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袁世凯

袁世凯在年轻时,参加了两回乡试,但都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说完此话,又写诗一首予以自勉:

《感事》

袁世凯

眼前龙虎斗不了,

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

励志后,便考虑到外面去闯荡了。

1881年10月,他前往山东登州,投奔他的干爹,广东水师提督、当时帮办山东军务的吴长庆。

吴长庆给他安排在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相当于现在的后勤补给。

人的一生要遇到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关键的机遇就那么几次,就看你能否把握住得住。把握住了,就会乘上时代的东风;如果失之交臂,有可能就会追悔终身了。

科举不行,投身行伍,这一次袁世凯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吗?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青年袁世凯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清廷立刻派吴长庆前往。

朝鲜发生了兵变,清政府为何要派兵,是不是管的太宽了?要知道,中国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战祸,自己这口气还没有喘匀呢。

这还要从历史的渊源说起。

朝鲜早在14世纪末建立李氏王朝以来,一直是明朝的属国,与明朝的关系密切,被纳入明朝全辽战略的体系之中。

1637年1月,那时明朝还存在,但是满人已经从东北崛起,皇太极出兵朝鲜,逼迫当时的国王李倧投降。

李倧在内外援绝的情况下出降,并和满清签订了“平壤之盟”,规定“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则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自此开始,朝鲜就成了满清的附属国。

自己治下的王国出了事,那就得管。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吴长庆

那么朝鲜是怎么出事的呢?

1864年,朝鲜国王李昇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便以他弟弟之子李熙入承大统。

当时李熙才12岁,和赵高的小皇帝一样,无法亲政,便由他的父亲以大院君(相当于中国的摄政王)的身份摄政。

这个大院君思想极端守旧,他屡次杀害传教士,坚决不与外人通商。

因大院君的封闭政策,引起日本的不满,1876年,日本以朝鲜拒绝邦交,蔑视日本为借口,出动兵舰,胁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此时的清政府自己家的事还顾不过来,无力保护朝鲜,没有尽到一个宗主国的保护责任,由此引起朝鲜王室和大臣们的不满,许多人在失望之余,开始把目光从大清转向日本。

李熙长大后开始亲政,但权力逐渐转移到其妻闵妃(明成皇后)手中。

这个闵妃比较开明,她给国王建议,要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朝廷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国王李熙

1880年,闵妃集团开始借军制改革之机,刻意削弱大院君的实力,将他亲手创办的“亲军营”进行了大裁员,另外组建了以日本人为教官的“别技营”。“别技营”无论在装备上,还是待遇上,都要高于旧军,这激起了旧军极大的不满。

1882年,为防止旧军哗变,当局向欠饷已达13个月的汉城驻军发放饷米,但由于饷米中掺了砂石和糠皮,不堪食用,愤怒的士兵殴打了管理粮库的官员。

闵妃的心腹、兵曹判书(兵部尚书)闵谦镐下令逮捕带头闹事的士兵,成为激起汉城驻军兵变的导火索。

激愤的士兵冲进军械库,夺取武器,释放被捕士兵,并跑到大院君府上诉说冤情。

大院君趁机煽风点火,暗示此事是闵妃勾结日本人所为。

乱兵一听,激愤中立即去攻打日本使馆,他们杀死了日本教官,又处决了后党的亲信闵谦镐,接着打进宫里,到处搜捕闵妃。

闵妃乔装打扮,装扮成宫女才得以逃掉。一时之间,朝鲜政局陷入瘫痪,汉城大乱。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闵妃

壬午兵变爆发后,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逃回国报告了事变经过,日本一看这是个机会,便决定借机大举入侵朝鲜,胁迫其割地赔款,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清廷的驻日公使黎庶昌得知后,急电直隶总督署,建议“中国宜派兵船前往观变”。

与此同时,还在逃亡途中的闵妃这才想起老主子来,他指示正在天津的朝鲜使臣金允植,马上向清廷求救。

由此,一场“抗日援朝”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兵贵神速,清军抢占了控制朝鲜的先机,吴长庆率先带兵到了朝鲜。

到达朝鲜的南阳港后,吴长庆希望乘敌不备连夜登陆直击汉城,军中的老兵偷懒怯敌、畏缩不前,不是说晕船就是说天黑。

年轻气盛的袁世凯自告奋勇,他两小时内就登陆成功。

登陆时光着脚在岸上跑了一里多路,两脚都磨出了血泡,但也顾不了这么多了,自任先锋为大军开道60里,安营扎寨后又回头迎接吴长庆大军。

此举得到吴长庆的当众夸奖。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大院君

当时的清军,在国内时养成了靠烧杀抢掠来弥补经费之不足的毛病,进入朝鲜地界,这个传统当然不能丢。不光是不能丢,而且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袁世凯则认为抢掠有失大国形象,便自告奋勇整顿军纪。

吴长庆明知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性,一时难以改掉,正为此发愁呢,一看袁世凯勇于挑这副担子,遂授他全权并给令箭。

袁世凯持箭去后不久,就回来禀告,说军中有人抢劫。

吴长庆厉声问为何不严办?

袁世凯答道:“我已请出令箭正法七人,现有七个人头呈验”。随后就命人将人头呈上来。

吴一听,连声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不愧为将门之子。”之后驻朝军纪大有改善。

在平叛过程中,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

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袁世凯才23岁,他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扎在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报以首功。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给的评语是“治军严肃,剿抚应机”。袁世凯得补用同知(五品),并赏戴花翎。

袁世凯两次科考都落榜,他改变打法后,马上就开始发迹了

驻军朝鲜

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同时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交,被亲切的称之为“袁司马”。

从此时开始,袁世凯的幸运星降临了,朝鲜成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

不管日后他变成什么样的人,至少目前的袁世凯,还只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下级军官,他治军严厉,积极上进,是个合格的带兵之人。

《(李朝)高宗实录》

《容庵弟子记》 沈祖宪、吴闿生

《啬翁自订年谱》清末·张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