勸說,他也不聽。突然,鄧艾率領2000餘人,從小路來到江油,衝進城裡。

如果此時馬邈組織軍隊,也不是沒有機會圍剿鄧艾的2000軍隊的,然而他卻驚慌失措,號召全城老百姓,及自己的本部人馬,歸順了鄧艾。鄧艾得到江油的兵馬及糧草補充,用馬邈為嚮導,向成都進發。此時,馬邈妻子李氏,羞於馬邈叛變,自縊而亡。鄧艾感慨李氏賢惠,厚葬了她,還親自祭奠。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艾準其降。遂收江油軍馬於部下調遣,即用馬邈為鄉導官。忽報馬邈夫人自縊身死。艾問其故,邈以實告。艾感其賢,令厚禮葬之,親往致祭。

演義中這段描述,明顯和《三國志》中記載有出入,把江油守將馬邈刻畫成一個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在鄧艾大軍來到江油時,無心抵抗,直接率部投敵。他的妻子李氏自縊,更是為了襯托出馬邈的無恥。

而正史上,馬邈還是經過一番苦戰,在最後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他才歸順鄧艾的。因此,演義中,過分貶低了馬邈了,我們被演義誤導了。


魁哥說三國


把蜀漢滅亡的大鍋蓋在江油關守將馬邈頭上是不太公平的,熟讀羅貫中《三國演義》都非常痛恨馬邈的投降。在書中,馬邈聽聞鄧艾了後,驚聞天人就立即投降,甚至連他的夫人都不如,這個描述完全摸黑了馬邈的功勞,千古奇冤,我們撥開歷史迷霧,一探究竟,還原馬邈歷史真相吧。

第一,馬邈防守。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馬邈不戰而降,看到鄧艾來了就開門投降,這個說法確實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在鄧艾等人和姜維在沓中鏖戰的時候,馬邈已經得到前線戰報,已經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戰鬥做好了準備,已經做了詳盡的防守準備。在距離江油關前線,他埋伏了至少三校的兵力,打算以逸待勞,給對方疲憊之師打一個埋伏,一旦得逞,雖說不能夠全殲對方,至少可以擊潰來犯的鄧艾吧。

根據蜀漢時期的兵力部署,江油關的守軍也就是三千多人,而馬邈在距離江油關不遠的地方就埋伏了三千人,可謂下了極大的本錢,孤注一擲。馬邈的賭博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鄧艾率領疲憊之師過七百里無人的陰平道,到達江油關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如果再遭遇伏擊,全軍覆沒也是很有可能的,扭轉乾坤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馬邈的冒險也是值得。

第二,馬邈失算。

<strong>

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馬邈的預料,埋伏的人馬沒有等來鄧艾的疲憊之師,卻等來了田章的生力軍。根據鍾會和鄧艾先前的約定,鄧艾走陰平小道,而鍾會則派先鋒部隊出劍閣以西去接應鄧艾。鍾會派田章率領先鋒部隊出劍閣以西,也就是繞過劍閣關口,從側面翻山直接到江油關,在距離那裡不到一百里的地方發現了馬邈的伏兵。

久未經過戰爭的馬邈部隊如何是先鋒田章先鋒部隊的對手?即使處於埋伏狀態,馬邈也無法擊敗銳氣正盛的田章部隊,此戰後,馬邈應該是倉皇敗退江油關。而田章在此剛好遇到了鄧艾,兩支部隊在這個地方匯合,而鄧艾則讓田章作為先鋒進攻江油關,這點在《三國志》鍾會傳中有詳細記載: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

<strong>

第三,馬邈投降。

被田章擊敗的馬邈很快退回江油關,而田章也很快就尾隨而來,沒有給馬邈喘息的機會,兩支匯合的部隊導致馬邈和鄧艾在兵力上相差懸殊,在士氣上也是天壤之別。如果在先前,江油關還抱有擊敗對方的僥倖心理,那麼經過這次偷襲之戰後,士氣低落,完全喪失了信心,剩下的殘兵敗將已經完全沒有鬥志,而前線姜維處也沒有任何救援的消息,走投無路的馬邈選擇投降了。

諸葛瞻也是在江油關失守後不久,率領大軍到綿竹回擊鄧艾,由此可見這個消息應該是來自前方江油關失守後才做如此安排,因此不能說江油馬邈沒有什麼動作就投降了,至少應該是在給後方報信之後才投降的,他做了一個守將應該做的事情吧。

總而言之,江油關守將馬邈並沒有不戰而降,而是做了英勇的抵抗,最終失敗,只是很遺憾他的努力在大趨勢面前猶如螳臂當車,無濟於事。在實力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投降,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笑看三國風雲


說完《三國演義》 我們來說下陳壽先生《三國志》裡的記載,《三國志·鍾會傳》 記載:“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可見,攻打江油的過程中,確實遭到了蜀軍的抵抗。“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從這裡可以看出馬邈做了抵擋,派了三校伏兵(漢時編制,一校為1000人),可不敵田章,隨後馬邈降了。


《三國志》記載的比較中肯,馬邈深知不敵鄧艾,加上後續鍾會派田章增援鄧艾,馬邈守軍估計就五千左右,派出伏兵被破,只能投降。就算不投降,後面鍾會大軍沿著鄧艾路線也會源源不斷補充過來,馬邈還是守不住。但並非是不戰而降,蜀漢的滅亡,不是馬邈一個人能決定的,我們也要客觀的去看待這件事情。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江油關守將馬邈最終是投降鄧艾了,但不是不戰而降,而是伏擊失敗後投降的。

在《三國演義》等藝術作品中,馬邈是不戰而降的。

據《三國演義》一百七十回記載,鄧艾偷渡陰平,而江油關守將馬邈未做準備,每日飲酒作樂。他的妻子李氏勸他應該抓緊備戰,以防不測。但馬邈卻說,對抗曹魏大軍自有大將軍姜維,與我何干?

