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個自律的策略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個自律的策略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

美國開國先哲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

面對問題,聰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迎上前去。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似乎不是聰明者。

在某種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儘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藥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

我們總是規避問題,而不是與問題正面搏擊;我們只想遠離問題,卻不想經受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事實上,如果不顧一切地逃避問題和痛苦,就會由此失去以解決問題推動心靈成長的契機。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消除人生痛苦的首要工具。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從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

我們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們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如何通過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

簡單地說,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它們並不複雜,不過要想正確地運用它們,你需要細心體會,廣泛實踐。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在於你的態度,你要敢於面對痛苦而非逃避。

對於時刻想著逃避痛苦的人,這些原則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他們也絕不會從自律中獲益。接下來,我要對這幾種原則深入闡述。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個自律的策略

原則一:推遲滿足感,不貪一時安逸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裡,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

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裡,她就儘量規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裡,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她完全同意這樣的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

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到了十五六歲以後,他們的實踐更可以得心應手。到了青春期,他們處理類似問題,應該形成一種習慣或常態。

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不少青春期的少年,卻缺少這種健康的常態。許多孩子懂得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但還有的孩子顯然缺乏能力和經驗。

有的孩子長到十五六歲,仍舊缺乏"先吃苦,後享受"的意識,而是恰好將次序顛倒過來,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他們的智商與別人相比毫不遜色,但不肯用功學習,導致成績遠遠落在別人後面。

他們說話和做事,全憑一時衝動。只要心血來潮,他們動輒曠課或逃學。他們不願思考,缺乏耐心,這很容易危及他們的社會生活。

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心靈的財富,來自父母表裡如一的愛,來自父母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聰明的父母願意花時間瞭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犯了大錯,他們也恰當運用敦促、鼓勵、表揚,或必要的警告和責備。

他們靈活調整孩子的發展方向,認真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欺騙、逃避任務……

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在對孩子的管教上,他們掌握分寸,張弛有度。他們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適時親吻、擁抱、愛撫他們,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個自律的策略

原則二:承擔責任,正確認識自己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這種心理趨向令人遺憾,有時甚至達到可笑的程度。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願這樣自我安慰:

"出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而是別人的原因,是別人拖累了我,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應該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幾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經官能症或人格失調症,它們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

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

治療神經官能症,比治療人格失調症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癒人格失調症患者則較為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

人生一世,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評估責任歸屬,必然讓我們感覺痛苦,從而產生迴避傾向。好逸惡勞顯然是人類的天性。

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來,他們會忙不迭地推卸責任。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種神經官能症。他們理解力有限,就會把承受的苦楚看成是罪有應得。

缺少關心的孩子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他們無法得到異性的青睞,或在運動方面差強人意,也都一概懷疑自己有嚴重的能力缺陷。

他們難以意識到,即便發育遲緩、智力平平,他們仍是正常的人。人人都需要多年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個自律的策略

原則三:尊重事實,發展第二天性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這是不少人的通病。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人生苦短,我們只想一帆風順。我們由兒童成長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人生觀、世界觀的地圖,似乎各方面都完美無缺。

一旦新的資訊與過去的觀念發生衝突,需要對地圖大幅度修正,我們就會感到恐懼,寧可對新的資訊視而不見。我們的態度也變得相當奇特——不只是被動抗拒新的資訊,甚至指責新的資訊混淆是非,說它們是異端邪說。

我們想控制周圍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們的地圖。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捍衛過時而陳腐的觀念,卻不去考慮如何更新舊的地圖,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和現實的痛苦,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做出改變。

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說明我們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不管現實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我們必須尊重事實,儘管這會帶來痛苦,但遠比我們的個人利益和暫時的舒適更為重要。

我們必須淡化暫時的不適之感,應該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並願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永遠尊重事實。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個自律的策略

原則四:保持平衡,確立彈性機制

自律,是艱苦而複雜的工作,你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你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

為使人生規範、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換句話說,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約束",我稱之為"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種原則。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不妨以生氣為例。我們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或者說,某個人、某件事令我們傷心和失望,我們就會感到生氣。

要獲得正常的生存,生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反擊方式。從來不會生氣的人,註定終生遭受欺凌和壓制,直至被摧毀和消滅。必要的生氣,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生存。

我們受到侵犯,不見得是侵犯者對我們懷有敵意。有時候,即便他們果真有意而為,我們也要適當約束情緒,正面衝突只會使處境更加不利。大腦的高級中樞——判斷力,必須約束低級中樞——情緒,提醒後者稍安勿躁。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想使人生順遂,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具備即便生氣、也可抑止其爆發的能力。

我們還要善於以不同的方式,恰當表達生氣的情緒:有時需要委婉,有時需要直接;有時需要心平氣和,有時不妨火冒三丈。

表達生氣,還要注意時機和場合。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提高我們的"情商"。

相當多的人直到青年、中年以後,才掌握瞭如何生氣的本領,這實在不足為奇。終生不知如何生氣者,想必也是為數眾多。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受放棄的痛苦。的確,放棄可能帶來不小的痛苦。

放棄固有的人格、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或意識形態甚至整個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

自律,包含具有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目標都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迴避痛苦。

這四種原則相互影響,有時甚至需要使用其中兩三種乃至全部原則,使用它們的力量和動力。

只要持之以恆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達到更高的層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