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璀璨夺目的天然钻石象征永恒的爱情,身价也十分名贵。珠宝商经过一个多世纪才为其塑造出深入人心的珍品形象,如今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就能培养出几乎一样的人造钻石,价格还低得多。这场天然钻石与人造钻石之间关乎情感寓意与科学的钻石战,早已悄然击响了战鼓。

从天然钻石作为珠宝配饰开始销售,科学实验室里对于人造钻石的研究也紧随其后。由于矿产资源有限,出产的天然钻石价格居高不下。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室合成钻石的质量和产量在不断提高,价格也急剧下降。

一边是主打情感的疯狂营销,另一边则是以技术弥补资源短缺的科学进步。这场旷日持久的钻石战役逐渐见出分晓。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近年俄罗斯开采的钻石矿

通过肉眼观察,两种钻石看上去并无异样。即使伸手体验触感,再加上一把放大镜仔细端详也无法做出定论。但实际上这两颗分别是人们追崇已久的天然钻石,和珠宝商最大的天敌人造钻石。

照这样看来,人造钻石似乎已经取胜。因为它已经做成了无法轻易区分的程度,价格优势也已经碾压了天然钻石。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人造钻石(左)与天然钻石(右)

光鲜亮丽的钻石奢侈品,其实原本也只是工厂里的碎料工具。它作为“最硬最锋利的工业牙齿”,有着磨凿加工其他一切材料的气势。

而自然通透的晶石经过打磨加工,竟然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美感。被切割成多面的钻石在光照下熠熠生辉,成了美轮美奂的装饰品。工业碎料摇身一变跃升为高级奢侈品,价格也翻了好几番。

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就开始用这种小溪河流中就能采集到的钻石交易货物。经由通商货运,人人都喜爱的钻石很快也遍及欧洲。

到15世纪,受限于产量,也只有欧洲的上流人士才有资格用来当做配饰。那个时候的钻石远不及如今的精美,简陋而闪烁着光芒的饰品历经几千年却也依旧让人心动。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19世纪末期,南非被发掘出一处产量丰富的钻石矿藏。占据了近在咫尺的天然优势,当地人做起了钻石的生意。后来的世界钻石珠宝巨头戴比尔斯公司就主要依靠这处矿产发迹。现代钻石市场的传奇故事这才从非洲大陆开始。而一场席卷全世界的疯狂营销,也逐渐拉开序幕。

从垄断开始,搭配绝佳的营销技巧,打造了一个钻石包裹下的美好爱情幻想。

以戴比尔斯为首的世界五大钻石商迅速占据了全世界90%的矿石产量。这些钻石商采用精湛的工业技术,让原本劣迹斑斑的钻石拥有更亮丽的外观。

天然的八面体结构经过精细切割、抛光等工艺变身展示橱窗里的奢侈品。高度对称和多条光路反射的美学特点深深打动了对美感不断追求的人们。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戴比尔斯宣传的天然钻石饰品

而在现代天然钻石面世不久,一个重大的打击也随之而来。不需要在矿区辛劳挖矿,有人在实验室中也制造出了成色相当的人造钻石。这可比耗费体力在矿洞中挖出血钻轻松多了。解放了劳动力的高效率生产也将让钻石的成本急剧降低。

随着人造钻石的诞生,两者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珠宝商妄图将手中已经形成垄断优势的天然钻石打出独特的噱头。这样一来,他们就完全站在最大利益收割的一方。

但在科学的持续进步中,实验室中打造出来的人造钻石也逐渐能与之媲美,甚至优胜一筹。

强烈威胁着天然钻石厂商的利益。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打磨钻石

1893年,亨利·莫瓦桑博士发明了一种制造人工钻石的方法。

他用3500℃的铁水加热碳棒,然后将碳棒浸入水中快速冷却铁水。在冷却的收缩过程中,就产生了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所需要的高压。

石墨与金刚石本属于同一种物质,只是原子结构不同,价值却相差甚远。而莫瓦桑的方法则巧妙地把廉价的石墨转化为了昂贵的金刚石,也就造出了钻石。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亨利·莫瓦桑

这实际上是利用高温、高压的条件,模拟天然钻石在地壳中形成的严苛环境。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千万年的矿石培养过程被缩短为几个星期。

此后大约30年间,许多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他的实验,试图获得成功。然而在看似可行的方向上,科学家们还是频繁绕入死胡同。在不断的重复尝试下,生产出来的钻石都非常小。

