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魏“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不是易中天


齊魏桂陵之戰 ,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戰役,其規模並不大,但真可謂是名垂青史,

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孫臏提出了:圍魏救趙這個偉大的策略。從而使它迅速改變了戰爭形勢,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瞬間逆轉了,以弱勝強理所當然了。

魏國是當時七國的霸主,是七國最強大的諸候國。但是魏惠王上臺後,賢人良將的流失,外交政策的失利以及連年持續的戰爭,國力在逐漸衰弱,但仍然不失為頭號強國。

齊國相對於魏國還是欠弱小的,但他為什麼以弱勝強取得勝利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齊威王奮力而為,任用鄒忌為相治理朝政,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國力強盛是此次戰役取得勝利的基礎。

公元前三五七年,田因齊見魏、吳、越皆稱王,自恃國力富強,自立為齊威王。但齊威王自立後,不理朝政,終日酒樂為伴。韓、魏、魯、趙相繼發兵侵略齊國,齊屢屢敗北,對於腐敗的朝政,許多國內有志之士急切想改變這種局面。

鄒忌以奏琴之理向齊威王納諫,力勸齊威王要節制酒色,要調查實事,要分辨忠奸,要使人民修養生息,要學會打仗,振作精神,恢復齊桓公當政時的地位 ,建立歷史功勳。齊威王採納了這些建議,並拜鄒忌為相國。

鄒忌精心輔佐齊威王勵精圖治,首先打擊貪官汙吏,治理朝政,尋找賢臣良將,遍詢地方官執政情況,對於翫忽職守,歪門邪道,顛倒黑白決不輕饒,並趁機選賢任能,選拔一批忠臣良將任為地方官,齊國很快強盛起來。

卓越軍事家孫臏歷盡艱辛,從魏國回到自己的祖國齊國,是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轉折點。

龐涓在魏國是全軍總司令,掌握著全國的兵權。他知道自己的師兄孫臏有一本兵書《孫武兵法》,鬼谷子先生只傳授了孫臏,當年他們同窗學習,拜師於鬼谷子先生的門下。為了得到這本奇書,他哄騙孫臏到魏國,並且設計圈套,陷害孫臏,致使孫臏受了臏刑,摘除了他的兩個膝蓋骨成了殘疾。

孫臏知道龐涓的陰謀後,便裝瘋賣傻流浪街頭,於是他的才華和悲慘遭遇傳到齊國,齊國名士淳于髡知道後,借出訪魏國的機會 ,以機智靈活的方法把孫臏接回齊國。

孫臏回到齊國這一年,恰好是魏國起兵伐趙,包圍了趙都邯鄲,向齊救兵,時勢造英雄,孫臏通過這次戰役展示了自已的軍事天才。

田忌推薦孫臏,齊威王慧眼識才任用孫臏為軍師。任用孫臏是這次取戰役得勝利的關鍵。

孫臏回到齊國,安置在田忌將軍家,田忌幾次建議齊威王重用孫臏,都沒有得到採納,直到有一天,孫臏幫助田忌與威王賽馬取勝後,齊威王才發現孫臏是一個傑出的人才。

公元前三五三年秋天,賽馬大會正在隆重而熱烈的進行。每年比賽分兩輪進行,第一輪先選出比賽前六名選手,一、三、五是齊威王世子、二公子、三公子,二、四、六是田忌家將;第二輪比賽是一對一進行,都在齊威王與田忌之間展開,賭注為千金,田忌每年都將賭注奉獻給齊威王。

然而,在這次對抗性比賽中,孫臏讓田忌第六名先與威王世子比賽,第一局威王取勝;第二局孫臏讓田忌第二名與威王二公子比賽,結果扳回一局;第三局孫臏讓田忌第四名與威王三公子比賽,結果又一馬當先,田忌二比一贏了威王。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統籌法的實踐。在這場比賽中,孫臏在齊威王面前展示了超人的才華。

通過這次賽馬大會,齊威王對孫臏甚是佩服,終於慧眼識才,拜孫臏為軍師。


田忌、孫臏同心協力,通力合作,共同戰鬥,是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公元三五四年,趙國向衛國進攻,迫使衛國屈服入朝,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朝趙,魏國勃然大怒,決定進攻趙國,很快包圍了趙都邯鄲。第二年,趙國為了打破包圍,求救於齊。

