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有著怎樣的生產習俗?

耕 作

解放前,農民靠天種田,農事中諸多迷信習俗。每年除夕去田頭祭田公田姆(即土地神),以求來年豐收。收割新稻,新米飯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執火把、掃帚去田邊燒茅草,謂“迎神驅蟲”。村中第一家拔秧種田(俗稱開秧門)異“地火日”(也稱土旺日),以防地火燒死。播種時忌遞秧以為遞秧易發手掌風。視婦女跨越農具為不吉利。婦女遇到擱置在道路上的農具須繞道而行。遇久旱不雨,農民即群集向龍神求雨。遇蟲災,迎神驅蟲;亦有把破掃帚倒插田中,意為“請掃帚神驅蟲”。解放後,以上舊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學種田逐漸普及。

飼 養

養 蠶 舊時蠶農於農歷三月十六日祭蠶花娘娘(蠶神)。蠶下種時接“蠶花”,女主人將蠶花娘娘(蠶花紙和木刻水印的蠶花娘娘像)恭敬收藏。蠶稱“蠶寶寶”,忌叫蟲,蠶爬要稱“行”。收繭後要謝“蠶花”,並用米粉做成“繭果”(繭湯糰),意為“明年蠶繭照樣豐收”。“蠶眠”時有多種禁忌:忌在近處春搗,忌敲擊門窗,忌在蠶室內哭泣,忌陌生人及產婦進蠶室。解放後,科學養蠶方法逐漸為蠶農接受,迷信習俗已極少見。

養 豬 舊時過年要祭“豬欄菩薩”,祈求六畜興旺。買主買好小豬,賣主要送一把豬窩稻草,以示小豬會象孃家一樣快長快大。買回的小豬兩家不能合挑,若只有一隻小豬要用泥土做沉頭,忌用石頭,認為“泥土會化豬會大”。買小豬到家後,要祭灶神,用火筒吹,以示“日長夜大”。買豬或殺豬時,主婦要“喲嚕”“喲嚕”喚幾聲,以示“豬去魂在”。

養 牛 耕牛是農家寶。一般不準活宰,認為“牛耕田出力,食肉罪過”。逢社日小牛穿牛鼻。母牛生小牛後要立即耕幾犁,稱“破壓”,意思是把生小牛拆散的骨頭緊一緊,防以後耕田懶惰。農忙季節要給牛喂粥、灌米酒,增強體力。天冷時喂棉籽餅防寒。除夕吃湯糰時,也要給牛吃幾隻,以示慰勞。買牛忌買“穿檔牛”(水肚上有毛旋)和“漏底牛”(肚底下臍有毛旋),認為此種牛買回來,家人要遭水淹。

養 雞 舊時農家用母雞孵小雞。賴孵母雞催醒採用綁腳、縛翅、雞尾上縛紅布、浸水、矇眼讓其站在曬衣杆上等土法。出小雞後的蛋殼用線穿起掛於糞坑邊,認為“坑三姑娘”是住在蛋殼裡的,會保佑小雞平安長大。

養貓、狗 不準宰殺活貓。死貓不準吃,認為貓肉是酸的,又認為貓捉鼠,鼠吃蛇,吃了貓肉後被蛇咬傷無法醫治。貓死不能埋葬,要置於破籃掛在樹上,任其腐爛或鳥食。民間流傳“貓來苦,狗來富”的俗語,認為家中有狗自來主興旺,有貓自來不吉利。死狗任意拋入江河中。

手 工 業

舊時縣內石、木、泥水、裁縫、箍桶等工匠多為本地人,銀、銅、鐵、錫、彈花等工匠多是永康、天台、東陽、義務等外地人。工匠中以鐵匠地位最高。因所有工匠的工具皆為鐵匠打造。石、泥、木、裁縫篾五匠以石匠為首,一說因為房基石為石匠所打,又一說是石匠的師傅是魯班。篾匠和裁縫的地位最低,俗謂“遢泥水臭漆匠,無爹無娘做簟匠(篾匠)”。學藝須在正月請人介紹拜師,未經正式拜師學藝者同行不予承認,主家不請,稱“逃生師傅”。拜師須擇吉日去師傅家辦拜師酒,先祭本行祖師(鐵匠崇奉太上老君,石、木、泥水崇奉魯班,裁縫崇奉軒轅),後拜師傅。學徒期限一般3年,這期間師傅只供飯食。來付工錢。除春節歲假外平時不準回家,不準吸菸喝酒,做工時間不準與人閒聊。吃飯時要給師傅盛飯,而且必須“師傅先吃飯,徒弟先放筷”。滿師後辦滿師酒,師傅贈半副工具,稱“半作”,要另找師傅過堂,俗稱“3年徒弟,四年半作”,半作拿一半工資。解放後,拜師學藝中的封建迷信色彩逐漸消除,新型師徒關係逐步確立。

商 業

舊時店堂中多供奉財神(趙公元帥),合夥經營則供關公讀春秋像,以示“情契義深”。並於店堂中設置顯示商店特色的青龍牌招徠顧客。端午、中秋、除夕是商店收帳日期,臘月二十五日封帳(對外不賒欠)。出售商品講究包裝,布店為長方包。進商店學徒稱“學生意”,須有人作保,寫好“關書”(保證書),學徒期間不準回家,“生死由天,與店無涉”。三年學徒期間,白天以打雜或幫老闆娘做家務為主。商號一般於正月初五辦酒祭祀財神,以是否通知入席暗示留去。亦有些店家除夕夜分歲時特備一碗千張包子菜餚,如老闆主動把千張包子分給某個夥計,即是叫他捲鋪蓋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