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圳小老闆的創業故事與轉型之困

我們有個創業的讀者留了一段話,希望聽聽我的分析。他留言比較長,裁剪一下大概這麼個意思:

“西風,......,我初中畢業就出來打工。後面抓住一次機會創業,因為做的早就成功了。

這裡面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跟自己比,也算跨越了階層,10年在深圳中心區買了一套80多平的房子 ......

我是一個小公司的老闆,公司全職上班的只有5個人,其中還包括我和我太太。

15年之前是做了十年貿易公司,產品是工業品電池,針對深圳那些小電子工廠做配套的。

15年覺得貿易不好做,開始轉型做電子產品,這四年開模具做了幾款產品,但賣的都不太好,有自己選型產品市場不認可的原因,有原來不是這行的,沒有渠道客戶的原因,有生產成本高,定價高市場不認可的原因。

最近這三四年公司還有些50%電池貿易的老客戶和50%產品的客戶來維持公司,公司勉強一年能賺個二三十萬塊錢。

最近一兩個月老客戶電池的單少了很多,產品單更少了。市場一下子冷了下來。公司開始虧錢了,現在公司維持的很艱難。

當然公司管理也是不好,我們自己也沒那麼努力,這些也是內因。

我想請你聊聊經濟危機下的小企業生存之道,或者您對危機怎麼看的,或者您之前的經驗。我在想,難道我們需要再裁員直到我們只有我們2個人麼。感覺創新開發產品跟賭博一樣。賭對了贏一年,賭輸了,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

很感謝讀者這麼看得起我,向我諮詢,你信任我,那我也給你敞開天窗說亮話。

我本人沒有過這種從無到有經營小公司的經歷,在這方面我沒有過成功經驗,所以,我說的話,只是個參考,最多算我作為旁觀者的一點思考。

類似的小公司我見過,當然,比您這個稍微大一點。

我上一次創業是2011年,我之前聊過我們是有背景的,就是開局背後就站著兩巨頭,一個是甲方,幾乎就是行業領袖,另一個是乙方,行業裡最大的上市集團。

也就是說,兩個龍頭企業,甲方和乙方全是我們的資方,這個開局意味著很多東西。

從壞處講,壞處很明顯,我們的創業團隊從頭到尾就沒真的能夠說了算過,掣肘的地方太多,因為資方太強勢,我們太弱勢,這就是攀高枝的弊病。

從好處講,開局我們就不差錢,因為沒錢可以問資方之一,乙方龍頭伸手;其次我們不差市場,沒市場可以問資方之一,甲方龍頭伸手;最後我們也不差權力,雖然我們剛創業,但很容易就和500強這種企業籤戰略合作,因為他們知道我們背後站著什麼。

當然我們最後也沒成,沒成的原因可以找出一百條,但最核心的一條是選擇的方向壓兒沒起來,事實上那個市場裡只有兩家企業,我們和對手。

對手公司也沒起來,最後的結局一樣,被賣掉。

所以這種和靠自有資金,自己完全說了算的創業,不一個路數。

和我們同年,幾乎同一個季度,我昔日的大學同學,也是我昔日的前同事,他也創業了。

他就是典型的自有資金創業,他拿出了50萬塊錢,和另外兩個人一起合資開了一家做智能家居產品的小公司。

沒有任何背景,就這150萬塊錢,花光了就得關門,我相信他們去融資都融不到。

我去過他們辦公室,就租在某個電子市場裡的某個小房間裡。裡面一共七個人,三個是老闆,就是各拿出50萬的那三個。

三個老闆是沒有工資的,你想嘛,也開不起,如果按照正常工程師的標準,一個人開幾十萬,那就沒法玩,所以老闆們是零薪水。

至於員工我也看了,是那種無學歷,無經驗,基本上就是找不到工作,只能聽你指揮的那種。

說穿了就是個勞動力,你讓他幹啥他幹啥,因為他們仨老闆本身就是研發,產品、市場一條龍,原來在企業裡都能獨當一面的。所以也沒指望招什麼得力下屬。

這一點也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招人都要求名校,名企,招人都從華為或者500強外企挖,都要碩士以上。