齊威王便委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

田忌想引兵救邯鄲,孫臏卻提出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田忌認為這是高識遠見的超人方案,欣然採納。這真是讓人拍岸叫絕,英雄所見略同也。

田忌、孫臏率領齊軍從臨淄出發,放出謠言要攻佔大梁,這樣迫使龐涓回兵救大梁。田忌、孫臏指揮軍隊以逸待勞,魏軍在返回大梁的路上,齊軍在桂陵突然襲擊魏軍,魏軍大敗,損兵折將二萬餘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的勝利,引起了相國鄒忌的嫉妒,他向齊威王進讒言,致便田忌、孫臏不僅沒有得到嘉獎,反而罷免了他們的職務。齊國內鬨給了魏國可乘之機,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聯軍,齊國不得不向魏求和。

桂陵之戰,魏國並沒有放棄圍攻邯鄲的軍事行動,因為此戰並沒有動搖魏國的根基,魏國的勢力還是雄厚的。田忌、孫臏領導的下一次,攻魏救韓才徹底打垮了魏國,魏國向齊國屈服,從此,齊國取代魏國而稱雄了。

孫臏提出圍魏救趙這個光輝的戰例,在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出現許許多多這樣類似的戰役,這充分說明了孫臏戰略實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愧為我國戰爭理論寶庫中的瑰寶。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戰國初期,魏文侯對內禮賢下士,任用李悝變法,吳起帶兵,使得魏國兵強馬壯,財貨充裕。對外聯合三晉,一致對外,使得魏國得以西佔秦國河西之地,差點滅亡秦國,南侵楚國,佔領大梁,北佔中山國,東逼齊國。一時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直到魏惠王即位初期。魏國仍然威風八面。

所以,在公元前352年,魏惠王決定出兵趙國,佔領邯鄲,徹底滅亡趙國。趙國迅速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國大軍在軍師孫臏,大將田忌的帶領下,包圍大梁城,引誘魏國迅速撤兵救援大梁,在中途中了齊軍埋伏,損兵折將。

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之際,齊國又故技重施,在馬陵地區大敗魏軍。使得魏國迅速喪失霸主地位。那麼,齊國為什麼能夠屢屢以弱勝強,大敗魏軍呢?接下來小甜甜為大家解說一下。

1、根本原因,是魏國自恃強大,多面出擊。使得魏國得多面防守。

戰國初期,魏國自恃強大,多面出擊。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
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敗秦於注。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
 七年,伐齊,至桑丘。
十六年,伐楚,取魯陽。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
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

根據上面的《史記.魏世家》記載,魏國基本上把除了燕國之外的戰國其他強大的諸侯國得罪光了。特別是魏武侯,魏惠王,竟然摒棄魏文侯的聯合三晉的政策,把拳頭揮向自己的兄弟國家了。這使得周圍所有國家,都成為魏國的敵人。魏國得處處防守。在西邊,得防禦秦國,在東邊,得防禦齊國,在南邊,得防著楚國。這樣,縱然魏國兵強馬壯,也不能保證某一個地方有薄弱環節,從而被一舉擊破。也難以保證在某一個局部面臨危機的時候,能夠調集大軍,迅速馳援。這次桂陵之戰也不例外。魏國其他的地方的軍隊不能調動,只得來回折騰龐涓的大軍,並且龐涓的大軍還不能全數出動,還得留下一部分防備趙國的反撲。能夠出動的軍隊其實不多。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桂陵馬陵之戰時,秦國都趁機攻擊魏國,楚國也蠢蠢欲動。這使得魏國周邊,狼煙遍地。魏國的地緣之差,戰略之蠢,可見一斑。

2、魏國周邊的國家,特別是齊秦兩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了。

受到了魏文侯變法的刺激,齊秦兩國也開始了變法。其中的國力相對較強的齊國,變法成效也較快,已經不是弱小的國家了。

齊威王時期,齊國已經完成由姜齊到田齊的轉變。國家日益穩定。齊威王積極整肅吏治,發展齊國經濟。任用孫臏,田忌等人統領軍隊。在這些人的統領下,齊軍也不再是畏敵如虎的士兵了。而且,齊國不像魏國,防守方面壓力山大,它只要稍微防守南邊的楚越兩國就行了。它可以集中兵力對付魏國。

