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日本的商業文化很有特色,除了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的超市、百貨大樓,這裡還有獨一無二的商店街。與大型綜合購物中心相比,老一輩日本人吃東西、買東西更喜歡去商店街消費,例如大阪心齋橋、京都錦市場等商店街。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日本商店街有鮮明的特色,店家高度集中且多元化,高大的屋簷、充足的採光、熱鬧的氣氛提供給消費者一個極為舒適的休閒空間。在日本,幾乎每個社區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商店街。不過,日本商店街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它也經歷過低谷,甚至可以說商店街從瀕死的邊緣爬了回來。讀懂了商店街的歷史,也就看懂了日本近代經濟的變化。

商店街的起源:上流消費與下層消費

要說商店街,得從明治時代後期的百貨業發端說起。1904年,日本第一傢俱有現代風格的百貨公司“三越百貨”成立,其前身是1673年創立的和服商店“三井吳服店”。另一間1611年創業的老店“伊藤吳服店”不甘示弱,也在1910年轉型為百貨公司,成立了松坂屋。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三越百貨

這兩家百貨公司的經營形態完全模仿自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巴黎的樂蓬馬歇(Le Bon Marché)商場。所謂的百貨公司,發端於十九世紀中期,販賣各種商品的商家聚集在一棟大樓中,以提供給崛起的中產階級一種豐富、舒適、穩定的消費體驗。明治時代後期,和服店的百貨化,以及百貨店的大眾化,是日本進入現代消費社會的標誌。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阪急百貨當年的廣告

日本百貨業除了學習“他山之石”,還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出了新的經營形態。日本的鐵道公司是私人企業,掌握著百姓上下班通勤的資源,他們為了增加營收,給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也開始經營自己的百貨公司,比如著名的“阪急電鐵”就在1947年成立了第一家鐵道公司專營的阪急百貨,其他如“西武百貨”“京阪百貨”等,也都是鐵道公司下屬的百貨公司。這些百貨商店將日常生活中的“行”與“買”有機地關聯了起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阪急百貨

實話實說,百貨公司剛誕生的時候,並不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購物場所,它們只針對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於是工薪族的消費就留給了商店街。歷史學者田村正紀在其著作《消費者的歷史:從江戶到現代》裡描述了明治時代的兩種消費形態:中上階層的“奢侈消費”與工薪族的“生存消費”。中上階層流連於百貨公司,追逐時尚,滿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一般的工薪階層,如農民、工人,則前往商店街購買生活必需品。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京都錦市場商店街

流通的革新:商店街的誕生和發展

商店街,顧名思義就是一條專門販賣商品的街道。當然,各個國家自古以來有著各種商業區域,比如中國唐朝有“市”,日本平安時代有“町割”。江戶時代,日本出現了一大批具有現代商業區雛形的“買賣區”,例如門前町、宿場町、城下町。真正的商店街比這些町出現得晚一些。

20世紀20年代,商店街初具規模,當時為了整合零售生意,以對抗實力強勁的百貨公司,小商家組織起來,成立了“商店會”,形成消費的“片狀”場所。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商店街受到影響,陷入低潮,但藉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在20世紀50到70年代商店街達到了發展的最高峰,直至20世紀90年代迎來衰退。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江戶時代的日本街景

20世紀50到70年代商店街的繁榮,被一些歷史學家稱為“日本消費革新”。所謂消費革新,是指在商品消費的發展進程中,以創新的流通方式取代傳統的經營方式,以及由此引發的組織、管理、營銷、消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樂蓬馬歇百貨公司的出現、80年代美國大型超市的出現,以及現在的線上購物方式,都可以說是重大消費革新。

日本消費革新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戰後人口快速增加、生產力快速發展、消費需求增加,這些因素都加速了商店街的繁榮。一般來說,商店街主要可以分成三類:

近鄰型商店街:距離住宅區較近的商店街,消費者徒步、自行車就可以到達的地方,販賣生活必需品。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典型的商店街

