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10月初,颱風王“

海貝思”襲擊日本,給日本人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傷害,此時卻傳出流浪漢無法進入避難所避險的消息,一時在日本引起一片譁然,日本社會的薄情引起了民眾的思考。

10月17日,英國慈善救助基金會(CAF)公佈了“對他人寬容程度”的調查結果,其中一項是“對陌生人的幫助”,在全世界125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居於第125位,這一結果出爐後,立刻引起日本社會和媒體的關注,日本為何變為世界上最薄情之國也成為日本社會關注的話題。今天筆者就帶大家分析一下日本成為“薄情之國”的原因。

“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一、家庭觀念與家庭教育

日本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薄,很少有老人與成年長女居住在一起的情況,每個人都比較獨立。孩子成年後要離家組建小家庭,日本稱為“核家族(かくかぞく)”,老人既然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當然也不會幫助子女照看孩子,即使幫助看幾天孩子(一般不會超過一週),子女也要千恩萬謝。

如果老人看孩子太久,還可能引起周邊鄰居的非議,認為這對年輕夫婦不靠譜、太任性,將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卸給老人等等。當然日本人老年人多數會選擇在養老院養老,也不依靠子女養老,因此平日裡老人與子女的溝通就很少,缺乏親情交流,這樣一來日本人都認為選擇獨立生活,不依靠別人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

“不能給別人添麻煩(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こと)”,比如小朋友在家應該自己收拾好玩具,不能給父母添麻煩;在幼兒園自己收拾餐具不能給老師添麻煩;走在路上不能闖紅燈,給司機和交警添麻煩;不能亂丟垃圾,給保潔員添麻煩等等。這種教育當然非常好,既能夠從小培養孩子自律、守規的習慣,又能夠鍛鍊孩子自立、自強的性格,但是日本人又有一種無論何事都追求極致的性格,有時候會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

“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二、等級制度向家庭和社會的“滲透”

日本明治維新後,廢除了“士、農、工、商”四大階層,等級制度徹底廢除,不過,日本只是在形式上廢除了等級制度,社會各個層面仍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

就家庭而言,丈夫是家庭的中心,家庭收入要靠丈夫工作賺錢,妻子結婚後很多人選擇辭職(現在這種情況有所改觀,日本女性婚後不辭職者有增多的趨勢,但是所佔比例不大),成為家庭主婦,夫妻之間無形之中產生了主從之分,女性在家庭中沒有經濟收入或經濟收入太少,缺少了在家庭中的話語權

就社會而言,等級現象更顯而易見,以日本公司為例一般公司分為社長、部長、科長三個級別,每個級別都被視為該部門的權威,普通員工一般沒有人發表自己的主見,上級的指示只能遵守並執行,所以在日本公司中沒有人對出現的問題主動出頭

表達意見

“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另外,日本公司對女性員工和非正式工人(派遣)的歧視現象也很突出,女性在公司為男性員工端茶倒水被視為理所當然,非正式工人更是要幹最辛苦的工作,這種約定俗成的等級現象,雖然讓員工各負其責,促進工作有條不紊的

運轉,但是卻淡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相互關懷,每個人都對他人漠不關心,只做好自己就好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人幫助他人的積極性。

三、日本人的自律和對弱小的不同情

日本人從小就接受自律、不給別人添麻煩等方面的教育,所以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這種高標準的要求還會推己及人,進而發展為對別人的高標準要求,雖然這種要求並不是直白地說出的,但是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默契

比如,在火車、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絕對沒有人打電話,也不會出現電話鈴聲,人們上車後會自動選擇震動或靜音,如果一個人出現鈴聲或打電話,車上的人馬上就會投來鄙夷的目光,這個打電話的人就會芒刺在背,不知如何是好

“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另外,日本人的自律還體現在不過問別人的私生活,比如,有沒有女(男)朋友、何時結婚、工資多少、父母做什麼工作等等絕對是談話中的“禁忌”,日本人認為所有事情應該自己負責(自己責任),不關別人的事,自己犯了錯就應該自己承擔,因此日本人也不同情弱小。

日本人自古崇拜強者,對弱者缺乏同情心。就國家而言,在古代中國強大無比時,日本人爭相學習中國,並以學習漢學為榮;近代西方國家強盛之後,日本則“脫亞入歐”,與西方為伍,欺凌中國;二戰後,美國控制日本,日本卻紛紛學習美國,對美國崇拜無比,所以日本天然就沒有主動幫助弱者的“土壤”

就個人而言,古代日本人對生命看得很輕,謝罪自殺也不稀奇,日本武士對庶民更是任意殺戮,有時武士剛打出一把新刀,就以試刀的名義,砍殺百姓,弱小在他們眼裡是無能的表現。現代日本雖然不能肆意殺人,但是日本人的理念卻沒有太大改變

“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在學校裡,學生欺負弱小,霸凌低年級學生的現象層出不窮,日本教育界對校園霸凌(いじめ問題)現象出臺了很多措施卻收效甚微校園霸凌問題一度成為日本社會非常關心的話題。在日本公司,對下級員工、女性員工的壓榨和區別對待也比較嚴重,根本不會考慮你的弱小或需求。

所以,近些年來日本出現了所謂“窮忙族(working poor)”,這些人居於社會底層,因本身收入低交不起社保,生病不敢醫治,每天忙碌打好幾份工依然收入很少,這些人中既有老年人,又有年輕人,年輕人中女性和單親媽媽比較突出。很多年輕女性無房居住,也不敢租房,每天住在約三平米的網咖中,睡覺就躺在椅子上,生活非常困苦

可能有人會問,日本是

發達國家,而且社會保障也不錯,為什麼這些人不尋求社會救助呢?答案還是日本人的性格,日本骨子裡認為不能給他人添麻煩,給別人造成困擾是很丟臉的事情,所以這些人即使每天困頓在網咖中,也不尋求救助,出門時還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衣著不乾淨,也給別人觀感上帶來了困擾

“對陌生人的幫助”排名墊底:日本為何會成為“薄情之國”?

綜上可見,日本人內心可能想幫助別人,但在自律、內斂的社會環境中,一般不敢積極地幫助別人,對陌生人表現出漠不關心也就不難理解。雖然日本人性格中遵守規則,不麻煩別人具有積極意義,去過日本的朋友也會發現日本環境優美,社會井井有條,但是凡事都會過猶不及,日本社會的冷漠導致社會缺乏活力、少子老齡化非常嚴重,這或許是對日本社會所產生的“反噬”效果吧。

參考文獻:

1.橋本健二:《新・日本の階級社會》,講談社現代新書,2018年1月;

2.江崎禎英:《社會は変えられる: 世界が憧れる日本へ》,國書刊行會,2018年6月;

3.広井良典:《人口減少社會のデザイン》, 東洋経済新報社 ,2019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