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本文涉及人物

江紹樓:芳村第一代茶人,人稱“四哥”,芳村歷史見證者

冼兆芬:問山茶葉董事長,原廣東省土產進出口公司經理,芳村歷史見證者

盧耀深:南方茶葉商會原副會長,芳村市場開拓者

張黎明: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秘書長

陳杏甜:南方茶葉商會會長

肖勇暉:南方茶葉商會秘書長

呂小勤:呂氏三姐妹之大姐

呂小雄:呂氏三姐妹之二姐

呂 雪:呂氏三姐妹之三姐

楊 盈:雙盈茶行總經理,芳村歷史見證者

唐華灶:芳村老茶人,芳村歷史見證者

韋品忠:芳村老茶人,芳村“綠茶大王”,芳村歷史見證者

如果你想熟悉普洱茶最近半個世紀的交易史,芳村可能是唯一的捷徑。

九月,天氣預報說廣州有颱風,終未曾經歷,但突來的大雨倒是以自己的渾身溼透驗證了一次,其勢之急、之兇讓你沒機會找到避雨處。可來得快,去得也快,雨過後,又是晴天。炎熱與清涼交替的廣州,就像忙碌與安靜交替的芳村一樣,時間待久了,總會讓你愛上她——夜色下,珠江邊,細雨時,雨滴落下,藉著巷子裡明黃的燈光,能清楚地看到地面上會升起一陣陣霧氣,如張九齡所詩,“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多了幾分美妙與浪漫,讓我這個獨處異鄉的過客也歡喜不已。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可是,你也知道,無論雨有多大,也不會阻擋芳村的忙碌,甚至是,雨越大,芳村越忙——車速放慢了,匯聚的車輛多了,也就擁堵嚴重了,這樣說好像也沒有錯。但是,這樣的情況也並不多見,再說,以芳村茶人的心態,那就暫時停一下咯,剛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坐下來好好喝一杯茶。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你以為就真的只是純粹的喝一杯茶嗎?他們會交流這杯茶的特點、這款茶的行情以及行業動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他們是不會閒著的,如果是,那他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芳村茶人。

九月上旬初到芳村,我跟四哥約了個時間,就在佰年尚普形象店裡。採訪開始時,朋友說四哥只會講粵語、不會講普通話,可能需要一個翻譯;與四哥見面時,他也表達此意,稍微聊了一會才發現,四哥還是會說普通話的,只是廣州口音重一些罷了。後來又想,如果真的只會講粵語,那四哥怎麼會將茶葉生意做那麼長時間,且做成芳村廣寧茶人老一輩的代表?再說,他也是走南闖北堅持下來的,怎麼可能會完全不會說普通話呢?想到這,我只能對自己說:真笨!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江紹樓


四哥大名為江紹樓,1953年出生,家裡五兄弟、七姐妹,五個男的、兩個女的,因為排行老四,所以後來被稱為四哥,但凡在芳村做茶時間久些的都知道他。最初,四哥也是在肇慶廣寧農村種田,改革開放後政策逐漸明朗,1979年分田落戶,他在老家做了一年小生意。1982年,趁著政策利好,四哥開始來廣州芳村做茶。初來芳村,當時並沒有專業的茶葉市場,只是零零散散的商戶在賣茶;他做的是花茶(茉莉花茶),供應北方市場。

四哥說,1982年來芳村做茶,也不是初觸茶葉,而是老家有做茶的傳統,祖輩有做茶的基因。四哥的父親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就在做野茶,四哥說老家有茶樹,事實上,那不是真正的茶樹,而僅僅是因有茶的味道,最後就被做成野茶,他們就用船隻運輸到佛山、中山等地,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茶,四哥還記得佛山石灣有一個碼頭。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四哥沒有坐我的對面,他擔心我聽不懂,選擇坐在我左手邊,遇到我不明白的地名,還特意拿出筆寫在紙上給我確認。他說,佰年尚普創始人鄧國先生的父親是他的大姐夫、鄧國的姐夫也是四哥同村鄉親,這一點,對梳理廣寧茶商的發展非常有必要。

1970年就到英德茶廠做知青、後來轉戰芳村、進入普洱茶行業的唐華灶說,最早來芳村做茶的就是廣寧人,他們在石圍塘跟當地人租房、開始做生意。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唐華灶


