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婚,雍正含淚賜死兒子,才知父皇為何不對九子奪嫡下死手,你怎麼看?

張天承


乾隆大婚,雍正含淚賜死兒子,才知康熙如何不對九子奪嫡下死手,這問題有因果關係嗎?




  • 歷史上康熙大帝就是因為沒有處死兒子之心才造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說是考驗,更是無可奈何之局無可奈何之心!
  • 雍正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慘劇重現設置了秘密立儲的制度。書寫兩張諭旨,一由皇帝親藏,另一放於“正大光明”匾後;先皇駕崩之時兩張渝旨對照無誤確立繼承人。

雍正含淚賜死兒子自然無從談起,只是電視劇《雍正王朝》為了豐富劇情而作的設定情節,表現皇家權位之爭的殘酷,以及對雍正狠辣無情的形象再塑造。

《雍正王朝》賜死的兒子叫弘時,弘時做了件自尋死路的事,就是與雍正囚禁的兄弟們親近!

弘時同情囚禁的叔父們,時常在雍正面前替叔父們講些好話並且還和未囚禁的八叔、九叔聯繫和走動,這明顯是走胤禩的老路,要以和善的形象收買人心,並在雍正面前留下知禮至孝賢王的印象,這心思打算了算盤,正觸及了雍正心底之痛。

這種行為在雍正看來就是老八指導弘時做出的套路,在兒子們埋下奪嫡的種子,挑起手足相殘的禍端,以報當日之仇。

不管弘時牽涉有多深,奪嫡勝出的雍正馬上作出了應對,因為雍正知道當初奪位有多驚險,絕不能讓事態重演,置己身於危機之中。只有將奪嫡的種子消亡於萌芽,除掉兄弟還存在的幻想,消滅叔侄勾結的可能性,這樣才能威懾人心,使政局穩定。

雍正當即剝奪胤禩“廉親王”的爵位,免除總理事務官職,削去宗籍,進行圈禁,賜名“阿其那”,意喻豬狗不如,可想而知雍正對這個誘導兒子的兄弟有多恨!

同時圈禁老九,再囚禁弘時,將奪嫡之禍消彌無形之中,也在警告拉幫結派的大臣,明知故犯,罪責難逃,皇子犯法,同罪!


弘曆大婚一日,雍正痛苦作出了決定,為了弘曆的順利登基之路,自己做了黑手,除掉老八的影子弘時,態度鮮明地表示支持弘曆這個未來的儲君,要給弘曆留一個無紛爭安定的基業。

《雍正王朝》的情節講完了,再看下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弘時自作聰明之舉釀下了苦果,觸動了雍正的心裡禁忌而被剝奪了繼承權,過繼給老八胤禩實則斷絕了帝位的爭奪的權力。

弘時確實是個有點叛逆的人,對弘曆立為太子非常的不滿,認為傳統長者為先,自己能力並不不比弘曆差,因此有意無意把雍正和老八胤禩當初的事搬出來,言外之意應該兄弟競爭,勝者上位。

這好比在雍正心頭上挑刺,把曾經企圖掩蓋的事實又翻出來,而雍正的皇位又來得很多疑點,雍正對於兒子弘時的挑刺認為是對自己威嚴的挑戰,一怒之下將其過繼給老八胤禩為子,既然喜歡提你八叔,你就去做個伴吧!

雍正把兒子當做一步監視的暗棋派在老八身邊,但這一佈局徹底打擊了弘時的信心,失去皇位繼承權的機會無疑讓心高氣傲的他無法面對現實,隨著老八被削爵賜名“阿其那”,明白自己成為了雍正的棄子,於此鬱抑而終,年僅24歲。

弘曆即位,才為弘時正名,重新寫入皇家宗祠,一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道破了玄機,雍正為了避免兒子同室操戈,骨肉相殘才斷了弘時的前程,因為弘曆是康熙欽點的繼承人,是穩定當時局勢、平衡各方勢力的關鍵。

弘時的舉動成為了雍正清理舊勢力的藉口,於是徹底把老八打入了深淵,但雍正沒想到這一狠手也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如果說雍正流淚,恐怕流的是後悔之淚,是自己斷送了弘時的一生,應了那一句老話,“最是無情帝王家”!


