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這場對外戰爭,中國雖然打勝了,但是卻丟了人

越南,一個與中國西南部毗鄰的小國家,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北部地區曾被中國統治長達一千年之久。

1883年,法國對越南進行了全面的侵略攻擊,迫使越南簽訂了《順化條約》,意在讓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這一行徑,直接給清朝政府炸了個響雷,朝廷上下一片譁然。震驚之餘,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下詔發兵越南。

兩百多年前,這場對外戰爭,中國雖然打勝了,但是卻丟了人

自此,中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就拉開了序幕。

1883年12月,駐守越南北部的清軍在與法軍作戰的過程中,接連遭到失敗,影響波及到邊境前線作戰的清軍士氣,致使清軍全線潰散,法國趁機佔領了中國的門戶鎮南關。當時的勢態對清廷來說,可以說是非常不利的。

後來,在英國人的調和下,主和派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和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否定了越南是中國藩屬國的身份,越南獨立並由法國全權管理,中國開放中越邊境與法國通商。與此同時,駐守在越南的清軍沒有接到朝廷的命令,繼續作戰,頻繁偷襲法國駐軍。

對此,法國方面大為惱怒,派出艦隊向中國東南沿海發動攻擊,福建海軍全軍覆沒,部分南洋主力艦遭受重創,法軍很快佔領澎湖,直逼臺灣。中越邊境上,法軍攻入了中國的門戶鎮南關,也就是現在廣西的友誼關。清政府被迫向法國宣戰,中法戰爭正式爆發了。

兩百多年前,這場對外戰爭,中國雖然打勝了,但是卻丟了人

戰爭初期階段,駐守在越南的清軍屢遭失敗,法軍趁勢北上,侵入到中國邊境,炸燬了鎮南關的城門,後將戰火蔓延到中國東南沿海。國家危難之際,清政府重新啟用告病還鄉的老將馮子材,任命其為廣東的團練督辦。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幹,號萃亭,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據記載,此人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之後,歷任廣西、貴州提督。並且,在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樑鎮壓過太平軍,勇猛異常。

當接到晚清政府的抗法任務後,短短几個月,馮子材就招募訓練了幾千勇士,組成精銳的“萃軍”。報效祖國,刻不容緩,老將馮子材毅然擔負起了保衛國家西南邊疆的重任。胸懷壯志的馮子材率領18營共9000人的部隊,整裝出發,開赴抗法前線。

兩百多年前,這場對外戰爭,中國雖然打勝了,但是卻丟了人

整個部隊軍紀嚴明,團結一致,為趕赴目的地晝夜兼程,最終,於1885年新年的第一天抵達鎮南關,並與當時前敵主帥潘鼎新共商抗法決策。

此時的法軍正在趁勢向清軍發動猛攻,清軍難以招架,就在馮子材抵達後的第9天,鎮南關遭到淪陷,主帥潘鼎新棄關而逃,各路將領也意見分歧,不服調度,危急關頭,馮子材召集所有將領,奉勸大家:“大敵當前,要以國家安危為己任,團結協作,共同抗敵。”

大家一致贊同馮子材的舉措,並推舉他為前敵主帥。臨危受命,馮子材不僅把生死拋在了腦後,還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帶在了身邊,以便戰死沙場也好有人替自己收屍。接下來,他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情況,親臨陣前勘察地形,最後,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方法,與法軍誓死一搏。

馮子材帶領部隊挖壕築牆,構建防禦工事,一切準備就緒,他下令深夜突襲法軍,引誘法軍進入清軍伏擊圈。時機成熟,馮子材和兩個兒子首當其衝,與敵軍揮刀相向,殊死拼搏,直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倉惶逃竄。法軍傷亡慘重,全線潰散,被迫退出關外。

兩百多年前,這場對外戰爭,中國雖然打勝了,但是卻丟了人

可以說,這是開戰以來法軍遭受的最大一次失敗。清軍方面則乘勝追擊,繼續追至關外,接連攻克了文淵、驅驢、諒山、屯梅、觀音橋,緊逼河內。法軍是落荒而逃,狼狽不堪。當時,親歷戰場的法軍士兵,事後回想起戰爭場面彷彿噩夢一般:

“我們感覺身邊的清軍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可能鑽出來殺你個猝不及防... ...一聲號響,清軍從各個方向密密麻麻涌來,吼聲震天,令人不寒而慄。”

鎮南關戰役,在老將馮子材沉著冷靜的指揮下取得了重大勝利,打擊了法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法國乘機侵略中國的陰謀。馮子材以自己七旬之軀帶領廣大愛國官兵奮勇廝殺,扭轉了中法戰場上清軍屢敗的局面大大鼓舞了清軍鬥志,為近代中華民族抵禦外敵侵略鬥爭做出了榜樣。

但是,令人憤怒的是,就在清軍取勝的節骨眼上,清政府卻突然命令停止對法戰爭,馮子材只得憤然撤軍。並且,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最終,訂定了《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

兩百多年前,這場對外戰爭,中國雖然打勝了,但是卻丟了人

並且,法軍丟棄諒山,在鎮南關戰役慘敗的事實,直接導致了法國內部矛盾激化,茹費理提出的軍費預算案,遭到了反對黨的群起抨擊,之後,茹費理內閣很快垮臺。這位自執政以來積極推行對外擴張的法國總理被迫引咎辭職,在當時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可以說,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是,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戰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艦隊,並於臺灣設省,開始大力建設。

【《中法戰爭》、《清史稿·馮子材傳》、《中法戰爭前的中法越南問題交涉與中越關係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