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个自律的策略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个自律的策略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

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似乎不是聪明者。

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

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就会由此失去以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消除人生痛苦的首要工具。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

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如何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

简单地说,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它们并不复杂,不过要想正确地运用它们,你需要细心体会,广泛实践。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对于时刻想着逃避痛苦的人,这些原则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他们也绝不会从自律中获益。接下来,我要对这几种原则深入阐述。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个自律的策略

原则一:推迟满足感,不贪一时安逸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

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她完全同意这样的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

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不少青春期的少年,却缺少这种健康的常态。许多孩子懂得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但还有的孩子显然缺乏能力和经验。

有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而是恰好将次序颠倒过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他们的智商与别人相比毫不逊色,但不肯用功学习,导致成绩远远落在别人后面。

他们说话和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他们动辄旷课或逃学。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这很容易危及他们的社会生活。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心灵的财富,来自父母表里如一的爱,来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聪明的父母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犯了大错,他们也恰当运用敦促、鼓励、表扬,或必要的警告和责备。

他们灵活调整孩子的发展方向,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任务……

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掌握分寸,张弛有度。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适时亲吻、拥抱、爱抚他们,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个自律的策略

原则二:承担责任,正确认识自己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这种心理趋向令人遗憾,有时甚至达到可笑的程度。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

"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

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治疗神经官能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坚持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治愈人格失调症患者则较为困难,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

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回避倾向。好逸恶劳显然是人类的天性。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来,他们会忙不迭地推卸责任。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种神经官能症。他们理解力有限,就会把承受的苦楚看成是罪有应得。

缺少关心的孩子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乏爱和照顾。他们无法得到异性的青睐,或在运动方面差强人意,也都一概怀疑自己有严重的能力缺陷。

他们难以意识到,即便发育迟缓、智力平平,他们仍是正常的人。人人都需要多年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个自律的策略

原则三:尊重事实,发展第二天性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这是不少人的通病。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我们由儿童成长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似乎各方面都完美无缺。

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不只是被动抗拒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异端邪说。

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和现实的痛苦,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

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不管现实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尽管这会带来痛苦,但远比我们的个人利益和暂时的舒适更为重要。

我们必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彩!送你四个自律的策略

原则四:保持平衡,确立弹性机制

自律,是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

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换句话说,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我们心理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或者说,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我们就会感到生气。

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

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止其爆发的能力。

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

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

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中年以后,才掌握了如何生气的本领,这实在不足为奇。终生不知如何生气者,想必也是为数众多。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的确,放弃可能带来不小的痛苦。

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

这四种原则相互影响,有时甚至需要使用其中两三种乃至全部原则,使用它们的力量和动力。

只要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