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次科舉是什麼背景下進行的?

都察院左都御史


順治二年(1645年),當時的大學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摺,說明統治天下應從士人開始。當時的攝政王多爾滾批准了他的提議,從順治二年開始,清朝正式開始實行科舉考試。

自從隋朝創立科舉取士制度,從此便代替了以往門閥制度。古人當官耀祖,必須走科舉考試之路。古人講“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題名天下知”,當一個普通人經過苦讀,考上進士,成為朝廷命官後,那就得到眾人尊。,因此科舉考試成為古人終身之夢。當然這也是古代選拔人才的措施,難怪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古代科舉是一大創造。

歷科榜運,其盛衰各不相同,故諺有響榜啞榜之說。順治三年丙戌,為本朝第一次舉行甲科,其間位躋卿相者甚夥。阮亭《居易錄》內,曾歷舉其姓氏,以為美談。近有客問道光以來,何科最盛?餘以壬辰、乙未、丁未三科答之,而問者欲知其詳。因自道光初迄光緒末,凡甲乙科中官至一二品者,備記之以覘榜運(凡降調及由文職改武職者,仍依前官書之)。

清代的考試共分為五個等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廷試

院試:屬於各省的考試,在院試之前,還要進行縣、府(州)的考試,縣試是最低的一級,每年二月進行,縣令主持,參加縣試的叫童生,分為五、六場不等,錄取若干人,縣試通過後才能參加府試。府試的錄取人數比縣試的錄取人數要少,之後這兩關過了之後才能參加院試。院試合格錄取了等於考上學院了, 入學了, 叫生員, 俗稱秀才。

生員還分三類: 一類叫廩生, 是正額錄取的。可以從國家倉庫取得祿米, 成為國家所養的士子。第二類叫增生,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錄取名額少於原計劃,補錄的考生。 第三類叫附生此類推。各省學政在主持院試外, 還在任期,每年考試一次即歲試, 考察生員的學習情況。每次考試取優秀者即貢生, 送到國子監學習。鄉試前一年, 召集生員進行一次考試, 叫科考。凡參加鄉試生員都要參加科考。科考合格才能由學政保送參加鄉試。如不合格, 就無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 由國家派考試官, 每三年考一次。子、午、卯、酉年舉行一次。當然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皇帝會多加一科,表示恩賜,叫恩科。鄉試在秋天八月舉行, 分三場( 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 進行, 每場考三天, 也稱秋闈。由正、副主考官各一人來主持。主考官由中央各部侍郎、九卿、翰、詹、科、道來充任。各省相關的巡撫、道員、布政使也要參加, 任監臨官、提調官。鄉試考中的叫舉人, 第一名叫解員。錄取比例和各省的人數大小成正比,就相當於我們現在高考在每個省的錄取比例不一樣類似。

會試: 通過鄉試的人,第二年進京師進行禮部考試, 稱會試。會試每三年進行一次。醜、未、辰、戌年進行。在考試前對考試舉人要進行復試, 不參加複試, 就不能參加會試。會試在春天三月舉行, 分三場( 三月初九、三月十二、三月十五) 進行, 也叫春闈。會試主考官有四個人組成, 由禮部提請皇帝派遣。一般是由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最低副都御使以上擔任主考官。舉人參加會試合格後成為貢士, 比舉人高一級。貢士合格, 第一名叫會員。錄取人數根據參加人數的比例來確定。

殿試: 即會試考中之後, 貢士要在會試一個多月後, 進行另一考試即殿試。殿試是在皇宮殿廷,皇帝出題, 貢士問答,並設有閱卷大臣, 讀卷大臣,協助皇帝進行考核。由校衛級士官帶領貢士進入考場, 同時派護軍統領稽查, 殿外大門兵士巡邏。殿試結果出三甲。一甲錄取三人, 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 賜進士出身, 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若干人, 稱同進士出身。殿試合格都為進士。

殿試以後, 進行朝考也叫廷試。廷試不注重文采, 而注重字體。字體不好的人,連帶著成績要受影響。經廷試後, 分三等錄取。第一名, 叫朝元。除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外。進士都要將殿試、朝考、會試成績加在一起進行授官。考中傳臚、朝元的就可授予庶吉士( 非職官,屬於翰林院的短期職位) , 在庶常館學習後,考第一的授翰林院編修和檢討。狀元固定授給修撰、編修。殿試二甲授予編修。三甲授予檢討。其他到中央或地方州、縣做官。

傅以漸是清朝首屆科舉考試的第一位狀元,也是康熙皇帝的老師,最後還一直為順治帝出謀劃策,甚至順治帝給他作畫,他的家族在清朝存在的時候一直是特別興盛的。他的後代傅斯年被胡適稱為“人世間最難的最稀有的天才”,他就是“開代文章第一家”傅以漸。