西遊夢紅樓


首先我想講一下,正史中雍正沒有賜死他的任何一個兒子。

在雍正皇帝的一生當中一共有十位皇子,這十位皇子的結局是:

1、皇長子:愛新覺羅·弘暉,1697年出生,到了1704年的時候去世,去世以後被雍正皇帝追封為端親王。

2、皇子:愛新覺羅·弘昐,1697年出生,但是在出生兩年後也就是1699年的時候就已經因為夭折去世。

3、皇次子:愛新覺羅·弘昀,1700年出生,在十歲的時候也就是1710年因為生病去世,年僅十歲。

4、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時,1704年出生,因為自己的品行不端被雍正皇帝削去宗籍,最終在1727年的時候因為抑鬱而死。

5、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出生,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被封為寶親王,雍正皇帝駕崩以後繼承皇位改年號乾隆,在1799年因為生病去世。

6、皇五子:愛新覺羅·弘晝,1711年出生,曾經與乾隆皇帝一起被雍正分為和恭親王,因為是乾隆皇帝的弟弟,所以深的乾隆皇帝的喜愛,在1770年的時候因為生病去世。

7、皇子:愛新覺羅·福宜,1720年出生,出生一年後去世,夭折。

8、皇子:愛新覺羅·福惠,1721出生,在七歲的時候因為生病夭折去世。—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9、皇子:愛新覺羅·福沛,1723年出生,在出生不久後就夭折。

10、皇六子:愛新覺羅·弘曕,1733年出生,在乾隆皇帝繼位以後被封為果郡王,在1765年自己三十二歲的時候去世。

題主的問題估計是基於某一部電視劇來問的,清宮戲很多,最著名的雍正賜死自己兒子的橋段應該出現在《雍正王朝》那麼就這部電視劇,我來聊聊雍正為何要賜死弘時,他賜死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大家都知道“九子奪嫡”是雍正王朝中最經典的一段戲,雍正登基以後,弘時和弘曆爭權奪位,其實也是九子奪嫡的一個簡單映射,因為其中依然有著八爺胤禩的參與和幕後助推。科考舞弊案弘時出賣考題,導致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被問斬。後來三阿哥弘時被八爺硬是抓住了小辮,因為張廷璐死前將真相告訴了八爺。從此弘時就走上了一條由八爺助推下的奪嫡之路。八爺逼宮,弘時中幫助八爺,讓關外鐵帽子王的將軍共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企圖實現八王議政。最後在十三爺,五阿哥弘晝,張廷玉的幫助下,雍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綜上來看,對於“弘時”的死,我覺得就6個字可以概括:自作孽不可活。

按照雍正殺死弘時時候說的話,他覺得弘曆沒有弘時的心狠手辣,沒有弘時的心機,弘曆鬥不過弘時。雍正想想剛剛結束的逼宮,當初就是因為自己的一念之仁,為自己埋下了如此巨大的禍根。弘時太像胤禩,為了避免弘曆重蹈自己的覆轍,雍正決定做那一個殘忍的父親,替弘曆揹負不好的名聲。

雖說自古皇家無親情,但是虎毒還不食子,雍正大概也能明白康熙不忍下手的苦衷了吧。


吾悅唯塵


自古權力鬥爭就十分殘酷,皇位的爭奪更加兇殘。面對一個至高無上的皇位,皇子們都使出渾身解數,進行豪賭。什麼親情啊,兄弟手足啊,完全不顧。賭贏了就是天子,輸了可能就是階下囚。

至於康熙為啥不殺“九子奪嫡”的參與者,因為清朝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且“九子奪嫡”其實就是康熙對兒子們的考驗,是要從他們之間選出最優秀的,來繼承皇位。