1983年,從那一年開始,廣寧人在芳村就成立了很多的以購銷和半加工的“茶廠”。鄧國的父親(鄧能松)和鄧國的姐夫創立了“榮興茶廠”……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整個大家族——有姻親關係的江氏、鄧氏、陳氏相融為一起的大家族,現在有各類茶行業的企業茶廠已有60多家。因為體系繁茂,因為時間久遠,四哥說現在什麼企業、什麼廠已經無法具體說清楚了。

或許是因為他們嗅覺靈敏,在改革開放時,接著父輩的做茶之路。他們建立了水月茶廠,而水月,則是他們所在地的大隊名稱,全稱為水月大隊茶廠;做了一年多,他們開始做私營企業,就以自己的名字註冊,也有延續地名註冊的,比如在石溪村,就有石溪茶廠。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江紹樓、江紹森和陳林生合作做茶,一直到1993年才分家,從新由江紹樓、江紹森、江紹燈三兄弟合辦鳳江茶行至2003年,兄弟三個又分成三家來經營:新鳳江茶行、鳳興茶行、鳳江茶行。

後來我從洞企石路到芳村大道,才發現四哥的鳳江茶行就在旁邊,不遠,100米左右。

1978年開始,芳村以鄉鎮企業的名義匯聚了做茶的氛圍,當時還不能搞個體戶,只能以集體的名義進行。當時這裡已有100多家茉莉花茶廠,規模比較小,類似於現在的小作坊,比如100多平米就可以建一個廠。這一點,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形勢緊密相連。

那個時候,芳村茶葉市場這個片區屬於白鶴洞人民公社,屬於郊區;附近有一家百花香料廠,公社有任務,每年需要上交一定數量的茉莉花給香料廠,所以自然也有產業配套,即大片的茉莉花基地。廣寧人最早過來這裡,以茶廠的名義來做茶,買進綠茶、加工成茉莉花茶銷往北方市場。這吸引了大量的廣寧、清遠、肇慶、湖南、福建等地的人前來,以外貿公司、茶廠的名義加工茶葉。而芳村,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地名——花地,也與花卉種植息息相關,在花地附近的東漖、葵篷現在還種著茉莉花。那時的普洱茶很少,被稱為“老人茶”,因為只有老人家才喝。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做了五年後,到1983年左右,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漸落地,茶廠慢慢被私人承包,再到後來,就可以自己申請營業執照了。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的芳村,隨著個體戶的增加、茶葉店的增加,已經有了今天芳村茶葉市場的雛形。

1988年,芳村開始慢慢地興盛了起來,或許是之前他們的堅持讓芳村茶葉的口碑傳至廣州以外更大的範圍,這裡人多了起來——消費者與商戶都開始明顯增加。也是在這一年,呂小勤來到了芳村,在龍灣路開店,為後來的芳村呂氏三姐妹傳奇作了鋪墊。

1990年呂雪第一次來到芳村,是假期來看望姐姐,當時芳村還有很多魚塘、農田,芳村人還有很多養豬的,魚塘裡有很多類似浮萍的水生植物,當地人就捕撈上來餵豬,魚塘邊上不小心還能踩到青蛙。

1992年,呂小雄來到了芳村,在市政倉庫的橋底下開店,吃住都是在橋底下,條件比較艱苦,而店的名稱就叫洞庭春茶行。當時芳村周圍魚塘還比較多,茶葉市場也只有幾十家店,什麼茶好賣就賣什麼,以鐵觀音、烏龍、紅茶、綠茶為主;當時普洱茶就有餅茶、磚茶、沱茶、散茶,又以散茶較多,當地人喝熟茶比較多,還喜歡喝菊普。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呂小雄