更為重要的是,齊國還得到了一個軍事天才——孫臏。這位孫臏,才能遠遠在龐涓之上。正是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使得魏國大敗。

世間事,在人。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帶領出色的將領和軍隊,大敗一個狂妄自大,四面樹敵的國家,不是什麼難事。


小甜甜說歷史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截擊戰,魏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戰略上的失誤,魏國遷都大梁侵略東方之意圖明顯,在尚未取信於諸侯的情況下對外用兵,從而成為眾矢之的。加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老牌強國,與敵軍交戰常常勝多敗少,難免有些輕敵自傲,輕敵是戰爭失敗之禍根。

(魏國遷都大梁示意圖)

桂陵之戰起因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 ,取漆富丘,城之。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惠王欲圖謀霸業將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大梁地處中原核心地區,而且東邊緊靠衛國和宋國,衛宋兩國實力弱小都是可以打敗的。魏國戰略中心的轉移,使得鄰國憂心忡忡,趙國便和齊國結成聯盟。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先下手為強發兵攻克衛國兩地,魏惠王大怒,欲討伐趙國。魏國大臣季梁就勸誡魏惠王,建立霸業需取信於諸侯,率兵滅諸侯之舉會適得其反,自取衰落。魏惠王不納諫,執意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不僅如此,魏惠王為了壯大魏軍之聲勢,拉攏宋國和韓國結成聯盟,宋國與韓國他們都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應付魏國呢?

  • 宋國依舊採取它一貫的戰略,扮演牆頭草的角色。宋國雖然表面上迎合魏惠王之意,但卻事先通敵,兩面討好。而且宋國出兵但不出力,宋軍在與趙軍交戰之時假裝賣力氣。
  • 韓國大臣申不害獻計於韓昭侯,採取表面迎合的戰略。他認為韓國不遵從魏國,魏國必定討伐韓國,韓國不如拿著圭去朝見魏惠王,表示臣服於魏國,讓魏國無後顧之憂伐趙,一旦魏國對天下用兵,便會招來各諸侯的強烈不滿,這樣對韓國有利而無害。

由此可見,宋、韓兩國並非真心歸順於魏國,他們都有異心,但是魏惠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不聽取賢臣之諫言執意伐趙。魏軍兵分兩路,一路直奔趙國都城邯鄲,龐涓率領另外一路十萬大軍向東邊進發,預防魏伐趙之時齊國救趙,而且這支軍隊隨時可側面增援進攻邯鄲的部隊。

(桂陵之戰示意圖)

桂陵之戰魏軍是如何失敗的?

  • ① 孫臏之謀略
《孫臏兵法》: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資治通鑑》: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魏軍圍攻趙國邯鄲,趙國拼死抵抗半年之久,邯鄲被魏軍包圍,趙國無力抵抗,便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率兵增援,任命孫臏為軍師。田忌欲率兵趁魏、趙兩軍交戰之際與趙軍前後夾擊魏軍,直取邯鄲,孫臏反對與魏軍直接交戰,他反對的理由是:

排解紛爭,不可幫拳,應採取“出其所不趨,攻其所必救”之戰略,顧名思義就是進攻敵人來不及營救之地和打他所必救之地。加之趙國頑固抵抗半年之久才向齊國求援,趙軍必定是出現軍事危急無奈之下才向齊國求援,趙國使者來到齊國路途遙遠,等齊軍到達邯鄲,恐怕邯鄲已經淪陷,孫臏建議圍攻魏都南邊的襄陵。

  • ② 圍魏救趙

田忌採取孫臏之計策,率領齊軍向魏國襄陵進發,魏將龐涓聽聞後非常氣憤,立刻班師回朝。齊軍來到魏國之後,孫臏便向田忌索要兩支戰鬥力較差的軍隊,並任命兩位不會打仗的文臣為帥,命其率兵進攻魏國襄陵,目的是打敗仗,示齊軍之所不能,讓敵人輕敵,結果齊軍與魏軍一交戰,齊軍丟盔棄甲的逃跑。

《孫臏兵法》:“請遣輕騎,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縱之,示之寡。”