康熙最早是立二皇子胤礽為太子,但是康熙活得太久,胤礽的太子也就做的久。這時有人坐不住了,此人便是索爾圖。他是胤礽的叔公,也是康熙前期的重臣。他擔心時間長了,胤礽的位置不穩,就想推翻康熙,讓胤礽早日登基。

康熙是多麼精明的人啊,“胤礽一黨”才剛又動作,就被康熙拿下。為了不張揚,康熙也就處理了一部分人,索爾圖也被囚禁。

隨著胤礽的長大成人,越來越不受康熙喜歡。胤礽貪婪自私,性情暴躁,在康熙心中,太子應該符合三點,一是忠,二是仁,三是孝。可胤礽三點全不佔,這讓康熙動了廢儲之心。

康熙47年,康熙帶著小兒子胤祄出遊塞外,回來時胤祄得了風寒。此病在當時治癒率極低,康熙心急,終日在胤祄身旁認真照顧,可其他皇子,尤其是太子胤礽卻對小弟弟胤祄不聞不問,就連胤祄病死時,都不表示悲傷,這讓康熙心寒萬分,接著又發現,胤礽居然派人監視自己的起居,終於康熙忍無可忍,直接將胤礽太子頭銜拿去。

沒有太子的後果就是朝中出現兩個集團——“四皇子胤禛集團”和“八皇子胤禩集團”。

八皇子胤禩支持者眾多,先是九皇子、十四皇子向康熙提議立儲,康熙沒有表態,然後八皇子聯合朝中大臣向康熙施壓,這樣浮躁的做法成功引起康熙的不滿,接著八皇子、九皇子、十四皇子先後被康熙禁足。

康熙意識到沒有儲君對朝政不穩,於是又將原太子胤礽扶正,但還是將他禁足宮中。後來十四皇子靠著戰功得到康熙賞識,也成了儲君的熱門人選。

不過誰都沒比過“隱忍”的四皇子胤禛,胤禛特別小心,由於早期與世無爭,遊山玩水,暗中結交不少朝臣。他表面認真為康熙辦事,暗中卻也是加緊策劃爭儲,就連其他皇子宮廷爭鬥鬧的沸沸揚揚時,胤禛也沒表露自己的心跡。

誰知道,四皇子胤禛無緣無故的入了父皇法眼,在康熙臨終前”爆一冷門”,成功奪得皇位繼承,讓人跌破眼鏡。

而雍正即位後,設立了“秘密立儲”機制,就是確立儲君後,先不公佈,將密詔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待皇上去世後,由眾大臣拆開密詔,立新君。這樣既可以避免皇子奪嫡的事情,也可避免結黨營私。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不按照“既定規則”發展,當時雍正有三個兒子是熱門人選,弘時、弘曆和弘晝。其中弘時年紀最大,弘曆和弘晝還小。眾大臣就猜測儲君可能是弘時,於是大部分官員都聚集在弘時身邊。

但是弘時做了一件讓雍正十分不滿的事,讓雍正顯露殺機。

雍正在登基以後,對他的那些“九子奪嫡”兄弟們,大多采取囚禁政策。但是弘時卻對他的這些叔父們有所同情,甚至和還沒禁足的八王爺和九王爺有聯繫。知曉此事後,雍正大為惱怒,差人立刻將“八弟”和“九弟”囚禁,然後又將弘時囚禁。

五年之後,弘曆成年大婚,雍正又想起了弘時,雍正害怕將來“奪嫡”事情再次發生,於是忍痛含淚,賜死了弘時。

其實雍正也不想殺死親生兒子,就像康熙最終都沒有動手殺皇子一樣。但是雍正還是心太急躁,總把事情想的過於嚴重,就是他這種偏激的性格,才使他在處理問題上過於殘忍。

亂石供稿

春朝青牛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雍正王朝》中的弘時,是被雍正皇帝直接賜死,但像素想說的是二月河先生所寫的《雍正王朝》畢竟是小說,這裡面的有些內容其實並不符合史實,更多是為了劇情的渲染。