1993年,芳村茶葉市場形成一定規模,不得不提的是,這一年福建茶商、湖南茶商慢慢湧進芳村茶葉市場。

1994年年底——1995年,芳村茶葉市場出現八個月沒有收租金的情況,或許可以理解為“放水養魚”,但當時市場剛搞好,生意也確實不好做。後來慢慢地有人賺到了錢,才收租金,盧耀深說只有商戶賺到錢了,市場才能活下去。但好在1994年,當地政府支持搞茶葉市場,有相關的配套。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1996年,芳村市場開始成形,稱為“南方茶葉總彙”,以這個名義辦理營業執照,也以這個名義進行招商。1996—1999年,盧耀深到雲南、湖南、福建等地招商。當時盧耀深與陳國昌(首任會長)去雲南招商,到了昆明、版納、勐海、臨滄、鳳慶、德宏……甚至連畹町那麼偏遠的地方都去到,他們找當地的茶辦溝通。20世紀90年代進入芳村茶葉市場租檔口銷售茶葉的是德宏、保山的茶廠,因為是較早過來,所以盧耀深記得比較清楚;現在就多了,雲南各個產區的都有。

有一個細節也讓盧耀深很感慨,即在他去雲南招商之前,鳳慶茶廠、勐海茶廠已經在芳村設立了辦事處,所以當他找到廠家時,對方說,我們都有辦事處在你那裡了,而盧耀深自己還不知道,這也折射出當時信息的閉塞。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盧耀深


而被招商過來的茶老闆來到芳村後,都是租村裡的房子,因為當時的檔口很少。盧耀深說當時芳村每年會增加大約60家商戶,檔口不夠供應。

1997年,芳村南方茶葉商會成立,由山村的老書記陳國昌作為首任商會會長。

也是在這一年,呂雪正式進入芳村茶行業,趕上做外貿生意的黃金時間(1994—1999年),當時就做出口生意,伊拉克食品換石油,中國即用茶葉換對方的石油,但這是廣東省進出口公司的業務,茶商就給省進出口公司供貨。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2000年左右,南方茶葉市場成立。

2001年,中心館擴建了A館、B館、C館,當時搞茶文化節,很隆重,很多商家都來芳村,隨後一下子增加了一兩百家檔口。當時普洱茶還不好賣。2002年,芳村茶葉市場搞了萬人品茶活動,盛況空前。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2002年,楊盈開始在芳村找檔口,現在的古橋茶街當時還是倉庫。

2003年,非典時期,很多場所都沒有人,空空蕩蕩的,但芳村的茶店,還是會有人來喝茶。

2004年,普洱茶興旺起來後,芳村很多茶商參加工商聯舉辦的會議時,芳村就已經有11家茶葉市場,包括私營的、村辦的,比如山村、天易、廣易,而山村是最早創辦的;2004年四哥還創辦了佳宏茶葉市場。呂小勤說,2000年之前,芳村做茶的人不多,但到2004年後,芳村做茶的人明顯多了起來;這一點,與盧耀深的記憶也符合,很多飯店、大排檔都以普洱茶消耗為主。四哥的說法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1995年普洱茶慢慢開始有人做了,品牌開始起來,而他之前是做臨滄的鳳慶紅茶。普洱茶在芳村真正做起來,是南方茶葉市場推動的,一舉扭轉了之前的邊緣地位,立即變得興旺起來,芳村的很多茶商都開始轉來做普洱茶。

2005年左右,芳村茶葉市場生意紅火,檔口是最火爆的,轉讓費就要二三十萬。

2006年年底,雲南省臨滄市組織馬幫來廣州,總共安排了100匹馬,到了廣州是98匹,半路死了2匹;芳村缺乏馬的飼料,最後連樹的樹皮都被啃了,導致樹也死了,不得已,只能從廣州周圍的縣調稻草等過來餵馬匹。臨滄馬幫進穗,與哥德堡號同時,為當時文化節的配套。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2006年後,大益茶開始走入金融屬性,芳村茶葉市場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影響至今,且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前行。

2019年,芳村洞企石路上的檔口轉讓費高達數百萬,店門口坐著的大叔,或許其貌不揚,但身價不菲。

現在,芳村之名,已是茶人所熟悉的了,倘若不知曉,那一定是一個假的茶商,因為,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芳村已是全國茶葉市場的翹楚了,沒有之一,甚至,芳村還是全國各地茶葉市場的鼻祖。張黎明說,早期的歷史沉澱(飲茶習俗與文化方面)以及客觀條件的便利(運輸、倉儲)等條件讓芳村力壓群芳,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知名度在國內外的茶界打響;芳村,不止帶動了廣州周圍,也帶動了全國,全國各地的大城市都慢慢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