地域型商店街:集群性的商店街,徒步、自行車或是搭乘公交可以到達,販售生活必需品與單價較高的商品。

廣域型商店街:一般設置於鐵路車站附近的商店街,與鐵道公司的百貨公司抗衡,吸引以鐵路為移動方式的消費者。

從商店街的分類可以看出,商店街與區位的聯繫非常緊密。1975年,有統計機構向日本居民發起了一項調查:“你參加商店街的活動是為了什麼?”大多數人回答“與鄰居交流”,其次“為了地區發展”,第三則是“對生活有幫助”,也就是說,人們最早看重商店街的一點是它的社交屬性這為它的衰退和復興埋下了伏筆

商店街的衰退和復興

商店街的繁榮似乎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由於日本經濟的發展,產業與消費形態快速升級,商店街日漸沒落。20世紀90年代前後,泡沫經濟的繁榮景象促使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想要發大財,因此勞動人口發生了結構改變,年輕人更向往大城市的白領生活。白領生活節奏快,更傾向於在大型量販超市一次買齊所有東西,商店街由此受到年輕人的冷遇。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文の裡商店街

90年代的產業變遷造成大量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更加便利發達的交通路線,將日本絕大多數地區都併入了大都市生活圈,人們對商店街的興趣被城市商業區所取代。雪上加霜的是地方人口減少與消費能力的減弱,使得商店街更加蕭條,尤其是那些依靠地方日常生活的鄰近型商店街,例如大阪“藤井寺一番商店街”“文の裡商店街”,它們喪失了工薪族消費區的專屬身份,在現代購物方式的衝擊中苦苦掙扎。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文の裡商店街

當然,沒有人希望商店街“死去”。為了復興商店街的繁榮,維持地方經濟的運作,日本有關部門在1998年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投入大量經費維持商店街的營運。雖然政府資金上的補貼並非長久之計,但確實給了小商家們一個轉型的機會和勇氣。一些鄰近型的商店街開始透過一些有趣的方式來進行銷售創新,比如轉型“100元商店街”這樣的低價主題商店街來招攬客源。還有一些商店街,

比如大阪的文の裡商店街,則走起了文創路線。

位在大阪昭和町的文の裡商店街,在幾年前發起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商店街振興活動。他們刻意與“標準”的商店街劃清界限,強調周圍居民與商店街店主的合作,致力於把鄰近型商店街本身所蘊含的“感情牌”發揚光大,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每日生活空間。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文の裡商店街的海報

前文說過,商店街為周圍居民提供了社交的空間,為了強化這種屬性,文の裡商店街舉辦了海報比賽,讓消費者去和各店鋪的老闆們交流聊天,瞭解他們在生活中最細微的情感,並用海報的方式把日常生活轉化成幽默的故事。比如一家賣小吃的店,掛出的海報是肉排與可樂餅在互相講笑話,讓顧客一下就抓住了這家夫妻店的特質。這些文創小點子,會讓許多遠道而來的遊客會心一笑,感覺不虛此行。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文の裡商店街

雖然有些海報被批評粗俗、無聊、沒禮貌,但在關西大阪地區則是可以被接受的,挺符合大阪人幽默的性格。他們樂觀地面對商店街衰退的困境,讓好奇的遊客瞭解了商店街的精神氛圍與堅韌不拔的求生意志,把一條本來以商業為重的街道,變成了文創產業園。當然,不同的商店街有著不同的復興方式,如專攻婦女服裝的、專攻老年人消費的,所有奮力轉型的商店街都值得尊敬,它們用自己的方式扛起了行業復興的大旗。

日本“商店街”的故事:傳統商業區如何從衰退中自救

商店街的意義

商店街是無數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記憶,回顧商店街的誕生、衰退與復興過程,是為了思考商店街的困境與轉型,用“社會—歷史”的角度去詮釋和審視商店街的社會意義。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社會或多或少跟日本有相似的地方,不少商業區也已經開始面臨衰退與復興的問題,看看日本商店街的失敗與成功案例,或許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在商店街的復興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社會的特點,總結出更新、更有效的問題解決方式。

《消費者的歷史:從江戶到現代》田村正紀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昭和史》遠山茂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