龐涓聽聞魏軍大勝,他認為齊軍是一幫烏合之眾,不過爾爾,很是得意,瞬間信心倍增。孫臏覺得火候還不夠,於是派另外一支實力弱小的小分隊襲擊魏都大梁,目的要顯示齊軍人少而無士氣。結果齊軍戰敗而歸,龐涓聽聞後得意忘形,還嘲笑齊軍一幫慫軍還想攻佔大梁。

  • ③ 齊軍以弱勝強

孫臏覺得時機已成熟,率領齊軍在桂陵利於攻擊之地埋伏軍隊,等待魏軍的到來,魏軍在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中齊軍的埋伏,魏軍全軍覆滅,龐涓被俘。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竹簡

戰爭失敗的原因分析

  1. 魏國沒有取得諸侯之信任就想圖霸,存在戰略上的失誤。魏惠王圖霸缺少謀略。圖霸都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霸主要取信於諸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之旗號稱霸中原,當諸侯身陷危難之際,他始終伸出援手,所以得到眾多諸侯的支持和信任,這就是齊桓公號召力強之原因。魏惠王沒有取信於諸侯就對外用兵,而且還是去滅掉一個國家,使得諸侯對他頗為不滿。
  2. 主帥輕敵乃兵家之大忌,楚莊王稱霸時曾提醒他的戰士,不要以一次小的勝利就自視過高而輕敵,輕敵是軍中之大忌,失敗之禍根。商紂王百戰百姓,卻在牧野之戰大敗於周軍,從此丟了江山。魏軍自信滿滿、大張旗鼓的班師回朝,在毫無防備之下中了敵軍之埋伏。
  3. 戰略上的失誤,魏惠王遷都中原核心地區大梁,目的很明顯就是侵略東方,對眾諸侯造成威脅,成為眾矢之,魏國在外交的失敗,造成軍事上的被動,失敗是必然。

(孫臏劇照)

綜上,桂陵之戰規模不大,卻赫赫有名,史稱“圍魏救趙”,孫臏用兵之計被後來的軍事家借鑑使用,“圍魏救趙”被後世之人列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僅次於“瞞天過海”。桂陵之戰發生前,三晉的士兵從不畏懼齊軍,齊軍向來敗多勝少,“桂陵之戰”齊軍以弱勝強,自此孫臏名聲大漲。

魏軍雖然慘遭伏擊,仍然不願放棄邯鄲。但就在此時秦國大軍攻佔魏國舊都安邑和少梁,魏國腹背受敵,魏惠王無奈之下將邯鄲的軍隊撤離。之後魏國跟秦國周旋了幾年才達成以利益交換之協議,簽訂盟約,局勢終獲穩定,魏國從此以後國力衰弱,逐漸走下坡路,老牌強國之地位開始動搖。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孫臏兵法》

《戰國策》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


小龍談歷史


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衛國,引起魏國干涉。霸主總是好管閒事,魏國通過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改革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霸主。

當時的魏武卒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不可戰勝的存在。魏國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於是引發了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不得不提起的人物――孫臏、龐涓。

他們兩是大學同學,導師叫鬼谷子。龐涓先出來工作,在魏國成為了大將軍;這時候是龐涓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他帶領著魏武卒南征北戰為魏國的成功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同時他也得到了魏國給予的榮譽與富裕的生活。

可是這時候的龐涓卻不開心,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兩個人比他厲害,那就是他的師父與師弟。

師弟孫臏成為了他的假想敵。一旦孫臏出來工作必定是他最大的敵人,所以他寫了一封信給孫臏告訴他:現在哥哥混好了,你來魏國我們一起開創一片新天地吧!

孫臏就來到了魏國,龐涓將孫臏介紹給魏王;對魏王說:這是我的師弟能力在我之上,希望大王能重用他。

慢慢的孫臏在魏國受到重用,龐涓就坐不住了;在一次出使外國的活動中被龐涓設計陷害為間諜,孫臏因此被魏王砍斷了雙腳(另一說是取掉了膝蓋骨)從此殘廢,被龐涓養在家裡默寫兵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孫臏知道了是龐涓設計陷害的他,於是開始裝瘋賣傻尋找逃跑的機會。