傅以漸是山東人,他小的時候家裡面很窮,但是他特別聰明,三歲的時候就會背書了,五歲的時候連經史都背的特別通順。因為他天生聰明,再加上後天特別努力,所以最後在科舉考試的時候比較順利,成為了大清朝的第一位狀元。

雖然傅以漸讀過很多的書,但是他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思想,他的辦事效率很高,順治十四年的時候,因為孝莊皇太后的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在她生病的兩個月期間,奏摺壓了800多件。因為這是國家大事,所以孝莊皇太后很是著急,就在這個時候,她想起了工作能力比較高的傅以漸,於是傅以漸便開始了批奏摺。

令人驚訝的是,傅以漸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把這800件奏摺給看完了,而且每一件奏摺都批閱的很有條理,皇上和皇太后都特別的滿意。這件事情之後,皇太后就對傅以漸更加滿意了,順治皇帝也更加的看重傅以漸了。有一次傅以漸在陪順治皇帝外出的時候,順治皇帝偶然看見了騎著驢回帳篷的傅以漸,於是興致大發,就給傅以漸畫了一幅畫,這幅畫被傅以漸的後人收藏在了聊城的故居“御畫樓”。

傅以漸的官做得並不比晚清時候的曾國藩差,所有人都特別佩服和尊敬傅以漸的做事方法和人品。順治帝當時破例提拔傅以漸當兵部尚書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傅以漸最高做到了武英殿大學士和兵部尚書,最後還成了康熙皇帝的老師。傅以漸之後的傅家人也都很厲害,他的家族一直延續了200多年,就算是近代傅斯年這一代,傅家也是大家族。











青史流煙


其實,說到科舉,還是有點佩服古人作弊套路的,真的6。為啥作弊?唯一能改變命運的機會啊。所以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其實清朝科舉每年都會抓出很多作弊考生,他們有的招術可能會讓你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為啥?你懂的)

1:科舉移民。那時,江南一帶經濟好,教育方面自然佔優勢,競爭也就激烈,這咋辦呢?於是有能力的家族在西南不發達地區設一戶籍,對,就在這裡考試。當時,官方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個對科舉的公平性影響不大

2:夾帶小抄(看到這裡的估計你們都幹過這事)。雖然這招現在看來太LOW了,但危害和影響很大哦,當時如果能把《五經全注》帶進去,“學渣”秒變“學霸”

3:勾結考官。當時,考完試後,所有考生的卷子讓抄寫員在謄抄一遍的,所以一些有門路的考生寫入約定好的詞句,考官一看暗號,就知道是自己人了

4:請人代考。對,就是找“槍手”。不過這種野路子也只有在童生試,鄉試中常見,在最高級別考試,殿試時,一般不會出現,因為欺君罪名實不敢當啊

這只是一些套路而已,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實力和努力的。所以說做任何事情不要動歪心思





是小波浪啊


科舉制度是由隋文帝楊堅首次創立的,徹底打破了世襲關係和世族壟斷,給天下讀書人一個取仕做官的機會。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州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入關之前已有科舉制度,清初實行的科舉制並非一蹴而就,始於太祖和太宗兩朝,天聰三年9月1日清朝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本次考試採取擇優錄取的原則,據《清史稿》記載入關前共舉行了五次科舉考試,清朝首次開科取士主要是在以下背景下產生的:

1、太祖、太宗兩朝的逐步漢化

滿族人生長在東北生長山高密林,主要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有語言而無文字,當時還處於奴隸制社會,所以國家制度,禮儀文化,倫理道德還處於草創階段,所以吸收漢文化有益於當時的發展,據記載努爾哈赤很喜歡三國,對關羽也很崇拜,太宗天聰三年,漢人范文程投奔對漢文化的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

2、太宗朝重文輕武的觀念得到緩解,

滿族馬上民族,自然崇尚武力,科舉制度雖然也有武舉,但絕大部分科目是文科,選出的文官,戰時出謀劃策,和平年代治理國家。太宗皇帝比較推崇漢文化,參照明朝設立六部,文官地位得到大大提升,啟用范文程等一班文臣。統治者的崇文意識是實行科舉的前提條件。

清朝入關以來,順治帝為第一位皇帝,百廢待興。據清史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當時的漢族大學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摺,攝政王多爾滾也批准了他的提議,從順治二年開始,清朝正式開始實行科舉考試。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平凡的世界0430


科舉制度是由隋文帝楊堅首次創立的,徹底打破了世襲關係和世族壟斷,給天下讀書人一個取仕做官的機會。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州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入關之前已有科舉制度,清初實行的科舉制並非一蹴而就,始於太祖和太宗兩朝,天聰三年9月1日清朝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本次考試採取擇優錄取的原則,據《清史稿》記載入關前共舉行了五次科舉考試,清朝首次開科取士主要是在以下背景下產生的:

