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芋頭是一種很好的經濟作物,有很多農戶種植。那麼,芋頭什麼時間種植呢?芋頭種植有哪些要求呢?芋頭種植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將針對芋頭種植時間和方法等相關知識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種植芋頭。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芋頭什麼時間種植

芋頭正常情況適宜在春季栽培,一般1-3月左右比較多(立春),夏末或秋季收穫(8-10月)。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一:芋頭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對溫度要求。芋頭原產高溫多溼地帶,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形成了水芋、水旱兼用芋、旱芋等栽培類型。但無論水芋還是旱芋都需要高溫多溼的環境條件,13-15℃芋頭的球莖開始萌發,幼苗期生長適溫為20-25℃,發棵期生長適溫為20-30℃。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球莖的形成,球莖形成期以白天28-30℃,夜間18-20℃最適宜。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2、對水分要求。無論是水芋或是旱芋都喜歡溼潤的自然環境條件,旱芋生長期要求土壤溼潤,尤其葉片旺盛生長期和球莖形成期,需水量大,要求增加澆水量或在行溝裡灌淺水。同時注意在球莖形成熟初期噴灑地果壯蒂靈,使地下果營養運輸導管變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果面光滑,果型健壯,品質提高,達到豐產。水芋生長期要求有一定水層,幼苗期水層3-5釐米。葉片生長盛期以水深5-7釐米為好,收穫前6-7天要控制澆水和灌水,以防球莖含水過多,不耐貯藏。

3、對光照要求。芋頭較耐弱光,對光照強度要求不是很嚴格。在散射光下生長良好,球莖的形成和膨大要求短日照條件。

4、對土壤要求。水芋適於水中生長,需選擇水田、低窪地或水溝栽培。旱芋雖可在旱地生長,但仍保持沼澤植物的生態型,宜選擇潮溼地帶種植。芋頭是喜肥性作物,其球莖是在地下土層中形成的,因此應選擇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粘壤土,以土壤有機質1.05%,速效氮62.5ppm,速效磷11.25ppm,速效鉀62ppm, pH值5.5-7最適宜。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二、精細選地整地、施足基肥

1、芋頭最忌重茬,連作一年減產20—30%,最好種在前茬是地瓜的地上,其次是花生茬,而前茬是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茬要減產30%。芋頭的食用器官為地下球莖,而且芋頭根系分佈深,宜選擇土質肥活,保肥、保水力強,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灌方便,頭年未種過芋頭的田塊。播前需深翻40釐米以上,深翻有利於球莖膨大和提高產量,是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2、適期早播、覆蓋地膜、合理密植

①播種時間。芋頭忌霜,喜溫暖溼潤的氣候,播種一般在當地終霜後進行,過早播種易造成爛種。芋頭生長期長,在13—15℃以上才能發芽,一般在3月上中旬左右開始種植(有條件的地膜栽培可提早在2月份前種植)。在芋頭出苗後不受凍的情況下,播種期越早越好,提早栽植,延長生長期,能顯著增產。覆膜芋頭,增溫保溼,提前露地20—30天播種,覆膜播種過早,地溫低,易造成爛種或形成弱苗;過晚由於地溫高,易造成燒苗,根據氣候特點靈活掌握。覆膜栽培能提高產量38.5—50%,並提高了子芋的比重,加工成品率高。要求在冬至後,元旦前進行排種農膜覆蓋催芽,待長根萌芽後,元月份選擇晴好的天氣進行種植確保在8月中旬前可以採收芋頭上市,獲取高價。

②種子選擇。種芋越大含有的營養成分越多,植株生長越好,研究表明,用50克的種芋播種比20克的種芋增產13%以上。同等大小的種芋,不切莖的整芋比切莖的增產6%以上。生產上選用中等大小的子芋作種,選擇著生在芋頭中部的子芋作種,將種芋上的毛去除,再將頂芽以外的側芽去除,防止側芽萌生。種芋要選擇球莖無傷口、無病蟲黴爛,頂芽的芽尖保存完好,重量在50克左右,呈圓球形的球莖為宜。

③曬種催芽。為保證出苗整齊、在播前15―20天需進行曬種催芽,溼沙催芽等。催芽時可將貯藏的芋頭先曬1-2天,然後將種芋密排於催芽畦內,催芽時要注意保溼,使溫度控制在18-20℃,經15-20天芽長1釐米左右即可播種。

④合理密植。提高株產。密度要根據品種、土壤、水肥而定,條件好的密一點,條件差的稀一點。從經濟效益來看,每畝種4500—6000株最為合理。採用大小行栽培方式,按株距27-33釐米,大行距60釐米,小行距30釐米,進行播種。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3、起高壟覆膜深埋種植

在整好的地上按大行距開溝,溝深10釐米,溝寬35釐米,在種植溝內灌水造墒,水滲下後按照確定的密度擺上芋頭種,注意芽要朝上,按三角(錯位)栽植,在種芋之間施用適量化肥,並施用含有辛硫磷的熟大豆15—20粒防治地下害蟲,並作種肥。起壟時要起高壟,使壟高20釐米,壟寬50—60釐米,起壟結束將壟耙平。種芋上蓋土厚約8—15釐米,一般為12釐米,秋後不用再分壟覆土,不傷根,產量高。不出或少出青頭芋,提高了芋頭的質量。噴乙草銨除草劑後,覆蓋地膜。選用透明地膜7-8斤覆蓋,要求廂面平整、泥土細碎,膜邊四周沿著廂邊用泥土壓實。地膜覆蓋後應注意檢查,播種後約5天出苗,出苗後,應及時破膜,並用泥土進行封孔,發現缺苗及時補上,地膜覆蓋時間可持續到6月底7月初,追施肥料時再揭膜。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4、合理施肥、科學管水

