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以前的三峡

三峡长江,撑住了中国半部文明史——摘记孙敏所著的《三峡记——江川的英雄时代》。

前段时间,去重庆,没能游三峡,十分遗憾。毕竟,说走就走的旅行,还不是我目前能做到的。

三峡以前的三峡

对于新疆的汉子来说,领略黄河的风采就很不易了,更别说长江。

小时三峡的记忆只是在《话说长江》里。

现在对三峡的记忆,是在纪录片《城门几张高》的影片里;还有在孙敏所著的《三峡记——江川的英雄时代》字里行间里。

三峡以前的三峡

不管叫通天河或叫金沙江,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长江。从重庆到宜宾之间六百公里的河段,叫三峡。

半个世纪以前,川鄂之间没有陆路,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唯一通路,便是川江。起点从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到宜昌的江汉平原。

三峡以前的三峡

看了书中的介绍,我才知道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合为 “三峡”的由来。

巴东的老一代桡夫子(船老大)说:没出过三峡的人叫土鳖,出去过的叫“打广”。二十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土鳖。

旧时的川江是“江湖”,是尽显英雄的时代。在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的河道中顺利航线,要熟悉水形,听懂水声,熟记岸边的标识和看懂涡旋下的水流,还要辩别得了突兀的劲风。没有文化的驾长(船老大)拼的是经验,拼的更是命。

三峡以前的三峡

二战时时英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让人感动满怀。

抗日战争中三峡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原型来,更加悲壮!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创办的民生公司,在卢沟桥事变后,作为交通部次长的他,动员了全公司的员工,用他全部资产,安全转移了整个国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知识分子和工厂设备、文物书籍及洪水般逃难的灾民。日军的一路紧逼,整个国家步步转移,从上海到湛江,从汉口再到重庆。

三峡以前的三峡

卢作孚先生将一百五十万人送去了重庆,又将近二百万的抗日将士们送到了战争前线。

四十天,你我能干嘛?

四十天,他挽救了整个国家!

他及他的公司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17名员工死于了日军的轰炸,公司的码头、船只几乎尽毁……。

虽然,都成往事了,孙敏所著的《三峡记——江川的英雄时代》让这段历史重新唤起了我的记忆。

感谢孙敏先生,虽然,我没有查他的相关介绍。

感谢三峡,感谢生活在那儿的人们,是你们的祖辈,书写了这波澜壮阔的一篇。

孙敏先生说的对:长江,撑住了中国半部文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