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陸姓真的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嗎?

路在人走


隨著大明王朝的建立,元順帝帶領皇族向北逃去,成吉思汗子孫似乎已被趕盡殺絕。然而,在湖北洪湖卻有一支4000多人的陸姓家族,聲稱他們是阿里不哥的後裔。阿里不哥是誰?阿里不哥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六個兒子,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同胞兄弟。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皇位失敗後下落不明,拉施特的《史集》、《元史》,以及其它資料粗糙地記錄他為病死,但是對於他的終年沒有記載,相互之間的記載前後矛盾,差距很大,這是很不正常的。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克爾倫、留金鎖、陳獻國等教授、中南民族大學李斡教授,應邀通過調查、走訪、查驗《陸宦宗譜》及中外文獻,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確認洪湖陸姓居民為阿里不哥後裔。




當初,拖雷繼承了父親(成吉思汗)在斡難和怯綠連的斡朵爾、牧場和軍隊,成吉思汗留下的共12.9萬軍隊,大部分由拖雷繼承。成吉思汗去世後,第三子窩闊臺繼位,第四子拖雷監國。一說拖雷戰死,一說拖雷喝了窩闊臺賜的一碗湯就去世了。窩闊臺駕崩後,拖雷長子蒙哥繼位,權力又回到拖雷一系。蒙哥駕崩後,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有繼承權,相比之下,阿里不哥佔據蒙古中心和林地區,蒙古習俗有幼子守家產的傳統,政治資本更大一些。而忽必烈也志在必得,毫不客氣地在開平即汗位;而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汗位。一時出現兩個大汗,為此,兄弟倆展開了數年的戰爭。最後以阿里不哥失敗告終,忽必烈將阿里不哥等皇族成員囚禁起來,對謀臣和將領如: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裡等大開殺戒,同時改年號至元,宣佈自已為唯一正統的皇帝。


《陸宦宗譜》記載:“太祖之子(拖雷)為睿宗,睿宗之子(阿里不哥)為都城王,都城王之子(陸奕)為司馬公諱奕,王有兄為世祖(忽必烈),初建中統,再改至元,歷三十一載……王次居六(排行第六),故從華會計字,以陸為氏,其得姓之權輿自王也。”。這段文字交待了陸姓世系關係,以及根據阿里不哥排行第六而從“奕公”開始改姓陸的經過。

根據巜陸宦宗譜》記敘,阿里不哥擔心忽必烈下手迫害,秘密攜家帶口30多人自北向南逃亡。由河北到河南,再到古云夢遺址--洪湖。阿里不哥到監利縣不久,就病死在這裡。死後葬黃金垸,佔地30畝,雖經多次平整土地,至今尚有遺蹟可尋,當地人稱之為陸家大墳。

阿里不哥悄悄溜走之後,忽必烈很久沒有得到他逃往西域的消息,猜測他可能躲到某個偏僻地區去了。於是向西域的伊利汗國和蒙古諸國捎去阿里不哥己死的消息,忽必烈這樣做,是為了達到遮掩阿里不哥支持者耳目的目的。


洪湖陸姓有“海陸不開親,崔陸不興訟”的奇特族規。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陸奕公最初由監利遷來洪湖,不在現在的陸莊,而在海家嶺,海家嶺大多是海姓居民,回回人,屬色目人,陸奕公因不是色目人而冒充色目人,與海姓人產生矛盾。後來,在崔姓人的幫助下,遷往崔家臺(現為陸莊)。從此,陸姓人發誓:子孫後代不與海姓人通婚,不與崔姓人爭利。

陸姓人祭祀祖先不同於漢族人,漢族人供桌上設磬,方便祭祀時敲擊。陸姓人供桌上不設磬,因為元末明初,漢人以擊馨為號--八月十五殺韃子,所以,陸姓人視磬為不祥之物。

陸姓人祖宗牌位正面與漢族人無異,反面寫有“蒙古”二字。

陸姓人在明朝、清朝、民國時期,每逢佳節必到海家嶺祭祀。紅巾軍攻襄陽時,沔陽州達魯花赤咬住(人名)與沔陽府同知三山(陸奕公)奉命前往進剿,遭遇強敵不支,欲回,沔陽州又被徐壽輝攻佔,陸奕公及隨從共18人自溺於柴林河,葬海家嶺。陸姓人祭祀時望北而拜,但不下跪,因為隨從有僕人,蒙古人有“主不拜僕”的習俗。

陸姓人一直珍藏著開姓始祖陸奕公畫像。陸奕公17世孫陸崇瀛有言:“憶餘年甫五歲,歲時佳節,堂中懸掛此圖,嘗與眾孩爭先睹。彼時先父封光祿大夫僕存在公堂,正顏示曰:‘勿嬉戲,此中有始祖真容!’”。從畫像上看,陸奕公身著明顯元朝官員服飾。

《陸宦宗譜》於康熙五年(1666)創修,咸豐七年刻,光緒32年打印成書,其上有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名臣為該譜作序。陸姓之所以能結識這些社會賢達,並有幸為之賞光作文,與陸氏人才輩出有關。道光二年,陸建瀛中進士,歷任雲南巡撫、太子洗馬(咸豐的老師)、山東大主考、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其弟陸蓬瀛也為進士出身,曾辭官回家,將家宅遷往沔城漕河街姜家巷。如今沔城200多人都是陸氏兄弟的後人。陸建瀛之子陸錘漢曾任江蘇知府。陸建瀛曾孫陸開鈞為北平輔仁大學教授。