①合理施肥。芋頭生長期長,產量高,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還應分次追肥。可在幼苗前期追一次提苗肥,發棵和球莖生長盛期的初期、中期追肥2-3次,施肥量前少後多,逐漸增加,氮、磷、鉀肥要配合施用。苗齊後開始追施肥,畝施複合肥(N:P:K=16:10:20)75—100公斤,施肥結合鋤草、培土、地膜芋頭施肥採取肥料兌水澆施。或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前期可適當施稀薄沼氣水或糞水,待芋頭長至6月初開始膨大時(3—4葉期),每畝用農家肥1000公斤,硫酸鉀15公斤,生物有機肥50公斤,硼鋅鎂肥2公斤,經堆漚30—45天后施於廂邊復土。

②科學管水。芋頭耐澇怕旱。芋頭葉片大,蒸騰作用強,因此喜水、忌土壤乾燥,否則易發生黃葉、枯葉現象。前期由於氣溫低,生長量小,所以只需保持土壤溼度即可,特別是出苗期切忌澆水,以免影響髮根和出苗。中後期氣溫高,生長量大,需水量多,要保持土壤溼潤,但灌水時間宜在早晚,尤其高溫季節要避免中午澆水,否則易使葉片枯萎。在施肥揭膜前,應保持廂面溼潤,雨天要排出廂溝漬水,晴天干旱,廂溝要灌跑馬水保持溼潤;生長高峰期(6-8月)廂溝要保持溝底有1寸水至溼潤;採收前20天應控制澆水,收穫前10天停止灌水(10月份以前收穫上市)。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5、中耕和培土。 芋頭球莖在生長過程中會隨著葉片的增加而逐漸向地表生長,從而影響芋頭的產量和品質,此外培土還可抑制子芋、孫芋頂芽的萌發,是減少養分消耗,促進球莖膨大的重要技術措施。因此在封壟前均要揭膜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每次可覆土5-7釐米,間隔15-20天。農事操作要儘可能地減少地上部和地下部機械損傷。採用起高壟覆膜深埋種植的不用培土。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6、除草

播種澆水後進行芽前除草,用芽前除草劑噴施全田,除草劑可選用都爾、撲草淨等。也可用禾耐斯水劑除草劑每畝20毫升兌水60公斤均勻噴霧。或每畝用150克乙草銨除草劑將地面噴勻。芋頭生長期結合施肥、鬆土等工序進行人工除草。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7、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採用物理、生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不使用禁用農藥,以確保芋頭的質量安全。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1)主要病害:

①芋疫病。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柄葉片和球莖,在6一8月為發病高峰期。高溫、多溼或時雨時晴,容易發生,過度密植和偏施氮肥,生長旺盛,發病嚴重。防治方法:以防為主,發病前於5月中旬開始用藥,可選用保護性殺菌劑如代森錳鋅,分別加入疫霜靈、甲霜靈、安克等交替使用,7-10天噴一次。施藥時應掌握好天氣,選擇雨前噴藥,同時噴灑藥液要均勻,葉背、葉面、葉柄都要噴到。

②軟腐病。屬細菌性病害,為害地下球莖及葉柄基部,整個生長期都可發病。防治方法:加強肥水管理,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走,同時在病穴周圍撒石灰。藥劑防治:可用農用鏈黴素、百菌清灌根,施用時可在施肥前、培土後、割仔芋後各施一次。同時在常年發病重的地域每次用藥都應加農用鏈黴素,嚴防地下害蟲及控制水分。

(2)主要蟲害:

①蚜蟲。以成蟲、若蟲在葉背或嫩葉上吸汁液,使葉片捲曲畸形,生長不良,並傳播病毒病,嚴重時造成葉片佈滿黑色黴層。防治方法:可用樂果、吡蟲啉類農藥噴殺。

②斜紋夜蛾。幼蟲食葉,嚴重時僅剩葉脈。一般用功夫或樂斯本、吡蟲啉、銳勁特在幼蟲3齡前噴殺,用藥要考慮綜合防治。如吡蟲啉加阿維菌素可以防芋蚜、斜紋夜蛾等害蟲。

③地下害蟲。結合兩次施重肥可選用辛硫磷、米樂爾或敵百蟲進行防治。

④紅蜘蛛。噴施1500倍的久效磷或800倍40%氧化樂果或800倍三氯殺蟎醇。

芋頭種植的技術管理

8、採收與貯藏

一般進入霜降季節即可採收,採收前20天停止灌水,採收時間以晴天露水乾後為好。芋頭在霜降前後葉黃根枯球莖充分成熟時收穫,對產量影響較大。對留種芋必須充分成熟後方能採收,採收前先割去地上部,待傷口乾燥癒合後選晴天採收。種芋應挑選無病、無機械傷口,重量在50克左右的球莖為宜。晾曬一天後進行貯藏,貯藏時待芋頭自然風乾即把芋頭倒放,放一層芋頭,覆蓋一層細沙,可單層或多層碼放,並注意剔除損傷或有病芋頭,避免傳染。貯藏溫度以10-15℃為宜,不能受凍。採後切除多餘的子芋,注意在收穫和搬運貯藏時避免碰撞磨擦造成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