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為何一人統治模式可以延續數千年?

我們上一講的主題是戰爭塑造了國家,但問題是,國家一出現,就面臨著如何統治和誰來統治的問題。這,就是我們這一講的主題。關於誰來統治,人類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要麼是君主掌握權力,要麼是人民掌握權力。

為什麼都選擇君主制?

在今天看來,民主制毫無疑問是一種更公平的制度。但是,你可不要以為,追求公平只是我們今天的事情。實際上,追求公平,可以說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甚至我們在猴子身上都可以看到這種對公平的追求。

著名的《科學》雜誌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說,一組猴子發現另一組猴子,完成動作沒有它們好,但是得到的獎勵卻比它們多的時候,就表現出非常懊惱、甚至憤怒的表情。你看,連猴子都有公平感知。

再回到我們的討論。跟民主相比,在公平性上,君主制明顯差得多了。所以,今天君主制通常被看成一種“壞制度”。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在19世紀之前,除了極少數例外,君主制是被普遍採用的統治模式呢?

其實,問題出在“可擴展性”上。什麼叫做可擴展性呢?我給你打個比方,如果兩臺電腦放在你面前,價格差不多,讓你挑。其中一臺,性能不錯,用戶界面更友好,但就是操作系統很難升級,也插不了什麼外部設備。還有一臺,性能稍差一點,用戶界面不夠友好,但是能升級,擴展性比較強。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哪個呢?

對,在古代社會,民主就是那一臺很難升級的電腦。我這裡多說一句,雖然都叫“民主”,但是古代的民主和現代的民主,還是有所不同,在後續的課程中,我會帶你理解這兩者的差別。

古代社會民主為何只適合小國?

我們今天要講的,當然是古代社會的民主。在古代社會,人類的代議制度被髮明出來之前,民主制就意味著直接民主,說白了就是民眾普遍參與的廣場政治。但這種民主模式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隻適合於統治小國。為什麼只適合統治小國呢?

你可以設想一個場景:在某個投票日,一個普通公民早晨從家裡出發,步行到首都市中心廣場投票,然後在天黑前回到家裡。那個時候,雖然有馬車,但普通人用不起啊。

那麼,在這種條件下,人所能到達的最遠距離是多遠呢?正常人的步行速度是每小時5公里,連續步行五六個小時幾乎就是極限了,因為你一天中還得往返。所以,人能到達的最遠的距離大約是25到30公里。

所以,一個古代社會要想實行直接民主制,它陸地核心區域的直徑通常不會超過50到60公里。若按面積來算,最大面積大概就是3000-4000平方公里。這是多大?正好就是雅典,這個城邦國家那麼大的一塊地方。

這麼小的地方,無論你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多強悍,真要有規模巨大的君主制國家入侵,它還是很難抵抗的。你別看,古希臘的雅典城邦聯合其他城邦國家,一度打贏過希波戰爭,但最後還是被君主制的馬其頓王國給滅了。

而君主制呢?它的擴展性就強得多了。因為不需要考慮公民參與,所以,君主制國家的統治半徑就大得多。只要君主的戰馬和士兵能抵達,能建立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的地方,就能把這個地方納入王權統治之下。所以,古代歷史上的大帝國幾乎都是君主制的。至於古羅馬共和國,它的情形非常特殊,我在下一模塊還會專門解讀。

君主制如何“打補丁”?

不過,雖然君主制在統治規模上有它的優勢,但君主制也有它的問題。這臺電腦雖然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但是很多bug,也就是缺陷,是不容易修好的。其中,最大的bug就是君主本身。

君主儘管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但同時又只是一個普通的肉身,有時候也非常脆弱。

比如,某位君主能力衰退、健康惡化或意外死亡,就有可能帶來政治動盪。再比如,君主的巨大權力也容易引來野心家的爭奪。這些野心家還不只是君主身邊的人啊。本質上,這座權力大廈從上到下,沒有人不想取而代之,區別只在於有沒有條件。

《史記》這樣記載,秦始皇巡遊天下、威風凜凜。劉邦看在眼裡,就說“大丈夫當如斯”;項羽看在眼裡,就說“彼可取而代之”。不久,秦果然就亡在這兩人手裡。你看,君主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

那怎麼辦呢?君主制這個操作系統就需要給自己打補丁。

第一個補丁叫做合法性,也就是建立一套合法性的話語系統。只要是人,通常都會思考你憑什麼統治、我憑什麼服從的問題。所以,從君權神授,到君權天授,再到基於傳統或血統的政治敘事,君主制總要為自己的統治提供一套說法。