1、太祖、太宗兩朝的逐步漢化

滿族人生長在東北生長山高密林,主要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有語言而無文字,當時還處於奴隸制社會,所以國家制度,禮儀文化,倫理道德還處於草創階段,所以吸收漢文化有益於當時的發展,據記載努爾哈赤很喜歡三國,對關羽也很崇拜,太宗天聰三年,漢人范文程投奔對漢文化的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

2、太宗朝重文輕武的觀念得到緩解,

滿族馬上民族,自然崇尚武力,科舉制度雖然也有武舉,但絕大部分科目是文科,選出的文官,戰時出謀劃策,和平年代治理國家。太宗皇帝比較推崇漢文化,參照明朝設立六部,文官地位得到大大提升,啟用范文程等一班文臣。統治者的崇文意識是實行科舉的前提條件。

清朝入關以來,順治帝為第一位皇帝,百廢待興。據清史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當時的漢族大學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摺,攝政王多爾滾也批准了他的提議,從順治二年開始,清朝正式開始實行科舉考試。


淺聊明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清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是在清順治二年被正式確立,並於順治三年,即1646年正式開科。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舉行科舉考試呢,咱們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


首先說一下軍事方面,這方面是最大的因素所在。大家都知道,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正式開始了它真正意義上的入主中原。當時威脅清朝政權的主要有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方殘餘的明朝勢力。 李自成在山海關戰役失敗之後退回北京,並於4月30日在北京稱帝,第二天便撤出北京,轉戰河南山西繼續抵抗,最終,在清軍強大的攻勢下,李自成於1645年5月在湖北九宮山被伏殺,影響清廷最大的不穩定因素被去除了。

第二來說說南明這邊,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明朝的殘餘勢力被迫南逃。這期間,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史稱南明。南明的統治者繼續糾集各方面的勢力繼續與清軍抵抗。清軍在多爾袞和多鐸的指揮統領下,一路南下。1645年4月,多鐸率清軍攻佔揚州,殺史可法。5月,清軍攻陷南京,並繼續南下追剿南明殘餘勢力。10月,多鐸擒弘光帝。弘光政權覆滅。這時候,清朝肅清了威脅他們統治最大的兩個敵人。大清朝四海初平,百廢待興。


其次來說說,國家統治方面。清軍在入關的過程當中是非常暴力的,在進入北京城後,他們對北京城的百姓大肆屠殺,使當時北京人口銳減。而且清軍在南下平定的過程中也是非常血腥的,每攻破一個城池便會進行屠殺,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軍事統治手段在當時激起了很大的民憤。所以,安定民心,穩定統治,迫在眉睫。

最後,再來說說文化方面。清軍入關後,在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他們對漢人提出易服剃的強制政策。同時對當時的漢人士大夫階層驅之如奴,引起了當時天下讀書人的強烈憤慨。此時在清朝的漢族官員也一再上書朝廷表示,安定天下士子之心,乃是當務之急。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清朝統治者急需在這個時候來穩定統治,而穩定統治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開科舉,這樣既向全天下表示出了朝廷的誠意,同時也為自己百廢待興的新王朝籠絡到了人才。


小宋拾趣


關於清朝的科舉制,首先我們知道,是從清入關後,第一代皇帝順治開始。

但是,清朝的科舉制度,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便已經舉行。

皇太極之所以決定逐步在後金推行中原王朝的科舉制,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與清朝在上升時期學習和吸納中原先進的漢文化密切相關的。

明確清朝實行科舉制的發源,尤其是弄清當時皇太極決定逐步推行科舉制的原因,在清代科舉研究中無疑具有較大的學術意義。為此,道先生認為,就皇太極時期的科舉情況,以及做出這一決策背後的深刻歷史原因,加以闡釋,提出自己的不成熟看法,以求教於方家。

但是,清初實行的科舉制,並不是一開始就成形了,前後經歷了太祖,太宗兩朝。

如果要深刻地認識入關前清朝產生科舉制的原因,須從此處說起。 一、太祖、太宗兩朝的逐步漢化 眾所周知,滿族的先民們自古以來便生活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由於東北地區山高林密,河流縱橫,他們主要靠漁獵和採集為生,故其主要精於騎射,而文采就不那麼重視。

這個就要從當時的背景說起。

明永樂年間,滿族當時還稱建州女真,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

當時的滿族,穿獸皮,吃生肉,逐水草山谷而住,或居住於山洞。

冬則塗豬油以禦寒,夏則裂尺布以蔽體;有語言而無文字,祀神而多信薩滿;