原因簡單得不需要過多的闡述,到2007—2008年時,芳村茶葉市場領牌(辦理營業執照)的商戶有3800家,加上沒有領牌的,大約有5000多家;到現在,沒有一萬家,也有9000多家。這裡茶葉比較集中,銷量大、銷售總額高,茶葉流通至全國、全世界,包括港澳臺的茶商都會選擇來芳村開店。

陳杏甜說,2019年南方茶葉商會的會員達到700家左右,茶葉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周圍圍繞著南方茶葉市場(狹義)進行分流,最後形成了廣義的南方茶葉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茶葉市場,也是全世界都有名的。當然,更多的人提及,還是喜歡、習慣稱為芳村茶葉市場。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芳村茶葉市場名下,又包括26個茶葉市場(含坑口的5個專業市場),比如南方茶葉市場中心館、荔灣名茶交易中心、江南茶博園、華裕茶葉市場、古橋茶街、廣東茶葉城、山村茶葉市場、承鴻茶世界、啟秀、廣物、天易、廣易、廣易鈞泰、芳村茶葉城……多到連部分芳村茶商也不能在短時間內一一列舉。

對於芳村的明天,陳杏甜希望未來能解決餐飲、住宿的配套問題(中高端),希望在配合城中村改造、芳村地鐵修建時,規劃芳村更加成熟、完備的未來,涉及茶館、檢測中心、文化空間、茶葉展示空間等。她說現在修路是陣痛期,但路通就是財通。目前芳村一帶已通地鐵1號線和5號線,現在修建的是11號線,未來將形成一橫一縱的地鐵交通網絡,會給芳村茶葉市場帶來極大的便利性。

而芳村現在的商戶又以經營雲南茶的比例最高,能達到70%左右,包括普洱茶、紅茶、綠茶等,但又以普洱茶為重。重到什麼程度呢?很多雲南人都來芳村開店,包括廣東人、湖南人、福建人等,反而回到普洱茶的源頭——雲南去做茶,其中又以西雙版納為最,他們去做自己的品牌,可無論如何,都是雲南普洱茶在芳村的不斷壯大。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韋品忠


作為芳村少有的廣西茶人,韋品忠被芳村人稱為“綠茶大王”,他的做法是薄利多銷,由於他的銷量大、資金也能及時支付給農場,所以他在各農場的信譽比較好。正因為這個,他跟廣東、廣西、雲南的很多茶廠建立了很好的關係,現在一年就能幫雲南江城縣的一家茶廠銷售600—800噸綠茶;但他覺得,現在還是賣普洱茶賺錢,尤其是名山古樹茶。韋品忠自己總結說,普洱茶沒有做好,但綠茶、紅茶還是做得比較好的。


說起回到普洱茶的源頭,四哥還記得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去雲南的往事。那時坐飛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花錢買機票不一定能坐上,還得先開一個證明,證明人生三大哲學問題: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去做什麼?乘坐飛機到了昆明,再坐一天一夜的班車才能到勐海,四哥說坐班車從下午五點出發,到第二天晚上才能到,走的是石頭路、土路——石頭路算是比較好的路段了。而當時,老班章的路都不能稱為路,見到拖拉機都覺得是大戶人家——在2018年到2019年對布朗山的持續考察中,我們通過走訪較多的老一輩茶農,從他們的記憶中可以驗證:那真的是大戶人家。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而1989年從學校畢業的冼兆芬,剛到公司就被派往雲南跑茶山。他說去一趟雲南要花三天的時間,先坐飛機到昆明,然後坐汽車到版納,有時候是坐班車,有時候是坐貨車——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放空車到版納運輸茶葉,就順便坐貨車過去。坐班車的話,路上到下午四點就不走了,洗臉住宿,第二天再走,因為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冼兆芬


冼兆芬說,當時去雲南,要隨身帶“四證”:公差證(類似於介紹信,即單位派我去出差)、身份證、邊防證、工作證;版納屬於邊防前沿,當地公安局還辦不了,需要去廣東邊防武警總隊辦理。“四證”在手,才能出這趟遠門。

冼兆芬來雲南的主要工作就是收茶,當時一個縣只有一個茶廠,勐海縣就只有一個勐海茶廠,所以對雲南茶葉產區很熟悉,走了很多地方;他笑著說,能聽懂昆明話、版納話。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1989年,呂小勤去到了雲南德宏州瑞麗姐勒茶廠。

