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前兩天,一個好朋友,也是我的好姐姐找我聊天。

她說自己最近非常焦慮,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更看不到未來在哪裡。我非常理解她。

因為我們有相似的經歷,所以更容易感同身受。她的兒子和我一樣,得了血癌,也做了移植,現在狀態不錯。但是,最近3年的看病經歷,讓她一直生活在不確定的生活中,這樣的不確定,時常讓她焦慮不安。

今年3月份,她帶著兒子從老家成都來北京做身體康復調養。因為孩子移植後出現慢性排異反應。一晃大半年過去了,現在孩子恢復很好,可是接下來的路怎麼走,她不知道。

如果回老家,又擔心孩子身體再出現問題;如果留在北京,生活的方向還不清楚,這樣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更讓她寢食難安。

她和我說,她不想就這樣消耗自己,讓自己頹廢下去,但又發現自己很笨,做事情沒有以前那麼利索,頭腦也沒有以前那麼靈光,不甘心,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進而煩躁焦慮。

我和她說,焦慮的背後,一定有恐懼,問問自己的恐懼是什麼;再問問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更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允許自己不完美,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和姐姐聊完之後,我想著,我們之所以焦慮,主要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也許,認識自己,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課題。

就像本傑明富蘭克林說:“有三樣東西是極端堅硬(困難)的,鋼鐵、鑽石以及認識自己。”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人都是不完美的,但追求完美卻是很多人的“執念”,因為他們太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前面說到的姐姐,她不接受自己做事“不利索”,頭腦“不靈光”,在她看來,自己不應該比別人差,更不該比以前的自己差。追求上進,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是正確的。但是,她要求自己時時刻刻做到“完美”,就是對自己太苛刻,更何況,誰也無法做到那樣的完美。

我們要接受自己有偶爾的不完美,或在某件事,抑或某一領域做不好,這是現實,也是更好地認識自己。

當我們能夠理性地看待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允許自己不完美,就會慢慢緩解內心的焦慮。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人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願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展示出更好的狀態,這也是人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需求,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這樣的想法會讓很多人變得“不敢示弱”。因為一旦自己表現出不堅強,就會擔心他人降低自己的評價。

就像和我聊天的姐姐,我們沒有見過面,只是通過共同的朋友相識的,但正如她說,她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知和誰訴說。她擔心和身邊的朋友說後,人家說她矯情。因為她在朋友面前總是帶著樂觀和堅強的標籤,她不願意,也不允許自己不那麼堅強。

就像有些人不肯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一樣,因為心理有問題在他們看來是恥辱,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一旦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就是顯示自己的弱點和弱小。

其實,這種不允許自己不堅強,也是因為“完美”的執念。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國內著名心理學者武志紅老師說:“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

活出那個真實的自己,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就是真正地認識自己。我們只有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瞭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不願面對的是什麼;明白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劣勢在哪裡,等等,這樣才能明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一步步地努力。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儘量縮小人生目標,專注於當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進而獲得成功、高效生活。

我想姐姐的焦慮不安,就在於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有力氣不知道往哪裡使。對於她來說,可以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當下自己能做的事情”結合起來,進而找到切實的目標,然後做好當下那件最重要的事。

在焦慮中找到方向,用行動化解焦慮,不僅是姐姐要做的事情,也是我們每個人應對生活困境的有效方法。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接納自己的缺點,看到自己的劣勢。

誰都希望被肯定,不願被否定,哪怕是自己否定自己,但要真正地認識自己,就必須敢於直面內心真正的感受,因為那才是真實的自己。

其一,真實的自己,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可以悅納自己不完美的人。

有時候,我們沒必要和自己的缺點死磕,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發揮好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人和人的最大區別,在於認知。可能現在的自己,認知沒到那個地步,就是無法做好那件事,不要緊,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好,這時的“允許”當然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找到問題主因,盡全力去學習和提升。當自己真正努力過,付出過,結果表明自己還是做不好時,那就說明自己不適合做這件事。這時,就考慮換一個自己擅長且可以做好的事情。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其二,真實的自己,不是永遠堅強樂觀的人,而是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的人。

堅強,在我看來,更多時候是被迫的。就像姐姐和我面臨罹患癌症這件事,只有堅強才能活下來,這個不是選擇題,因為我們沒得選。

但是,我們不能被這個“堅強樂觀”的標籤所左右,即我們也可以有不那麼堅強的時候,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洩,有消極情緒需要傾訴,因為這才是真實的自己。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其三,真實的自己,不是沒有焦慮和恐懼的人,而是可以直面內心感受的人。

日本暢銷書作家松浦彌太郎,寫過一本書,叫《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焦慮和寂寞這兩件事,並不是不好的,它們是我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背後的那個推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看到焦慮、恐懼,以及寂寞等消極情緒的積極意義,為的是推動我們生活向前邁進。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姐姐,可以藉此機會,好好想想自己的恐懼是什麼,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進而為之付出行動,這就是思想的實踐力量。

接納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堅強,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當我們可以直面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後,我們就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進而活出真實的自己,併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正如企業家桑古德爾在TED演講中說的:“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並不會使我們弱小,反而讓我們更像個人。”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