直到齊國使者出現在魏國,將孫臏帶到了齊國。

來到齊國孫臏成為了田忌的一個家臣。被養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通過賽馬讓齊威王認識了他(著名的田忌賽馬)。

從此孫臏在齊國發展的順風順水,被認命為軍師(也許這是最早的軍師)。恰逢魏國攻打趙國,於是齊威王命令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救援趙國。

他們帶領8萬軍隊奔赴戰場,就在這個時候孫臏提出:我們不直接去救援趙國,而去圍攻大梁;這樣龐涓的軍隊必定回來援救。

龐涓果然上當,帶領一部分軍隊急行軍過來救援。可是他不知道現在帶軍的是他的師弟,於是被齊軍俘虜。

這就是桂陵之戰,他引申出一個成語叫做“圍魏救趙”。他是否以弱勝強需要看我們從哪個方面判斷問題。

如果說齊國與魏國做為對比,那麼一定是以弱勝強;畢竟那時候的魏國是世界公認的強國。可是單論桂陵之戰或許不能說是以弱勝強,只能說是計謀成功。

畢竟那時齊軍兵力8萬,龐涓也是率領8萬軍隊在攻打邯鄲;回援時只帶領一部分軍隊(2萬部隊)又是急行軍,所以才被孫臏俘虜。


值得一提的是,龐涓後來被魏國換了回去。依然被魏國重用,直到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才被孫臏射殺。

馬陵之戰中孫臏又一次運用了圍魏救趙的招數。只是這一次孫臏多用了一招,他帶領軍隊每天減少做飯的灶臺麻痺龐涓。一天旁晚魏軍追趕到了馬陵,被一顆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的歪脖子樹攔住了去路。

當龐涓剛點著火把想個清楚的時候,突然天上傳來了萬箭破空的聲音……

龐涓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他早就認識到了孫臏的才能。他也是一個自大的人,沒有殺了孫臏而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強敵,導致自己被俘被殺的結局。


蟻史為諫


齊魏“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在於戰爭策略得當。

其一,坐山觀虎鬥。

齊國在得到趙國的求救後,答應援助趙國,卻並沒有立刻出兵援助。

這樣,趙國得到了希望,竭盡全力守城,而魏國看到齊國沒有出兵,便放心的全力攻打邯鄲城。

趙國的拼死抵抗和魏國的狠攻猛打,使趙國和魏國都付出較大的代價,齊國的坐山觀虎鬥,讓趙國和魏國兩敗俱傷。最後雖然趙國戰敗,趙國力量被大大的削弱,但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魏國實力也遭到較大損失。

趙國和魏國的兩敗俱傷,無疑是齊國最想要的結果,為接下來的戰爭提高了勝算。



其二,圍魏救趙。

在趙軍和魏軍在邯鄲城下拼得你死我活的時候,齊國並沒有直接出兵救援邯鄲,而是趁著魏國主力北上、國內空虛,直接攻打魏國都城,迫使魏軍回援。

這樣齊軍避免了與強大的魏軍直接正面交鋒,化被動為主動,使魏軍不得不急匆匆千里回援,為之後的伏擊戰奠定基礎。



其三,以逸待勞。

魏軍得到魏國都城被圍、魏王急令魏軍快速回援後,剛剛經過大戰還沒有來得及修整,就不得不迅速趕回魏國。

此時的魏軍經過連續作戰和趕路,早已經疲憊不堪,銳氣大減。而齊國早就在魏國回國必經之地桂陵埋伏好,以逸待勞,靜等魏軍拖著疲憊的身軀踏入齊軍為他們精心準備的伏擊圈。

在經過坐山觀虎鬥削弱魏軍、圍魏救趙迫使魏軍連續奔波、以逸待勞設下埋伏後,齊軍出其不意打敗魏軍。



所以,齊國能夠以弱勝強戰勝實力強大的魏國,正確的戰爭策略是關鍵因素。如果當時齊軍只是簡單的直接救趙,以當時齊軍與魏軍的力量對比來看,齊軍很難有打敗魏軍的勝算,齊軍很可能在邯鄲附近陷入險境,或與魏軍陷入膠著,即使能擊退魏軍,自身也會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當然,這跟當時正確的戰爭策略制定者孫臏有很大的關係,也跟齊王大膽任用殘疾人孫臏來當齊軍軍師有很大的關係。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