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它的肉含膠質粗纖維,能潤腸,能排毒,能吸腸內的有害物隨大便排出。也正因為它有這個功能,所以凡輻射性物它都能吸,擺在電腦旁是十分有益處的哦,加上它是熱帶植物耐旱,懶人一族養就最好不過,十天八天不淋水都沒問題。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蘆薈的栽培及繁殖

蘆薈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多肉植物,葉基生、簇生,狹長披針形,深綠色,呈尖舌狀,邊緣有刺狀小齒。夏秋在花莖上開花,總狀花序,穗狀,花橙紅色,蒴果三角形。幼苗期葉片為2列狀排列,植株長大後葉片呈蓮座狀著生。蘆薈四季青翠,清新素雅,既可作為觀賞植物,也具有一定的美容保健及藥用價值。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蘆薈原產非洲,喜溫暖,耐乾旱,不耐寒,喜光,喜排水良好、肥沃的微酸性沙壤土。栽培容易,適應性強,生長較快,只要施足有機肥作基肥,平時不追肥。一般家養的蘆薈品種以美國蘆薈、中國蘆薈和日本蘆薈為主。相比而言,美國蘆薈個大肉多,葉片飽滿多汁;中國蘆薈個小,汁多液黏;日本蘆薈葉片薄而卷。它們的共性是喜光,要求陽光充足。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生長環境過於廕庇,蘆薈的生長速度將放慢,還容易引起葉片長得又長又細。但也不可一味長期置於陽光下,光線過於強烈,會導致蘆薈處於半休眠狀態或停止生長,經太陽高溫暴曬易枯梢。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蘆薈喜溫暖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被凍傷。當陽臺上的溫度逐漸降至5℃以下時,就應把它移置到室內環境中。

蘆薈忌潮溼的環境,更怕積水,所以澆水不能過量,一般5天至10 天澆一次即可。判斷是否應該澆水了,以盆中的土是否乾透為標準。冬季更要控制澆水,即使土壤比較乾燥也沒有關係,否則容易爛根。在高溫高溼季節,蘆薈易得黑斑病,一般用600倍代森錳鋅進行防治。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繁殖方法蘆薈可以用扦插法和分株法進行繁殖。

1.扦插法:春季3月至4月間進行,剪取生長健壯老株頂端作插穗,插條長10釐米至15釐米,剪去基部兩側葉,放在陰涼處2天至3天,待切口稍幹,插於培養土中,保持盆土溼潤,20天至30天生根。

2.分株法:每年春天換盆時,將幼株從老株上撥離下來,另行上盆栽植。新上盆幼株要控制澆水,夏季放在室外通風、半陰處,每天下午澆水,冬季保持5℃以上的溫度,放在室內乾燥有陽光的地方,才能生長良好。

家庭盆栽蘆薈,不僅可以美化居室,而且又可以隨時採摘,獲得最新鮮的蘆薈葉片,供家庭保健使用。有人說,家裡種上幾盆蘆薈,就等於請了一位常駐的“私人醫生”。這種說法,雖然未免有些誇張,但也不是全無道理的。蘆薈不論是用作藥物治病,還是用於美容護膚,都只有利用新鮮的蘆薈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盆土的消毒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作為室內栽培蘆薈用的盆土,最好用前進行消毒,以殺滅基質中可能存在的蟲卵和病菌。常用的方法有燒土消毒、蒸氣消毒和藥品消毒三種方法。

(1) 燒土消毒:把配好的混合基質放在裝有鐵板的爐灶上加溫翻炒。一般在80℃條件下,用30分鐘就可以殺死基質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各種蟲卵。

(2) 蒸汽消毒:將配製好的基質放在容器中蒸透,一般家庭煤爐和煤氣灶都可用來加熱消毒。蒸汽消毒需保持在80℃以上,蒸2小時可以達到徹底消毒的效果。

(3) 藥品消毒:常用40%福爾馬林,每立方米培養基質用400-500毫升藥液均勻撒於基質中,用塑料薄膜密封蓋平,悶1~2天后再打開,晾曬2~3天,等藥液揮發後再上盆。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上盆和換盆

將培育好的蘆薈種在花盆中的過程稱為上盆。上盆時間:應在春夏季進行。室內氣溫在15-28℃時比較適宜。

上盆方法:上盆前選苗是重要關鍵。健壯的蘆薈苗,葉片短而厚實,顏色深綠,並帶有4根以上的自生根。上盆時,先在盆底放一些碎瓦片,以利排水透氣,再填上一些配好的基質,把蘆薈放入盆內,儘量使根系伸展,填土覆蓋好根部,再輕輕將苗向上提一提,並稍微壓實,使根系上下左右與基質緊密接觸,再把盆土填至離盆緣2釐米左右。最後,慢慢向盆內澆透水,上盆就算完成。

上盆後不宜多澆水,一般是不幹不澆,幹則澆透。經常向蘆薈葉面噴水,可加快蘆薈返青生根。剛上盆的蘆薈也不要讓陽光直射,可在半陰處養護。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換盆:家庭盆栽蘆薈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換盆時也以春季為好。在換盆時,要掌握正確的脫盆技術。把盆株倒轉,左手托住盆土,右手的手掌猛磕盆沿,連磕幾下,盆與老盆土自然分離。然後將蘆薈連土團一起挪入較大的新盆中,再在盆的四周加上新的盆土,接著,用手把盆土壓實,再澆透水即可。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蘆薈種植問題注意種植蘆薈需要注意如下三個問題:

①選好品種 ②繁殖幼苗 ③栽培管理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品種選擇

如何選購品種,是種植蘆薈的重要問題。一般植株結實,容易種植,藥效成分又多,以藥用為準選購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葉片要寬大,肉質要厚。蘆薈葉越寬大,肉越厚,其藥效成分就越多。

二、莖要粗,葉與葉之間要緊密。蘆薈的葉與葉之間如果有一段距離,表示它是在短時期內急速成長,在溫室培育的蘆薈一般都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時候葉片內部含水分多,藥效成分較少。

三、葉片略帶黃色。充分吸收陽光的蘆薈,葉片上略帶黃色色澤。葉片翠綠的蘆薈似乎效果更佳,其實這種蘆薈只適宜用來觀賞,但是藥用成分卻較差。 除此之外,選購時最好選葉刺較尖及單株的蘆薈。

蘆薈屬植物種類繁多,但真正能入藥的種類並不很多,載入我國藥典的只有3種,加上載入世界各國藥典的種類,總計也不過5~6種。而大多數的蘆薈屬於觀賞種類,雖然這些觀賞種類中也有被發現為有藥用價值的,但由於其植株矮小,產量不高,因此不宜作為藥用原料。

蘆薈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栽培管理

1、溫度、光照 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外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澆水 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溼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溼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溼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土肥 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幹,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

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爛根。田間管理:按照蘆薈的生物學特性和習性進行科學的管理,這個時期是蘆薈整生長的關鍵重要時期,蘆薈的產量和品質(有效成分)都在這一時期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