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1.我為什麼沒有接受得到COO的邀請


早年我在某事業單位悟出一個道理:人越是聰明,越要低調。

事情是這樣的:

前單位領導的女兒考上大學,十分嘚瑟。一天和其他兄弟單位領導職工吃飯就說:“我女兒是我的驕傲,她將來要是繼續深造、出國留學,我大力支持。”
另一個領導說:“這麼一個獨生女出國了,你老了之後誰養你照顧你?”
領導得意地說:“我掙夠錢了,不需要她養,我自己養自己!”(很好奇她的錢是怎麼掙夠的)
而聰明如我立刻發現這句話裡的邏輯漏洞,補刀道:“等你老了,那個時代需要的全部生活資料,都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生產的。年輕人如果少,錢到那個時候會嚴重貶值。孩子又不在身邊,養自己不容易…”

於是大家在沉默和尷尬中吃完了一頓飯,而我也不出意外地一直被收拾。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當然,今天的重點不是講藏鋒的智慧。

之前得到app·羅輯思維的COO找到我,說讓我去得到工作。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我當時就婉拒了——不是因為我傲嬌,其實看到這個邀請的時候我非常激動,比考上研究生還激動。要是我年輕10歲,肯定不用想就直接去了。然而現在父母年紀大了,去北京的話,一旦她生病或遇到緊急情況,身邊幫忙的人都沒有又無法及時趕到,怎麼辦?

當我把這事和把女兒培養出國留學的親戚說的時候,她先是驚訝我為什麼不去,後來聽我說了原因之後,她低頭兀自喃喃說道:我女兒就不會這麼想。


我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


有一天母親原單位老同事生病住院,母親去看望。這個老同事老伴去世,她腦梗生活不能自理,只剩下嫁到北京的女兒在醫院忙進忙出。

請的全天陪護護工500元一天,但是這種癱床上的確實不好護理,護工的臉色也不太好看,她說話都小心翼翼,生怕人家突然撂挑子不幹了。

醫院裡事非常多,啥都要她去跑,自己家那邊也缺人照看,孩子說想媽媽了,老闆說事假時間差不多了,這邊老母親一點起色都沒有,不知道啥時候會好起來,有一天晚上突然崩潰跑去陽臺哭。

老同事們發現她半天不在,怕出事趕緊去找,找到之後和一些醫生護士一起安慰她很久,她情緒稍稍平復了一些,可是該面對的事還得自己面對。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2.年輕人的想法,sometimes naive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必須培養Ta的獨立人格,如果沒有對Ta不求回報的愛和付出,就不要生孩子。

剛好看到一條談論感情話題的評論——如果你對一段關係只求付出不求回報,那麼結果往往真的會沒有回報。這是人性。

同樣,如果父母對孩子只是愛和付出,不求回報,那麼孩子就會覺得這些付出與愛是理所當然的,毫無羈絆和愧疚地接納。這樣的人(看起來)倒是獨立了,但這樣真的是父母們期待的嗎?

暫時放下父母的期待,回到前面年輕人對生孩子的觀點。

“不求回報”這是一個極大的門檻,是直接把普通人當聖人去要求,就像古代外儒內法的政策一樣註定行不通——多少人會在還有生育能力的時候就修成聖人,做到不求回報地付出?

所以做不到就不生。如果是在被逼急了,就說自己條件達不到撫養孩子的程度,當然有些情況也屬實,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確實非常高。

但是我要說的是:


“不求回報地為孩子付出,對Ta無私的愛”這種提法,根本就是錯的,一塌糊塗的錯,滅絕人性的錯。

可能是被經歷特殊時期、文化較低的粗糙父母傷害過,豆瓣成立了“父母皆禍害”小組,細數父母各種不是。於是一些人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把任何懷著私心雜念生養孩子的行為認為是極端邪惡的,必須剷除。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我的天吶!連基督教都不至於如此,畢竟沒有性慾這種私心雜念,也生不出孩子來。真正做到無我空相境界的,只有佛教——也對,最近不是流行佛系青年嗎?

這些“佛系”青年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健康,有能力賺錢,行動自由,當然覺得這樣挺好的。生孩子?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番劇不好看?可是誰還能一直年輕啊,平時還好,當出現緊急情況或者住院…怎麼辦?

有人說即使有孩子也未必會在自己老了出現上述狀況之下能指望Ta照顧,這當然沒錯,但是作為普通人,你還有更好的替代辦法嗎?

去養老院?賺夠錢購買服務?是不是又忘了本文開頭飯局上我的補刀?或者自行查看一下目前國內各大城市看得下去的養老院的資費要多少,收不收無子女的老人?

好的就算真的賺夠錢,將來社會進步可以收無子女老人,怎麼可能指望一個純粹奔著錢來工作的人,能比與你共同生活幾十年,付出心血養育的孩子來的靠譜?

奔著錢來的人,完全按照社會契約,你出錢,我幹活,不想幹就不幹;而孩子則是有一種“精神契約”,這是在漫長生活和共同經歷之下形成的密切關聯,包含時間和人倫的力量。

癱在醫院裡,連簽字的人都沒有…哦不,還到不了醫院。是病了倒在家裡,連打120的人都沒有,怎麼辦?

所以如果不生孩子,想好年紀大了怎麼體面地死了嗎?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尊重人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要讓孩子有獨立人格,不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這沒錯,但這不等於說要培養出一個與父母沒有什麼關聯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不需要孩子像古代一樣愚孝,不需要都聽父母的意見,但起碼父母在危難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幫一把手,就像小的時候父母幫子女那樣?

