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以前的三峽

三峽長江,撐住了中國半部文明史——摘記孫敏所著的《三峽記——江川的英雄時代》。

前段時間,去重慶,沒能遊三峽,十分遺憾。畢竟,說走就走的旅行,還不是我目前能做到的。

三峽以前的三峽

對於新疆的漢子來說,領略黃河的風采就很不易了,更別說長江。

小時三峽的記憶只是在《話說長江》裡。

現在對三峽的記憶,是在紀錄片《城門幾張高》的影片裡;還有在孫敏所著的《三峽記——江川的英雄時代》字裡行間裡。

三峽以前的三峽

不管叫通天河或叫金沙江,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長江。從重慶到宜賓之間六百公里的河段,叫三峽。

半個世紀以前,川鄂之間沒有陸路,中國東西部之間的唯一通路,便是川江。起點從重慶的朝天門碼頭到宜昌的江漢平原。

三峽以前的三峽

看了書中的介紹,我才知道西陵峽、巫峽、瞿塘峽合為 “三峽”的由來。

巴東的老一代橈夫子(船老大)說:沒出過三峽的人叫土鱉,出去過的叫“打廣”。二十年前的我就是這樣的土鱉。

舊時的川江是“江湖”,是盡顯英雄的時代。在水流湍急,暗礁密佈的河道中順利航線,要熟悉水形,聽懂水聲,熟記岸邊的標識和看懂渦旋下的水流,還要辯別得了突兀的勁風。沒有文化的駕長(船老大)拼的是經驗,拼的更是命。

三峽以前的三峽

二戰時時英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讓人感動滿懷。

抗日戰爭中三峽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比起原型來,更加悲壯!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創辦的民生公司,在盧溝橋事變後,作為交通部次長的他,動員了全公司的員工,用他全部資產,安全轉移了整個國家。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知識分子和工廠設備、文物書籍及洪水般逃難的災民。日軍的一路緊逼,整個國家步步轉移,從上海到湛江,從漢口再到重慶。

三峽以前的三峽

盧作孚先生將一百五十萬人送去了重慶,又將近二百萬的抗日將士們送到了戰爭前線。

四十天,你我能幹嘛?

四十天,他挽救了整個國家!

他及他的公司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17名員工死於了日軍的轟炸,公司的碼頭、船隻幾乎盡毀……。

雖然,都成往事了,孫敏所著的《三峽記——江川的英雄時代》讓這段歷史重新喚起了我的記憶。

感謝孫敏先生,雖然,我沒有查他的相關介紹。

感謝三峽,感謝生活在那兒的人們,是你們的祖輩,書寫了這波瀾壯闊的一篇。

孫敏先生說的對:長江,撐住了中國半部文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