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袁世凱

袁世凱在年輕時,參加了兩回鄉試,但都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詩文付之一炬,忿然說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說完此話,又寫詩一首予以自勉:

《感事》

袁世凱

眼前龍虎鬥不了,

殺氣直上幹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

一口吞盡胡天驕。

勵志後,便考慮到外面去闖蕩了。

1881年10月,他前往山東登州,投奔他的乾爹,廣東水師提督、當時幫辦山東軍務的吳長慶。

吳長慶給他安排在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供應,相當於現在的後勤補給。

人的一生要遇到許多改變命運的機會,但關鍵的機遇就那麼幾次,就看你能否把握住得住。把握住了,就會乘上時代的東風;如果失之交臂,有可能就會追悔終身了。

科舉不行,投身行伍,這一次袁世凱能把握住這個機會嗎?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青年袁世凱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清廷立刻派吳長慶前往。

朝鮮發生了兵變,清政府為何要派兵,是不是管的太寬了?要知道,中國剛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戰禍,自己這口氣還沒有喘勻呢。

這還要從歷史的淵源說起。

朝鮮早在14世紀末建立李氏王朝以來,一直是明朝的屬國,與明朝的關係密切,被納入明朝全遼戰略的體系之中。

1637年1月,那時明朝還存在,但是滿人已經從東北崛起,皇太極出兵朝鮮,逼迫當時的國王李倧投降。

李倧在內外援絕的情況下出降,並和滿清簽訂了“平壤之盟”,規定“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則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後則為大清之臣子。”

自此開始,朝鮮就成了滿清的附屬國。

自己治下的王國出了事,那就得管。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吳長慶

那麼朝鮮是怎麼出事的呢?

1864年,朝鮮國王李昇去世,由於沒有子嗣,便以他弟弟之子李熙入承大統。

當時李熙才12歲,和趙高的小皇帝一樣,無法親政,便由他的父親以大院君(相當於中國的攝政王)的身份攝政。

這個大院君思想極端守舊,他屢次殺害傳教士,堅決不與外人通商。

因大院君的封閉政策,引起日本的不滿,1876年,日本以朝鮮拒絕邦交,蔑視日本為藉口,出動兵艦,脅迫朝鮮簽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

此時的清政府自己家的事還顧不過來,無力保護朝鮮,沒有盡到一個宗主國的保護責任,由此引起朝鮮王室和大臣們的不滿,許多人在失望之餘,開始把目光從大清轉向日本。

李熙長大後開始親政,但權力逐漸轉移到其妻閔妃(明成皇后)手中。

這個閔妃比較開明,她給國王建議,要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朝廷內部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國王李熙

1880年,閔妃集團開始借軍制改革之機,刻意削弱大院君的實力,將他親手創辦的“親軍營”進行了大裁員,另外組建了以日本人為教官的“別技營”。“別技營”無論在裝備上,還是待遇上,都要高於舊軍,這激起了舊軍極大的不滿。

1882年,為防止舊軍譁變,當局向欠餉已達13個月的漢城駐軍發放餉米,但由於餉米中摻了砂石和糠皮,不堪食用,憤怒的士兵毆打了管理糧庫的官員。

閔妃的心腹、兵曹判書(兵部尚書)閔謙鎬下令逮捕帶頭鬧事的士兵,成為激起漢城駐軍兵變的導火索。

激憤的士兵衝進軍械庫,奪取武器,釋放被捕士兵,並跑到大院君府上訴說冤情。

大院君趁機煽風點火,暗示此事是閔妃勾結日本人所為。

亂兵一聽,激憤中立即去攻打日本使館,他們殺死了日本教官,又處決了後黨的親信閔謙鎬,接著打進宮裡,到處搜捕閔妃。

閔妃喬裝打扮,裝扮成宮女才得以逃掉。一時之間,朝鮮政局陷入癱瘓,漢城大亂。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閔妃

壬午兵變爆發後,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逃回國報告了事變經過,日本一看這是個機會,便決定藉機大舉入侵朝鮮,脅迫其割地賠款,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

清廷的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後,急電直隸總督署,建議“中國宜派兵船前往觀變”。

與此同時,還在逃亡途中的閔妃這才想起老主子來,他指示正在天津的朝鮮使臣金允植,馬上向清廷求救。

由此,一場“抗日援朝”的大戲正式拉開帷幕。

兵貴神速,清軍搶佔了控制朝鮮的先機,吳長慶率先帶兵到了朝鮮。

到達朝鮮的南陽港後,吳長慶希望乘敵不備連夜登陸直擊漢城,軍中的老兵偷懶怯敵、畏縮不前,不是說暈船就是說天黑。

年輕氣盛的袁世凱自告奮勇,他兩小時內就登陸成功。

登陸時光著腳在岸上跑了一里多路,兩腳都磨出了血泡,但也顧不了這麼多了,自任先鋒為大軍開道60裡,安營紮寨後又回頭迎接吳長慶大軍。

此舉得到吳長慶的當眾誇獎。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大院君

當時的清軍,在國內時養成了靠燒殺搶掠來彌補經費之不足的毛病,進入朝鮮地界,這個傳統當然不能丟。不光是不能丟,而且還要繼續發揚光大。

袁世凱則認為搶掠有失大國形象,便自告奮勇整頓軍紀。

吳長慶明知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性,一時難以改掉,正為此發愁呢,一看袁世凱勇於挑這副擔子,遂授他全權並給令箭。

袁世凱持箭去後不久,就回來稟告,說軍中有人搶劫。

吳長慶厲聲問為何不嚴辦?

袁世凱答道:“我已請出令箭正法七人,現有七個人頭呈驗”。隨後就命人將人頭呈上來。

吳一聽,連聲說:“好孩子,好孩子,你真不愧為將門之子。”之後駐朝軍紀大有改善。

在平叛過程中,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

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

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袁世凱才23歲,他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紮在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

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 ,報以首功。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給的評語是“治軍嚴肅,剿撫應機”。袁世凱得補用同知(五品),並賞戴花翎。

袁世凱兩次科考都落榜,他改變打法後,馬上就開始發跡了

駐軍朝鮮

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同時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交,被親切的稱之為“袁司馬”。

從此時開始,袁世凱的幸運星降臨了,朝鮮成了他日後飛黃騰達的起點。

不管日後他變成什麼樣的人,至少目前的袁世凱,還只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下級軍官,他治軍嚴厲,積極上進,是個合格的帶兵之人。

《(李朝)高宗實錄》

《容庵弟子記》 沈祖憲、吳闓生

《嗇翁自訂年譜》清末·張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