話音剛落,只見家人慌忙稟報說鄧艾率領兩千人兵臨城下。由於馬邈一點備戰都沒做,所以慌忙出城投降鄧艾,並說自己早有歸順之意。鄧艾大喜,便以馬邈為嚮導官,由他帶路進攻諸葛瞻駐守的綿竹。

馬邈的妻子李氏知道後悲憤不已,自縊身亡。鄧艾將其厚葬。

其後,羅貫中還用“可憐巴蜀多名將,不 及江油李氏賢”的詩句來諷刺馬邈。由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深遠,所以馬邈不戰而降的負面形象長期以來深入人心。

到民國時期,在川劇《江油關》和京劇《蜀亡鑑》中,馬邈再次被塑造成不戰而降的形象。《江油關》創作時,正值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而《蜀亡鑑》創作時正值抗戰時期,所以馬邈便被賦予了更多時代特色,定性為漢奸賣國賊,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被人人痛罵。

所以在藝術作品中的馬邈,是不戰而降,賣主求榮之輩,是徹徹底底的反面人物。

不過在正史中,馬邈並不是不戰而降。

據《鄧艾傳》記載“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這短短几個字證明馬邈最終投降了鄧艾,不過在投降之前還寫到先登至江油,這就揭示出馬邈並不是不戰而降,而是進行了激烈的抵抗。

先登就是先頭部隊、精銳部隊的意思。在《三國志》中,凡是提到先登之處,必定有一場惡戰。

如李通“通為先登,大破(張)繡軍”;許褚“從徵張繡,先登,斬首萬計”;典韋“每戰鬥,常先登陷陣”;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可見鄧艾在江油必定經歷了一場惡戰,而與之對抗的正是江油太守馬邈。

那麼這場戰鬥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雖然《鄧艾傳》中沒有提到,但《鍾會傳》卻有這樣一條記載:“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從中可知,鍾會得知鄧艾偷渡陰平後,便派部將田章跟進,從劍閣以西出兵江油,他在行軍距江油百里之地時遭遇了蜀漢伏兵,這支伏兵共有三校的兵力。最終田章擊破了這支伏兵,並遵鄧艾之命,先登長驅直入。這便與《鄧艾傳》的記載相吻合了。

那麼這支伏兵是誰埋伏的?很明顯,是江油太守馬邈。而這支伏兵有“三校”,按蜀漢兵制,一校兵馬人數為一千,馬邈在城外埋伏三千人之眾,足見其是做了一番準備的,他想利用地形優勢,將來犯之敵殲滅於江油郊外。

不過事與願違,馬邈的三千伏兵卻被田章所擊潰,而這些兵馬是江油的主力。伏兵潰散,馬邈的江油只剩空城一座。鄧艾得知田章在郊外擊破蜀漢伏兵後,便命其一鼓作氣先登至江油。

面對來勢洶洶的田章所部,馬邈已經無回天之力。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殉國或投降。最終馬邈沒有選擇以身殉國,而是投降鄧艾。也正是這個舉動,致使他被後人唾罵。

其實蜀漢滅亡時,自有殉國的將領,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但投降曹魏的也不在少數,如擁兵據守劍閣關的姜維等人。


石頭說歷史


剛剛查閱了一下資料。借他人的查閱記錄,談談這件事。

馬邈,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城太守,因為投降,遭受了千古罵名,甚至堪稱是蜀國滅亡的第一責任人。

他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始作俑者就是羅貫中。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對蜀漢的喜愛是非常強烈的。本來嘛,劉備是漢家正統。所以蜀漢滅亡就怪罪於天意和小人。

因為天意,鄧艾偷渡陰平小路居然成功。因為小人,蔣舒和馬邈投降獻城。姜維再這麼努力也阻擋不了蜀漢滅亡。

再說說黃吉安大師。他是川劇創作人。他就是創作江油關這一經典劇集。反派馬邈被斬首,夫人被祭奠。對於刪改歷史。黃大師則聲稱恨這個叛徒小人,這樣的傢伙必須死。

不過呢,這樣的劇集對當時抗日時期具有很好的宣傳效果。促進了各個民族抗日的決心。

程硯秋大師把江油關改編為蜀亡鑑,並親自演李夫人來羞辱馬邈。

李夫人的形象更加高大上,而馬邈直接被罵慘。

三國志記載馬邈不是不戰而降,而鍾會傳記載他們在江油關中了蜀軍埋伏。鄧艾傳記載馬邈投降。

可以說,馬邈還是派兵埋伏,抵抗一下,無奈自己兵少,抵擋不了魏國大軍。先敗於鍾會,後來不得不投降鄧艾。

可以說,馬邈的投降真的是逼不得已。再險峻的關口,沒有軍士齊心,沒有經濟條件,都註定了失敗。馬邈也是沒有辦法。

蜀國滅亡的大帽子扣在馬邈身上。也是欺負這個小人物吧。馬邈唯一說的出來的身份就是祖上是馬超。

馬邈的悲劇也令人心痛。藝術往往毀了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