就如題主所說的雍正賜死弘時這一段,弘時為了謀奪皇位,竟然派刺客刺殺弘曆(未來的乾隆皇帝),沒想到東窗事發,被雍正皇帝所知,雍正大怒,聯想到自己當初“九子奪嫡”的艱辛,於是為了避免再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也為了避免弘曆再一次經歷這樣的事情,更為了鞏固大清王朝的長治久安,不得已之下賜死了弘時。這一段的描寫看似合情合理,但這並不是“史實”。

那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其實在雍正登基之初,就已經秘密將弘曆立為儲君,這就讓弘時心中十分的不平衡,所以經常高談闊論,描述自己的父皇雍正是如何與自己的政敵允禩爭奪皇位。

而雍正自己呢,本身就對“九子奪嫡”那段歷史十分的排斥,如今弘時又拿他說事,可以說弘時此舉直接戳到了雍正內心深處的痛點。於是雍正便將弘時過繼給允禩,既然那麼愛說,這麼合得來,那就讓你們當一對“父子”吧。沒過多久,雍正就將自己的八弟從宗譜上除名了,當然弘時也跟著被除名了,做到這份上,弘時自然也沒爭奪皇位的資格了。


到了雍正五年,弘時不知是什麼原因,僅24歲就“意外”的去世了。具體的原因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像素以為,以雍正經歷“九子奪嫡”的經歷來看,應該不至於會做出那樣殺子的事。但在歷史上,這件事的爭議還是比較大的,大多數的歷史學家們認為雍正皇帝雖不是一個能做出“殺子”的人,但將弘時賜死是不得已的。


畢竟弘時做事太過於不擇手段,當初雍正親身經歷“九子奪嫡”之時,康熙的兒子們雖然“戰況”激烈,但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暗殺”這種手足相殘的事,而弘時則做出了這種事情,直接傷透了雍正的心。


其次,雍正在繼位之初,已經將弘曆選定為皇位繼承人(還有一說乾隆繼位是由康熙選定)。而弘時死心不改,去爭奪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雍正為避免在發生“九子奪嫡”類似的情況自然要作出一些應對措施。那麼弘時沒有好下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就回歸到題主前文所說的“雍正賜死兒子”的情況。但這件事還是爭議過大,沒有直接的證據,我們且先別急著下定論。當然雍正為了穩固江山根基而舍小家,賜死弘時,這也有其道理。


像素說歷史


康熙皇帝可以稱得上是清朝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平定葛爾丹叛亂,開啟了康乾盛世。康熙不僅是一個君王,而且還是一個慈父。康熙總共24個兒子,並且並沒有對他們區別對待,每個皇子到了最後都變得十分優秀,所以最後誰繼承皇位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面對最後九子奪嫡的尷尬局面,康熙也是十分的頭疼。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皇帝只能夠有一個,總不能九個兒子都當皇帝。康熙皇帝為了避免兄弟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手足相殘,請出了清朝祖制,對皇子們進行了帶有懲罰意味的圈禁。

但是康熙的這個圈禁可不是關在大牢裡面,而是有一個專門的住處,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只是當做放鬆一下心情。但是因為一些皇子的做法實在是過於過分,康熙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將他們圈禁起來,到最後沒有一個皇子死在康熙自己的手中,康熙仁慈確實是實至名歸。

但是他們這些皇子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將會死在自己親兄的手上。雍正獲得皇位的過程十分的驚險,以至於有些人認為雍正是因為篡改了遺詔才獲得了皇位,所以他對之前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絲毫不留情面。

  1. 二阿哥即廢太子胤礽:被雍正禁錮在鹹安宮,派重兵把守,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被囚禁致死。

  2. 三阿哥胤祉:本沒有參加爭奪皇位,但雍正以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胤祉守護景陵”,胤祉發了一句牢騷,被雍正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於幽靜處。

  3. 五弟胤祺、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誐,所有康熙的皇子基本都被雍正軟禁,不知康熙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不過題主所說的雍正賜死兒子,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七七談歷史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就有這樣的場景描述,弘時僱兇刺殺弘曆,後刺殺未遂,被雍正發現,雍正為了防止當年自己的奪嫡悲劇再次上演,故賜死弘時。這一劇情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只是編劇為了劇本創作的需要。俗話說的好虎毒還不食子,歷史上的弘時並沒有被雍正直接賜死。