他們就完全不同,他們一共就150萬塊錢,他得省,所以他招人,剛剛好夠用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扯淡。

除了用人,在市場投放方面,玩法也不一樣。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沒想過盈利,我們的目的是鋪開市場,至於虧多少,這是資方應該考慮的,我們負責燒錢,並不負責掙錢。

所以我們的市場就是市場,而不是銷售,市場的功能是到處花錢做宣傳,做展示,做產品推銷,做客戶公關,而銷售的意義才是讓客戶下單。

這一點他們也不一樣,他們最開始就是做了個很小的產品,然後拿到淘寶上去賣,你沒看錯,拿到淘寶上去賣。

第一年結束的時候,我和他見過一次面,他本意是想通過我接觸甲方,他希望自己的產品被採購,但後來猶豫了,不敢玩,又放棄了。

他不敢玩是對的,他公司太小了,人家拖款拖他幾個月,就能倒閉,所以不是什麼生意都能接的,你得看自己的資金鍊。

但是第二年過去了,第三年過去了,我們彼此的局面發生了很大的扭轉。

他們公司畢竟是盈利的,從一開始就是。第一年也許只盈利了幾十萬,第二年就500多萬了,第三年他們公司的盈利就上千萬了。而到了第三年,我們前後已經燒掉上億了。

和我們揹負著資方交代的佔據行業領先身位的天然使命不同,他們的目標從來不是企圖吃掉某個方向,他們的目的就是賺倆錢,老闆們想財務自由。

因為運氣好,踩對了風口,而且從一開始就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所以後來他們A輪,B輪,甚至把地方政府也引入了,還和他的母校,也是我的母校開始合作,以及開分公司。

這些行為是一步一步走到那裡去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光靠一個風口,那也沒用,如果踩了一個風口,接下來拿不出產品,公司很快就沒下文了。

所以一個小公司能不能活下去,有很多因素都會起作用。

風口當然是第一位的,他們那個創始人團隊其實也不能算差,比如仨老闆都是名校名企幹了很多年的,雖然大家沒錢,但技術是有的,能力是有的,眼光也是有的;而且在公司運營的過程裡,幾乎沒有犯什麼像樣的錯誤。

這是他們第一階段走的順風順水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當然,這不是結局,第四年的時候,他們的競爭對手在產品迭代以及價格方面都更有優勢,他們公司出局了。

說起來有趣,他們競爭對手公司的創始人也是我同學,也是我前同事,圈子就這麼小。

我想,另一家能幹掉他們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資本更雄厚,他們A輪,B輪拿到的錢都是前者的十倍以上。

當然,你不要以為這家就成事了,他們雖然活的更久,但最後也出局了,因為小米殺進來了,把這兩家公司拳頭產品所在的局部市場統一了。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大概就這意思。

這就是最常見的創業故事,你很努力很努力,過五關斬六將,然後被幹掉,幹掉你的人更努力更努力,過七關斬八將,然後行業龍頭進來了,從此以後,沒有關也沒有將。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創業也就這麼檔子事,能從小企業成長成為行業終結者,類似阿里,那只是傳奇。

所以小公司做不下去了結束掉沒啥奇怪的,大公司也經常做不下去,思科,英特爾,經常砍產品線,沒利潤了就結束唄。

我不覺得這是失敗的,就比如我那個同事,他的公司是沒成,他現在又去二次創業了,可他第一次創業的時候起點是150萬,只有1/3是他的,第二次創業呢,他的起點是900萬,獨資。

從這個角度看,市場已經給過你獎勵了,你曾經的利潤就是對你曾經的獎勵,你想要下一次的利潤,那就繼續投身這個遊戲呀。

你下一次還能把握機會,你還會有下一輪的獎品。

要知道,每天都有無數一貧如洗,胸懷大志的年輕人來到深圳這個充滿機遇的城市,他們也有他們的努力,他們也有他們的願望。

不管怎麼說,你都比他們有更多的經驗與起點,那為什麼怕再一次角逐呢?

不要想著一勞永逸,時刻清零,從頭做起,永遠像自己第一天進入市場那樣,樂觀向上,充滿好奇心,只要心不老,這個遊戲就還有的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