以射獵為生計,推豪傑為酋長;部落之間,常相掠奪,強凌弱,眾暴寡,偶爾亦寇明邊。

到了明朝未年,建州女真方進入奴隸制社會。奴隸主家中豢養許多奴隸,據時人記載:“虜酋(指努爾哈赤)奴以百計,子姓部落以數十萬計。”

建州女真當時既然處於奴隸制社會,所以諸如國家制度,禮儀,文化,以及社會倫理道德等,均未成形,尚處於初始創立階段。

後來,皇太極在回顧建州女真這段歷史時說:“初,我國未深諳典故,諸事皆以意創行。”

可以說概括了建州女真那個時代的特點。 在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大部之間,以建州女真地處南端,在今遼寧地區,與漢人接觸最多,因此受漢文化的影響也最大,尤其是明末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在女真族中都是漢化程度頗深之人。史載:努爾哈赤早年“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

十分崇敬關羽的為人,後來在八旗駐防之處,廣建關帝廟。又將擄來的漢人龔正六,拜為師傅,“教老乙可赤(即努爾哈赤)兒子書,而老乙可赤極其厚待。”

還命其掌管文書,“凡幹文書,皆出於此人之手。”

天命三年,漢人范文程投奔後金,“太祖偉文程,與語,器之。”

後來成為清朝的著名謀士和開國元勳。還命精通滿漢文的達海翻譯漢文典籍,以幫助自己及其他滿族上層提高文化素養。天命三年四月,他曾對侍臣說:“如古所稱堯、舜、禹、湯、文、武,以及金世宗諸令主,休譽著當時,鴻名傳後世,孰有善於此耶!……如古所稱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可知努爾哈赤不但熟悉漢籍中典故,而且還能夠運用到實際中,為自己的統治服務。 皇太極繼承了其父努爾哈赤的這種善於學習他族先進文化的優秀品質,據史書記載,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惟紅歹是(即皇太極)僅識字。”

皇太極即皇帝位後,在其父努爾哈赤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漢化政策。為此,皇太極集中一批滿漢文臣為其出謀劃策,其中主要有滿人庫爾纏、剛林、達海、希福,漢人寧完我、鮑承先、范文程等。庫爾纏進言:“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

希福“與大學士范文程請更定部院官階之制。”

王文奎進言:“帝王治平之道,微妙者載在四書,明顯者詳諸史籍。”

寧完我進言:“務使去因循之習,漸就中國之制。”

建議仿效中原官制;學習儒家經典《四書》,閱讀歷朝史籍,從中汲取政治統治經驗;興辦學校,選拔和培養人才;改穿漢人服飾,總之逐漸摒棄滿族舊的做法,學習和接納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在這些文臣的影響和支持下,皇太極於天聰二年,決定“建文館,命儒臣分直。十年,更名內三院。”

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和弘文院。其建置成為後來內閣的雛形;其長官初名承政,後更名大學士,而大學士實為宰相之職,漢人寧完我、范文程和鮑承先都曾擔任過這樣的高官。天聰五年,皇太極又“集諸貝勒大臣議,爰定官制,設立六部。”

所謂“六部”,即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這是歷代中原王朝的典型官僚體制。在六部中,承政和參政等重要官職,還規定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漢官出任。鼓勵達海翻譯漢文典籍。崇德元年八月,皇太極“遣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致祭於至聖先師孔子。”

這標誌著清朝開始正式接受漢族中原王朝的官方哲學——儒家文化。

太宗朝重武輕文觀念的逐步轉變 在科舉考試中,雖說也有武科,但絕大數科目是文科。由文科而產生出來的文官,戰時為皇帝以及領兵的主將出謀劃策,和平時期則提出治國方略,供皇帝參考。

因此、清朝的科舉制就此產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

感謝大家關注道先生。





風水道先生


滿清入關之前,受明朝漢文化影響,清廷已在東北舉辦過三次開科取士考試。清朝入關後,很多體制都沿用明朝,包括科舉考試製度。

順治剛進北京城時,就有漢人大臣范文程建立抓緊“開科考試”,主要是招募人才,並且籠絡天下讀書人的心,只有這樣國家才穩定。當時范文程給順治上的奏摺中說:“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請再行鄉、會試,廣其登進。”

范文程的奏議得到順治的同意,於是順治二年清朝舉行了鄉試,而科舉考試嚴格按照清朝制度:“嗣後,以子、卯、午、酉年鄉試,醜、辰、未、戌年會試”。





星夜史話


科舉制唯才是舉,充分選用各階層人才,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滿清入關,畢竟人少不足以統治遼闊疆域,以漢制漢,施恩天下,故開科舉,引廣大學子入廟堂。從而也緩解名族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