真實的歷史上,弘時對弘曆被立為太子的事情十分不滿。自古都是“立長不立賢”,並拿自己老爸雍正帝和自己的八叔胤禩爭奪皇位的事情作為自己的理由。雍正帝本就對當年那段爭奪皇位的事情閉口不談,奈何自己的親身兒子還反覆提起,這一點深深的刺痛了雍正帝的心,氣憤之下將弘時過繼給當時身為廉親王的胤禩。而後雍正帝為了鞏固地位,消除異己,將廉親王胤禩從皇室族譜中除名並加以軟禁,而作為名義上 “兒子”的弘時自然也是不可倖免。再之後沒多久,年僅24歲弘時突然死了。直到乾隆帝繼位後,才稱這個同父異母的兄長是“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把他重新寫入皇室宗祠當中。

對於弘時的死因,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關於雍正殺子的說法,也都是人們的猜測,個人覺得,父親殺害兒子這個不至於,因為雍正成年的兒子並不是很多,而且雍正剛登基的時候和弘時的關係還是不錯的。


中國歷史秘聞軼事


在清朝歷史上,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是最被人所熟知的。

相對於皇太極的驍勇善戰,康熙的文韜武略,乾隆的風流倜儻,雍正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殘忍”二字了吧。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總共有61年。

同時,康熙也是兒子最多的一位皇帝,總共有35個兒子,活下來的也有24個之多。

兒子眾多,煩惱也眾多。康熙一生中最大的煩惱可能就是來自於家事,而不是治國大事。


(康熙劇照)

由於康熙在位時間非常長,所以他遲遲沒有立儲,再加之他對自己的每個兒子都比較寵愛。

這樣就致使所有的阿哥都以為自己有成為未來皇帝的可能性。

所以,就出現了歷史上讓後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九子奪嫡。

在這場鬥爭中,九位皇子互相殘殺,各不相讓。這場手足奪權中,四阿哥成為這場兄弟鬥爭中的勝利者。這位四阿哥就是雍正。


(九子奪嫡)

傳言中雍正是通過把聖旨“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而獲得皇位的,其實這應該是後人對他的誤解。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人入關,雖然他們積極向漢人學習,講漢話用漢字,但是他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語言文字。

所以,在重要決策時,清朝一般漢文和滿文雙語同時存在。

立儲,這關係到社稷天下的大事,肯定也是滿漢文雙份的。

所以,即便是能把漢文中的“十”加一筆變成“於”,滿文也是無法更改的。


因此,雍正通過篡改聖旨奪位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被人抹黑的)

在這場鬥爭中,康熙被兒子間的鬥爭搞得心煩意亂,大為惱火。

於是他對參與其中的皇子採取了圈禁的刑罰,雖為圈禁,但其實就是閉門思過而已,並未對其人身安全完成任何威脅。

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虎毒尚不食子,更何況是人類。

但是,雍正即位後,就開始想方設法得去剷除異己。支持他的大臣年羹堯,自己的舅舅隆科多,都先後被賜死,如果這些尚可理解,但是賜死自己被圈禁的兄弟就未免太過殘忍了。


(雍正劇照)

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也是為了對九子奪嫡的報復,雍正把圈禁變成了變相的“死刑”。

先後八阿哥,九阿哥,三阿哥都死於其中。如果你覺得這就叫做殘忍,其實更殘忍的還在後面。

雍正一生中有十位皇子,然而當他即位有資格去立儲的時候,只有四位皇子了。

雍正為了避免出現自己繼位時的九子奪嫡鬥爭重現,所以他明確立儲,只不過他這次是秘密立儲,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秘密立儲,只有他自己知道哪位皇子是未來的皇位的接班人。


