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01

演员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不久后,又因“技术原因”被召回。

时隔数月,这部影片终于上映。

不用说,我们也知道它必然会经受的命运。

是的,删减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只看影片本身,你都能看到明显的删减痕迹。

细节不说,最关键是片中的几场情欲戏,剪得近乎一丝不剩。

倒不是我们非要在大屏幕上看人做爱,而是说这种删减对于影片已构成致命的打击。

试想,“六欲天”要是没了“欲”,还剩下什么?

就剩下平淡如水的日子了。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情欲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做。

做了,也不只为满足情欲,而是通过“性快感”去释放人物内心更隐秘、更压抑的那个“痛感”。

这些戏如果没了,“高潮”也就没了。

这是《六欲天》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但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

创作者、观影者、评论者,也只能共同承受这个环境带来的恶果。


02

抛开审查因素,该如何评价《六欲天》?

一句话总结:局部有亮点,整体很平庸。

先说亮点。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第一个亮点是人物

片中的刑警阿斌,与伟光正的人民警察形象毫不相干,相反,他阴郁、颓丧,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整个人物状态,特别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陷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自拔,对此刻的生活完全失去兴趣。

这个人物本身是有魅力的。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第二个亮点,视听语言

这个得两头说,首先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并不算出色,也不够彻底,部分镜头还挺呆板的,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到导演在有意识地用镜头叙事,这点就比大多数国产片根本没这个意识,要强得多。

比如影片开场的两场戏,我都挺喜欢。

一场是阿斌坐在行驶的火车里,车厢内灯光晦暗,碎花的窗帘上不断有光掠过。

那场戏氛围很对,把一个人的心理困境,那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直观地拍了出来。

另一场是聚餐戏。刚刚破了大案,一桌子警察在庆祝,只有一旁的阿斌沉默无语。

这时邻座的磊哥脚抽筋,向前俯身,借着这个短暂的空隙,队长转过脸问阿斌:“那件事你都想好啦?”阿斌回复,队长点点头,继续喝酒。

这个细节抓得很准,无需多言,阿斌的外部处境也很清楚了,他在警局就是个没人在意的边缘人物。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再来,就是导演试图完成的表达。

这部电影表面看是部犯罪片,讲一个离奇的碎尸案。

但在破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焦点在慢慢转移,最终落在了人物的身上。

而最大的悬念,也不再是:凶手是谁?

而成了:面对失去,面对斯人已逝的事实,一个人该如何走出伤痛?

这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核心。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围绕这一点,我们看影片到底讲了什么。

实际上,它在故事层面,为我们上演了三场“无常之死”。

第一场,是阿斌的女友因抑郁症而突然自杀。

第二场,是李雪因一时疏忽误将熟睡的女儿闷死在车里。

第三场,也就是本片的主线——碎尸案。

你可能会问,这个主线对于导演的表达有什么用?

作用就在于此。

我们看整个探案的过程中,阿斌一次次以为自己接近了真相,他所瞄准的嫌疑人与他所推测的动机,都极其合理。

无论是情杀还是仇杀,哪一个做真相,都足以令人信服。

可事实又是什么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来,凶手残忍地杀人又碎尸,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仅仅是因为要把死者的5万块钱据为己有。

这,就是他的动机。

而这,也就是世间的无常。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阿斌也好,李雪也好,都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有的人会平白无故地死去,有的人会因为一场意外而突然离世,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负罪,都将留给活下来的人。

这是挺残忍的事。

可是,也正因为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明白这个世界有它不可撼动的规则,明白并不是所有命运都能尽在掌握,我们才能从破败的现实里,找到一点点消极的安慰。

就像是盛夏的长沙,也会突然下雪。

就像是李雪的梦,不可能预言所有的真相。

就像是自杀的人,也可能突然放弃轻生的念头。

就像是原本打算堕胎的女子,最终留下了自己的骨肉。

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你只有接受它,才有可能真正释然。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03

再说这部电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导演想用类型化叙事去深入一个严肃的现实题材,这个企图是好的。可是,他太想兼顾两者了,结果却顾此失彼。

更理想的做法,你要么更“奉俊昊”一点,把类型化做足,先用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把观众带进来,再完成自己的表达。

要么,你就更“娄烨”一点,不管那么多,也不管观众懂不懂,就让情绪主导影像,把表达都放进余味里。

两种做法,都行。

最拍的就是折中,最后什么也落不下。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我们看《六欲天》,它的案件本身是有趣的,但讲述方式实在太平淡了,悬念感、紧张感通通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类型化不彻底导致的。

再看另一面,它在情绪的铺陈和传递上,又显得韵味不足、力道不够。

这里面当然有导演技法不成熟的问题。

更煞风景的,是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而强行加入的那些说明性的台词。

比如镜头直接怼在手机屏上,拍短信的内容:

“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

“我也是。”

再比如女友的姐姐对阿斌喊的那句话:“别指望让我恨你,来解脱你自己的罪恶!”

诸如此类的金句,真的不必再喊了。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一部电影如何能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你都已经拍出来的情绪,就不要再讲出来了。

话,一旦说出口,情绪也就消解了一半。

有些话,只有不说,才能憋在观众的心里,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正是因为《六欲天》在“文艺片类型化”这条路上,左顾右盼,前后踯躅,才造成了它最终全面平庸的尴尬现实。

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04

在《六欲天》里,我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电影的影子。

比如此前说过的,男主阿斌的人物状态,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

女主李雪的人设以及她对于宗教态度的前后变化,又很像《密阳》里的李申爱。

再加上阿斌对于李雪这个人物的莫名的迷恋,以及故事可能的“黑色”走向,又有点《白日焰火》的意思。

……

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前,一定大量参考了类似影片。

这些不是槽点,反倒体现了导演的用功。

至少,我觉得祖峰看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要么更奉俊昊,要么更娄烨

看导演采访里说,今后又会专注回表演上。

也好吧。

实在不想用“才华跟不上野心”来总结任何一个导演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在《六欲天》里,我分明看到了这句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