第二個補丁叫做制度,即用一套制度和程序來規制人的行為、影響人的頭腦。正是在這套制度和程序下,像犯上作亂啊,為臣之道啊,都有了一套標準。久而久之,還會塑造出一種“君君臣臣”的政治文化。

你不要小看制度文化的力量。就三國時期來說,曹操儘管權傾天下,但一直只敢做丞相,不敢稱帝。旁人一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就把曹操一輩子套牢了。只要曹操稱帝,這句話就坐實了。說白了,曹操都怕落下罵名。

第三個補丁叫做家族世襲制。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代代相傳鞏固君主制。有了家族制,君主繼任制度就相對穩定了,就會降低君主個體死亡帶來的動盪。而且你想,每個新君主身上都有上一代君主的血統。這種父子相承的合法性,大家還是認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還會產生上一代君主和下一代君主之間的代際利他主義。什麼意思呢?就是一代君主一旦想到,江山是要交給兒子,那就應該好好幹。

君主制這套操作系統就這麼不斷打補丁,防死機,提高穩定性,效果居然不錯。拿中國的主要王朝來說,秦之後的西漢維繫了將近200年,而明、清兩朝則都維繫了260年以上。

君主制無法修復的Bug

不過話又說回來,除了君主本人這個大bug,其實還有一堆小bug,靠打補丁最終還是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裡只舉三個具體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所謂“壞皇帝”的風險。一旦遇到“壞皇帝”,君主制這套系統就容易死機。

第二個問題是君主繼任的風險。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君主權力太大了,所以,立王儲這件事情的籌碼實在太高了。儘管發明了各種繼承製度,但王位繼承仍然有可能演變為一場沒有任何底線的政治鬥爭。

中國的故事你比較熟悉了,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靠武力上的臺。更著名的一個例子,是奧斯曼帝國。

14世紀,他們曾經頒佈過《殺害兄弟習慣法》。什麼意思呢?國王一旦取得王位,就可以合法地處死他自己的兄弟,目的就是為了王位能夠穩定。

可以想象,奧斯曼帝國關於王位的權力鬥爭激烈到何種程度,才會想出這樣一個慘無人道的解決辦法。而且你也想得到,一旦用這樣一個解決辦法,王位繼承的爭奪戰只會更加血腥。

第三個問題是君主制下委託代理制的風險。你可能會想,什麼是委託代理制的風險?我們知道,再能幹的君主也不得不借助代理人來管理國家。那代理人會時時刻刻考慮君主的利益嗎?那可不好說。就算有監察系統,但是隻要委託代理關係的鏈條一變長,這個鏈條末梢的統治力量就會削弱。這就是所謂的“天高皇帝遠”。所以呢,在君主制下,官員們的腐敗橫行可能就是一種常態。這又反過來降低君主制這套系統的穩定性。

因此,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君主制就是這樣帶病上崗,空中加油,邊跑邊修的。情況一直到19世紀以後,才發生了變化。民主制這套操作系統的相對優勢,才逐漸顯示出來。當然,這是後話,我們下一模塊還會討論。

政治學認知升級清單

好,我帶你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這一講我之所以要問你,為什麼君主制是一種壞制度,卻統治了數千年?是想說明下面三個重要觀點:

  • 第一,和電腦操作系統類似,一個政治系統的關鍵優勢是它的可擴展性。一個性能更優良但缺少可擴展性的政治系統,可能會輸。而一個性能不那麼優良卻具有可擴展性的政治系統,可能會贏。
  • 第二,任何政治系統都不完美,它需要不斷地打補丁和升級。但是,打補丁和升級的做法也是有限度的,到頭來,它也許還是需要一次系統的大換代,才能解決問題。在政治上,這就是政治轉型時刻的到來。
  • 第三,政治學不是用今天的觀念來評判昨天的歷史。政治學的專業視角,是解釋各種政治事物生成演化背後的邏輯。你學了政治學這門課,就應該能擺脫簡單的是非對錯的思維方式。

課後思考

最後,我留給你一個思考題:在人類政治史上,還有什麼現象看起來是明顯不合理卻又長期存在的呢?原因是什麼?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觀點。

我們這一講的主題是君主制,但統治國家僅有君主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官僚制系統。那麼,官僚制系統的運作有什麼特點呢?這是我們下一講的主題。——包剛升《政治學通識三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