这时戴比尔斯断不能坐以待毙,于是随即发起严密的防守。它睿智地把天然钻石与爱情绑定,赋予其深刻的爱情寓意。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广告词成了天然钻石的最佳代言。一次无比成功的文案营销让它跨越国界,流传千家万户。而人造钻石已经提前被判下“虚情假意”的罪名。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二战前后,欧洲掀起了一阵制造人造钻石的热潮。而人造钻石也在这时候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5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实验室开展了一项绝密的人工钻石制造项目。这个团队合成的原理与莫瓦桑类似,但他们借助了一种能控制压力恒定的仪器。结果在一个小时内,就产出了40颗钻石小晶体。

这是第一批批量产出的人造钻石,但在当时却没有公布出来。因为这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五人团队原本是打算制造出宝石级的人造钻石。但这批材料无论是质量还是尺寸,都与预期相差甚远。

或许是碍于面子,当时的实验数据和结果都没有向外界公布。已知的历史上第一批人造钻石就因此被隐瞒了起来,直到30年后才报告了这项工作。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而与此同时,德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也在研究人造钻石,企图打破市场垄断的困局。

1954年,官方高调宣布了合成成功的好消息——他们生产出了第一个商业用途的人造钻石。当时GE的员工霍德华·霍尔改良了压力机,在理想的高温高压中完成了人造钻石的制备。

但是当时生产的最大钻石尺寸也只有0.15毫米。小尺寸钻石并不能进行后续的打磨、抛光,从而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因此所谓的商用,也只是当做工业磨料。

这个消息对于主打天然钻石的钻石厂商来说,也已经造成了不小的震撼。虽然微小的人造钻石根本与几克拉甚至十几克拉的天然钻石没法比。而人造钻石也还没有威胁其面向的奢侈品市场,但危机显然已经埋下。

假如人造钻石终有一天涌入市值六百亿的天然钻石市场,这些巨头公司则可能面临行业崩溃的后果。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于是戴比尔斯也暗自开办了一家研制人造钻石的公司。当然,他们对外宣称这家公司制备的钻石只针对工业用途。这似乎与公司一向推崇的天然钻石并不矛盾。但实际上是否为将来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市场战役蓄势,则不得而知了。

而为了防止人造钻石混入钻石市场,他们也绞尽脑汁苦想应对方案。人造钻石被抨击为“假钻石”,他们尽力说服大众相信具有永恒爱情含义的只有天然钻石。就连新加坡钻石交易所的首席执行官也向公众宣称:“作为一个男人,我不会给我心爱的女人买人造钻石。”

到7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可以制造出两克拉(直径大约有8.2mm)的人造钻石。

掌握了正确的方向之后,人造钻石产业也逐渐步入正轨。在技术的改良与仪器的更新中,珠宝商们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人造钻石已经势不可挡地进入了珠宝市场。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3克拉未打磨钻石的大小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这方面也很快表露出一路领先的优势。

早在1965年,我国就设计制造了生产人造钻石的六面顶压机。这样一台设备每次可以生产出100颗珠宝级的人造钻石,极大的提高了制造效率。而在当时,国际上都还广泛使用着两面顶压机。

得益于优异的国产设备和自主技术,中国制造的人造钻石产量持续增多。截至2017年,其产量已经占据了全世界的90%。中国已然成为了人造钻石大国。

与天然钻石相比,人造钻石的杂质和缺陷都更少,价格要低一至三成。这样一来,天然钻石的市场不免岌岌可危。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而坚挺在天然钻石阵营的钻石商也不甘示弱。在强调天然钻石与人造钻石区别的同时,他们还专门研发了鉴别两者的仪器。

通过仪器检查钻石内部氮原子的分布,在通过紫外线观察钻石生长结构。从而推断出钻石的形成过程,是天然形成抑或是通过短暂高压形成。他们的目的就是向公众普及区分技术,突出天然钻石不可取代的优越。

然而直到今年,戴比尔斯也开始把自家制造的人造钻石作为珠宝出售,价格仅为天然钻石的1/10。这似乎是保住现有市场的不得已之举,却也被外界看来重重地打了自己的脸。

天然钻石与人造钻石之间,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工艺上固然仍有细微的差别。但科学家认为,肉眼已经无法区分的人造钻石完全可以取代天然钻石使用。在现实价值面前,天然钻石也该撕下所谓的爱情内涵这层包装。

这场科学对商业的钻石大战,局势随着中国人的加入而反转

戴比尔斯出售的人造钻石

在新钻石时代,天然钻石与人造钻石更像是感性与理性的抉择。从感性出发,即便深谙营销套路,也希望能给对方更稀有与珍贵的天然钻石。而理性的消费者则更多地站在性价比更高的人工钻石一边。

璀璨的钻石固然给爱情一层实物感的包裹,但它并不是爱情的载体。没有钻石衬托的爱情也不会因此而缺乏热烈和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