《陸宦宗譜》寫道:“終元之世,諱莫如深,迨及有明,元裔即為勝國,而又世為邊患,以至三百年來之譜諜,未能秉筆直書。”。奕公十三世紀初到洪湖時,由於剛從北方逃到江漢平原,語言、外貌、風俗、服飾等方面必然與當地人有很大差別,因此,他們一定要隱藏自已的民族身份,稱自已為色目人。《陸宦宗譜.懷忠錄.左宗棠錄懷忠詞》敘述:“陸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陽州人,系元代色目人”,說明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色目人”身份。奇怪的是:《清史稿》只說他是沔州人,並未說他是色目人,說明陸建瀛是以漢族入籍,或者早已改為漢族。

1935年,在陸莊建了一座祭祖的家廟。他們請來本族德高望重的陸開鈞教授,為慶典題寫微聯,陸教授即興揮毫題寫了橫批:“蒙古風派”四個大字。幾位長者擔心太過張揚,怕引來災禍,於是又改為:“天潢地冑,沔曲官家”。上聯是:“逐水草而居,部落民風南楚竟”,下聯為:“刑犬馬以祭,淵源盟制北方強”。這副聯語是強烈的民族感情和希望恢復民族身份的心理反映。

1964年,全國人口普查時,陸姓中多數人把自已的民族身份填寫為蒙古,但在一部分有權威的老人的勸誡下,又改為漢族。過去陸姓人一直恪守“永不復蒙”的祖訓,今天95%以上的人希望恢復蒙古族身份,事隔600多年,也沒什麼可怕的了。

1988年4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克爾倫、留金鎖、陳獻國等教授,就洪湖陸姓居民的族屬問題進行調查考證。他們首先聽取了有關方面的介紹,然後經過實地走訪調查,重點研究他們的族譜,根據他們的風俗、口碑、族譜、心理素質,以及中外文獻,最後確認洪湖陸姓居民為蒙古族人。

2005年,中南民族大學李斡教授,就阿里不哥後裔落籍洪湖問題,在經過調查研究之後,得出了認可的結論。

那麼,這部堪稱史詩般的《陸宦宗譜》真的是完美無瑕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一,根據拉施特的《史集》記載:“阿里不哥1264年7月兵敗,1266年病死,從葬起輦谷(地克魯倫河上游)成吉思汗、拖雷墓旁。”。

而《陸宦宗譜》記載:“阿里不哥攜子名奕者愴惘來華”。

李斡教授認為:(1)阿里不哥要麼作為皇族在京城供奉,要麼作為囚犯接受看管,怎麼可能南逃?(2)1264年湖廣屬於南宋統治區,阿里不哥怎麼可能南逃湖廣?

既然阿里不哥不可能來湖廣,那麼,監利黃金垸陸家大墳墓主為誰呢?

李教授通過查閱資料得知,陸志璋(陸奕四世孫)擔任過江西睢寧同知,死後就葬在監利黃金垸。

其二,《陸宦宗譜.繼修家乘序》記載:“始祖奕公官沔陽府同知”,這句話存在重大疑問。至正十二年(1352)陸奕在沔陽任同知,距阿里不哥1264年兵敗,己過88年。根據阿里不哥生平(1219--1266),中國人平均25年一代,如果陸奕是阿里不哥之子,那麼陸奕此時至少應有110歲,怎麼可能讓一個110歲的人當沔陽同知?

既然陸奕不可能是阿里不哥之子,那麼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李斡教授通過查閱《輟耕錄.大元宗室世系》得知,翼王孛羅為阿里不哥第三子乃速忽不花之子。即孛羅的父親為乃速忽不花,乃速忽不花的父親為阿里不哥。根據推論,陸奕為孛羅之子。陸奕約生於1300年,擔任沔陽同知時四五十歲,這樣就比較合理。

其三,陸奕公究竟是怎麼來到洪湖的?

有關資料顯示,阿里不哥的兒子和孫子參與叛亂,諸王反對朝廷的鬥爭從未停止過。叛亂者及後人,或從者,或被處死,或被流放湖廣、海南等地。

至正三年(1323年),12月,“流諸王……孛羅及兀魯思不花於海島”,從這裡可以看出,陸奕之父被流放海島。陸奕仿效蘇過陪侍其父,也來到海南島,深感危機的孛羅,會利用各種矛盾和關係令奕公冒充色目人,中途逃逸,爾後再隱藏起來。

這就是阿里不哥後裔落籍洪湖的原因和過程。

李斡教授通過對巜陸宦宗譜》考辮得出結論:《陸宦宗譜》是一部可以證實陸氏族屬的重要依據。湖北洪湖的陸姓居民當屬蒙古族,他們至今保留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流放”是他們落居洪湖的主要原因,這部分蒙古人自稱是阿里不哥的後商,根據《宗譜》、口碑、風俗習慣、心理素質和中外文獻資料,可以判析出洪湖陸姓居民為阿里不哥後裔。他們在流放中利用各種矛盾、條件和關係逃逸、冒充、隱藏下來,最後落籍洪湖的過程。


春秋風雲


只有其家族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