在這次立儲中,很多人認為大阿哥弘時(其實應該是三阿哥,前面兩位阿哥早早就夭折了)就是未來的皇帝。

於是,這些大臣就千方百計得討好弘時,為自己尋找未來的靠山,其中就有八皇叔和九皇叔。

在這過程雍正再三警告弘時不要跟八皇叔和九皇叔走得太近。

然而,弘時心直口快,再加之仗著自己可能就是未來的皇帝而有恃無恐,再加之,他時不時就流露出對雍正當年九子奪嫡的不滿,並對八皇叔和九皇叔抱有同情憐憫之心。

這些都讓雍正極為惱怒。但是,弘時當時已經成年,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兒子,所以雍正對他一忍再忍,但是內心依然存有芥蒂。


(《甄嬛傳》,雍正劇照)

而此時,雍正的另一位皇子,四阿哥弘曆因自己母親為出身卑微的宮女,所以在宮中一直謹言慎行,言行舉止異常低調。

雖然他也對雍正參與九子奪嫡的行為深感不解,但是卻從來不表現出來,平時對雍正也是寬言相待,所以極得雍正歡心。

(《延禧攻略》,乾隆劇照)

後來,弘時的兒子夭折,雍正對弘時的忍耐之心開始動搖。

這怒火終於在弘曆大婚的時候熊熊燃燒起來,雍正賜死了弘時,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

弘時死時年僅24歲。 其實細想,一位父親怎麼會忍心殺死自己的親骨肉呢?

這其中可能既與雍正的剛烈的性格有關,也與作為皇帝穩定江山社稷大局有關,當然也與弘時張揚跋扈,有恃無恐的行為有關。

總之,不管原因如何,最終結果都是讓世人給雍正冠上了“殘忍”的稱號。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首先,雍正並沒有賜死三阿哥弘時。

雍正討厭這個兒子是事實,雍正四年二月,他把兒子弘時過繼給了允禩,這個他稱之為“阿其那”的最討厭的人。

雍正二年,雍正就開始表露出對胤禩的厭惡。雍正四年正月,胤禩被革去皇族象徵“黃帶子”,時隔一個多月,弘時就被過繼給有兒子的胤禩。

想想,雍正是多麼厭惡弘時。把自己的親兒子過繼給最討厭的政敵,我想從人之常情來講,很有可能弘時很傻地參與了康熙末年的“九龍奪嫡”,而且是站在胤禩的隊伍裡,肯定還有幫胤禩害過雍正。

所以雍正才會把她過繼給胤禩。而且這還不夠解恨,雍正五年弘時也被削除宗籍,理由是放縱不謹。雍正五年八月,弘時抑鬱而死。

其次,康熙總的來說是比較寬仁的。

一方面是沒有必要殺子,在九龍奪嫡中,雖然很多阿哥有些表現都比較出格,但是大多數都還在他可控範圍內,也就沒有必要對自己的兒子下比毒手。

另一方面,康熙心腸軟,對自己的政敵,比如鰲拜,鰲拜訴一訴自己的功勞,康熙就不忍心殺了,更何況九龍奪嫡中的都是自己的兒子。

最後,弘時的死和弘曆大婚並無關係。

弘曆大婚於雍正五年七月,弘時死於雍正五年八月。二者之間並無很大關係,更不可能出現雍正在乾隆大婚時賜死弘曆。其實,小丞相認為,弘時根本不是弘曆的對手,雍正也並沒有因為要替弘曆掃平障礙而賜死弘時。

雍正本來就喜歡弘曆,而不喜歡弘時。也有可能因為雍正偏心,弘時才會和胤禩走的近。如果雍正只是單純認為弘時會影響弘曆登基,何必要那麼早將其過繼給胤禩,直接乾脆解決掉弘時不就得了。