在沒有健全福利保障的情況下,普通人除了靠最直系的親屬,還能靠誰?


還有一些女的約閨蜜一起建立私人養老院,到時候老閨蜜們一起互幫互助,開心養老。這就更搞笑了,這些塑料姐妹花年輕時候都互相靠不住,都沒怎麼紮紮實實幫過對方,老了就能指望得上?就算老了感情還是很好,也要看看對方有沒有那個能力,都是一幫骨質酥鬆的老太太,誰都需要照顧,憑什麼幫得上你?


普通人看似能追求這個追求那個,其實選擇空間極小。


之所以很多人隨大流是因為,特立獨行的代價多年以後承擔不起。有錢人可以用各種保險、基金、信託、科技保障自己的晚年安穩和體面,普通人能行嗎?

當然這些問題處在青壯年的人是不會去想的,他們想的只是“何以解憂,唯有暴富”。生孩子顯然耽誤了他們實現自我和享受生活——這才是不生的最根本原因,自己都還是個孩子,自己都需要被抱抱舉高高,憑什麼一把屎一把尿搞得生活一團糟?

3.一切選擇,皆是代價


我經常說一句話——一切選擇,皆是代價(具體請看: )。

選擇了年輕時候瀟灑自在,追求“自我”,就得承擔老了之後淒涼孤苦。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選擇的權力,但是在選擇之前要真誠地面對自己內心,因為這是最關係自己人生的決定,而不是為了敷衍別人。

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

就是如果真的不喜歡甚至痛恨小孩,真的覺得自己有心理創傷無法修復以至於會毀了孩子,或者就是懶得生養,怕影響自己事業和享受,那就不生;而不是把生養孩子神聖化,號稱要給孩子多好的條件,要給完全不求回報的付出。

這種一輩子也做不到的鬼話,完全是自欺欺人,是用批判生孩子自私,來掩蓋自己的自私。這與某些父母說的“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話如出一轍。

很多人指責家庭條件不好的人使勁生,是對孩子不負責;但是恰恰是因為窮,通過別的渠道實現階層上升更加困難,所以才需要聯合可以聯合的力量,才需要一人出頭帶動多人。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有人在網上看見岳雲鵬曬姐姐的時候會去罵他,覺得他們家不遵守計劃生育生那麼多,還為生個男孩這是有皇位等著繼承嗎?他們家該被批判!這當然也有立足點。但是你要是站在岳雲鵬家的角度,有個弟弟能給每個姐姐買套房,你想不想要?弟弟你未必想要,房子你肯定想要。

多一個人,這個冷酷的世界上就多一個天然具有關聯的幫手,就多一分逆襲的機會,就多一分生存空間。

你看抖音裡多少姐弟、姐妹之間拍的視頻能火,就是人家有幫手一起玩啊!獨生子女玩個抖音都比人家天然劣勢。

所以投資角度來看——窮人生孩子是風險投資,富人生孩子是成本核算。

是的,富人生孩子才是成本核算,普通人都不是。

因為富人涉及的孩子培養、家族傳承和財產分割,複雜程度遠不是普通人想象的給Ta所謂好的環境和教育那樣。

所以不要沒有富人的命,卻要有富人的生存方式。

很多時候,普通人對“自我實現”的認識高度被拔得太高,總是以為要怎樣怎樣,才能怎樣怎樣。其實現在的即使是中產都非常脆弱,大部分資產都在房子上,一個疾病就輕鬆毀掉一個家庭,哪有那麼多自我實現?

普通人別那麼多有的沒的,清醒認識下自己的立場,能好好地過完這一生,在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不至於過度悲慘,就已經是大幸了。

4.發達國家照樣頭疼的問題

9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佈從10月開始,日本幼兒園和保育園的學費全免。

國內一片豔羨——人家連幼兒園都免費呢,我們呢?我們生存壓力那麼大到處都要錢,當然不願意生!

可惜日本這麼做正是因為他們生育率太低了,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這相當於政府拿不生孩子的人的錢去補貼生孩子的人,從這個角度看,還羨慕嗎?

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單身丁克收的稅更重拿來補貼生孩子的家庭或婦女,人家的“免費”是這麼來的。畢竟政府又不創造價值,只不過調配資源而已。

甚至連很多人豔羨的美國也出現生育下滑問題。美國研究機構公佈最新數據:美國墮胎率已降至50年來最低值,但其主要原因是孕婦數量減少,因此嬰兒的出生率也在下降。美國相關專家表示擔憂。

可以想見,一旦人口問題影響政府執政,政府政策會偏向於生孩子的人呢,還是不生的?到時候不生不育還能不能保平安?

5.寫在最後

我猜有人會說,好多生了很多孩子的父母,孩子成年後互相踢皮球不贍養老人時有發生。

但那是教育孩子失敗,不是生孩子的錯。這些人如果一個都不生,還不是沒人照顧。最起碼他們的孩子被社會譴責,被大家當做反面教材學習,也是促進社會進步了。

要記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簡單粗暴的辦法讓一個人絕對安穩、舒適過完一生。

另外由於生理原因,不願生孩子的人大多是女性。

但是恰恰女性的結婚對象往往比她們年紀大,加上男人平均壽命比女性短,所以一個可預期的現象是:男人老了有老婆照顧,女人老了老公已經死了,不生孩子誰照顧?國家在法律層面上可以說是非常照顧女性,生不生,什麼時候生的權力都屬於女人,女人可以自行掂量。

當然,相關領導並不太瞭解現在的年輕人,所以二胎政策開放並不太能促進生育。如果他們瞭解的話:

有一種自欺欺人,叫“不生不育保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