1993年,呂小雄第一次去到了勐海,覺得條件很艱苦,並且還遇到了塌方,前行路上遭遇一個大水坑,最後是她的愛人揹著她過去。

1995年,呂小雄在雲南臨滄市永德縣創辦裡雙雄茶廠,一直經營到2005年。

2003年,呂雪和愛人、大姐去了勐海茶廠。

2007年,雲南成立普洱市,廣州茶界也組織人過去,包括茶葉市場的人、荔灣區的官員;同年還參加西雙版納的普洱茶高峰論壇。

2019年,盧耀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勐海的活動,協助單位的掛牌——粵港澳經貿發展促進會茶葉專業委員會雲南辦事處;或許是為追憶曾經來雲南與茶葉相伴的青春歲月,盧耀深還特意去到了臨滄市鎮康縣南傘口岸,住了兩個晚上。

芳村雖大,但卻沒有一道大門,相反,四通八達的路途皆可進入,它是呈開放的,誰都可以進來,商家、過客以及相關產業鏈上的服務人員,甚至你什麼都不買,只是遊客的身份,再甚至,你只是想抄近道借過,它都不會拒絕。或許,正是這一點,讓芳村能包容萬象,在歲月裡不斷地發展壯大。

這裡會給任何一個品牌一個機會,它公平、公允,至於怎麼活下去,那就是自己的本事了。這裡倒閉的比例較低,成功的較多,一些廠家會在這裡開很多店,有直營店、形象店、加盟店,但基本都能活下去。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芳村茶葉市場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見證史。四哥在這裡做了近四十年茶,經歷了芳村的沉浮,也見過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在過去,有騙人的,也有靠誠信經營的,能活到現在的老品牌,都是誠信的商家;如果缺乏誠信,是很難在芳村堅持下去的,那些靠騙人的茶商,後來都做不下去,被潮流淘汰了,芳村的傳說中找不到他們的身影。

而誠信,也成就了芳村,做到現在這個規模與影響力,誠信功不可沒;誠信也成為了芳村的基因,一直流淌在每一年、每一歲的朝朝暮暮與人來人往中。容顏會老,可誠信會永恆,所以當見到那些在芳村堅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近乎四十年的老一輩茶人時,你能從他們的神情中感受到一份雲淡風輕,那是成熟的氣息。

芳村很大,涉及花地、山村、古橋、葵蓬、石圍塘、茶滘路、穗鹽路等地,其中核心區域包括洞企石路、觀光路、南塘外街、龍灣路、中心館路、石圍塘西路以及將大芳村分為南北的芳村大道中段。芳村近距離帶動的,甚至已經擴延到了佛山,在肖勇輝帶我去吃飯的地方,已經屬於佛山的地界,已密集分佈著好幾家茶葉市場。

芳村很大,它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及其大量的就業,尤其是芳村當地的原住民,僅收租就能活得很滋潤。核心區域內,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貨車、私家車、三輪車、電單車,如此密集存在,卻又誰也離不開誰。

芳村:名副其實的茶界華爾街


芳村,也帶動了雲南普洱茶的發展,帶動了源頭茶農的致富,原料從幾十塊錢漲到上萬,見證了社會發展與變遷;芳村茶葉市場對雲南的貢獻,想抹,也是抹不掉的,何況,也沒有人去抹,相反,而是更加緊密的合作、相融,產區與銷區本來就是一體的,這樣才完整,才符合這個產業的定義。

而像四哥他們那一批帶頭人、拓荒者,一個人帶動一個家族、一個村莊,影響一個縣區;他們,一生專注於一片葉子,也是他們的一輩子。

九月中旬時,再到芳村,微信朋友圈顯示四哥正在日本旅遊。


本文研究員:

楊春:專注雲南地方史15年,出版著作多部,現在研究方向為茶葉、非遺、傳統建築等雲南特色文化。參與著作《易武與古六大茶山》等。

「茶業復興」啟動「芳村故事」「東莞故事」,歡迎茶友提供線索或素材,聯繫微信:yc_zhuli。

周重林老師微信:zhou111zhouzhou

歡迎添加交流,添加請備註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