您覺得小丞相回答的有道理嗎😊有的話歡迎關注[小丞相123],瞭解更多內容(๑>؂

小丞相123


“九子奪嫡”不論放在任何朝代,都屬於非常慘烈的結局,這對於後來的勝利者雍正皇帝也有很大的影響。他作為這場奪嫡的參與者,對其中的兇險和艱難比別人理解會更深刻。他曾經因為奪嫡而奮力去拼博,也經歷過一蹶不起,萬念俱灰,他深深知道奪嫡是萬丈深淵,只有前進才有活路,這是他作為皇子時的感受。只有夠狠,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雍正皇帝在奪嫡過程中,只想著打敗其他的兄弟,自己榮登皇位,他不會想到自己兄弟的生死,他的眼睛只看到皇帝的寶座,其他的所有東西都可以捨棄,包括親情。

他為了得到皇位,只會拼命爭奪,心中的疼痛早已麻木,對於他來說,特別是那些和他爭搶的人,兄弟亦不是兄弟,更談不上骨肉親情,更多的是競爭者而已。所以在爭搶的過程中,殺死了他們,他沒有愧疚感。



但是等雍正做了皇帝,他的心境和做皇子的時候又不一樣了。看著自己從小養到大的兒子開始奪嫡,也為了皇位,同他當年一樣,骨肉相爭,兄弟反目,他才理解到他父親康熙皇帝當年的心境和艱難。所有的兒子對於他來說,都是骨肉至親,手心手背都是肉,捨棄任何一個都是令人痛徹心扉。

雍正皇帝的性格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很冷漠寡情,但我們相信他對自己的後代和對外人是不一樣的,兒子總還是親近的,情感的付出會更多。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兒子們在自己面前互相殘殺,不論是死了任何一個,或者廢了任何一個,都是割他的肉、傷他的心。



雍正之所以會在乾隆結婚的時候,賜死另一個兒子,也是為了國家大局考慮。他為了避免重現當年的九子奪嫡,才殺死自己的兒子,這是他為國家大義做出的犧牲,也是他作為皇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在情感上,雍正皇帝肯定是不願意看到這些的,他也希望父慈子孝,享受天倫之樂。只是身在皇家,自古身上就有重擔,他為了國家利益,他不得不這麼做。

雍正除了是一個皇帝,他也是一位父親。作為親父,在立場上,所有的兒子對於他都是一樣的,一個父親下詣賜死一個兒子,是何其殘忍!畢竟虎毒不食子,親手賜死自己的兒子,心痛是難免的,不論多麼不情願,還必須由他來做這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他會痛苦的原因。


昊陽閒看歷史


我以前就思考過一個問題,有個皇帝爸爸是幸,還是不幸?雖然說有個皇帝老子就能夠享受到大多數人不能享受到的物質,也擁有很多令人羨慕的權力。可這帝王家的水真是太深了,不小心說錯一句話,就有可能丟掉性命。

歷史上的雍正是一個勤勤懇懇的皇帝,雖說他的功績沒有他爹那麼出色,但是他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在歷史上一直有一個關於他的謎團,那就是他兒子弘時的死。

在雍正繼位後,他一方面處理著國事,另一方面,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開始打壓那些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他的兒子弘時那時候還正年輕,肚子裡也沒那些大人們的彎彎繞繞,看到了父親打壓叔叔們的手段後覺得很是不忍,因為那些人畢竟是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叔叔,於是他就為這些人求情,可是不料卻惹惱了雍正,直接廢去了皇子之位,而且還有史料記載,雍正在這之後直接將弘時處死了。而雍正是否真的殺了弘時,歷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這個話題。關於雍正的殺子說有以下幾種說法。

清朝的史官唐邦治寫道,弘時由於說話不注意,做事太隨心被雍正賜死。

這是雍正殺子說最基礎的證據,因為他畢竟是清朝的史官,是最接近這段歷史的人,他的話自然是比較可信的。

民初的史學家孟森則說,弘時是由於對雍正打壓兄弟這件事不滿,站在了雍正的對立面,而被雍正賜死。

史學家中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雍正並沒有殺死弘時,而是將弘時逐出了皇宮。

在雍正的十六弟呈上的奏摺中詳細地交代了雍正對於弘時的處理方式。而從這份奏摺中可以看出雍正還是顧念了幾分父子之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