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是不是怕理財產品賠了推脫責任?

理財迦


隨著居民可投資規模的擴大,理財市場也急劇擴大,成立專門的理財子公司有助於進行專業化管理,降低風險,提高收益。


迅速擴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從2014年115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192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速13.7%,居民財富的持續積累,以及對自身財富管理關注程度的提升,財富管理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在現有的市場結構中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兩項資產佔據金融資產投向超過60%。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並且在不斷髮展的市場。


2014年以來,理財產品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逐步替代存款,資產管理行業規模急速擴張。但在快速增長的同時行業也留下了剛性兌付和資金池等一系列風險隱患。近年來經濟增速換擋,底層產品質量下降,也使得金融機構銷售理財和資管產品難度加大。


傳統的理財業務只是銀行的一個部門,已經難以處理規模越來越大,對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的理財市場需求。那麼,理財子公司就呼之欲出了。


理財子公司成立的意義在於專業化

2018年12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定義理財子公司為商業銀行下設的從事理財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成立後,產品全面淨值化,投資期限較傳統產品有所增加,併發行一部分創新型產品。截至2019年8月8日,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均正式開業。


與商業銀行理財事業部相比,理財子公司的監管政策相對寬鬆,其法律地位得以明確從而便於進行市場化運作,在銀行渠道優勢下,其管理規模有望得到進一步擴張。

成立後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其業務屬性和履責義務沒有發生變化,仍然以低風險產品為主,性比較公募基金和信託產品仍然有一定的優勢。


2018年4月28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針對行業存在的剛性兌付、多層嵌套和非標過多等問題,新規意在引導資產管理行業迴歸代客理財本源,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強化資本約束和風險管理。


“打破剛兌”已經是行執行業共識了,並且開始實際執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並不是保本付息,其中的風險需要發行機構如實履行披露責任,也需要投資人自行識別分析,所以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不存在逃避責任的問題。

<strong>


貧民窟的大富翁


我認為:這種觀點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現實中是站不住腳的。

為什麼說理論上是成立的呢?

確實,最近各大銀行紛紛成立了專門的理財子公司,成立理財子公司後,公司將自負盈虧,銀行作為控股股東,只承擔有限責任。

這樣看來,如果理財產品發生虧損,是理財子公司的事情,和控股股東銀行確實沒有直接關係。

為什麼說現實中站不住腳呢?

因為,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目的可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想把理財業務做大做強,以便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首先,銀行理財已經非常明確要打破剛性兌付,無論是否成立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發生虧損,都是要投資者自擔風險的,因此不存在責任推脫問題。

其次,銀行理財產品和基金公司的基金一樣,無論理財產品盈利或者虧損,理財子公司都會計提管理費用,這在合同中是提前約定好的,理財子公司不會因此破產,責任主體一直是存在的,無法推脫責任。

再次,現在理財市場已經非常完善,投資者的可選餘地很大,如果不抓好服務,如果不能幫客戶實現資產保值增值,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

最後,現在的存款搬家已經讓銀行失去先機,正是為應對存款搬家,銀行才成立理財子公司,以便留住用戶,留住資金,銀行哪裡還有心思考慮推脫責任呢?

所以,我認為,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不是為了推脫責任,而是為了把理財業務做得更好。


互金直通車


理財產品不產生直接的效約,無非做的都是轉手倒賣的活,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一旦有事就能全身而退,破產賠償,十賠九不足,子公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成立的,常言道冤有頭,債有主,子公司就是個替身,贏了總公司有份,輸了子公司背鍋,金融市場是非多,涉市需警慎,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很多東西都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心齊聽


鑑於銀行制定打破剛性兌付新規,又把理財產品的銷售與銀行脫勾,分離到子公司。建議提請人代會,督促銀行或子公司,要與用戶坦誠相告:

1.不承諾、不保證購買理財產品會得到利息和本金,到期時與銀行達成預期的利息乃至本金,有可能是零。這是客觀反映了銀行制訂理財新政的真實意思表達。講得明明白白,是對銀行、對人民都有擔當。過去拿了錢攜款跑路的理財公司,就是遮遮掩掩,結果對社會對人民都是慘重損失。同時,要安民告示,大字寫在銀行理財產品當日推薦題板上的正前方第一行。

2.理財產品半年、一年、五年的年化率,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要改正過來。寫成半年到無限,一年到無限,五年到無限,原因是已打破剛性兌付,包括年限都可能是無限變化的。年化率改成百分之四到零,百分之五到零,原因是打破剛性兌付,包括第一行的不承諾不保證到期會有利息和本金。所以,這麼個改法,更符合銀行初心的意思表達。這也讓廣大理財用戶吃了個定心丸,事先“看破紅塵”地警示過了,總比事後吵鬧不斷,糾紛不止要好得多。

如果銀行只是“含混其辭”,僅簡單說句打破剛性兌付,或“羞嗒”以小字寫上非保本理財品種,其它的真實意思表達都躲在繁文紙堆裡,讓購買者自己去深度學習,卻在推銷板上大字介紹有多少多少的年化率,恐怕有誤導之嫌。繞過了坦誠相告,一旦理財出了問題,給社會、給國民、給信心,很可能會產生動搖?儘管現在理財產品絕大多數還處在安全的範圍,但理財產品的制約機制還有很大進一步完善的空間,許多地方還沒有講清講透,做到相關的參與者都能有效監督,做到銀行人員不敢亂來,不敢貪,不敢腐。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金融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善整個系統的監督機制,反貪反腐同樣應是銀行系統永遠在路上都要重視的工作,給人民以安全的理財環境,構築起銀行與用戶的理財命運共同體,應是國家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用戶104746258265


目前已經公佈的信息中有13家銀行設立了全資理財子公司,其中包含工農中建,成立理財子公司並不是怕賠了推脫責任,如果是為了推脫責任,那麼銀行大可不必自己發行理財,直接作為承銷機構代理就可以了,穩賺手續費,還沒有風險。銀行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體系的主要角色,不會那麼膚淺,成立全資理財子公司主要是為了配套管理辦法,順應監管政策要求。

銀行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要履行央行制定的貨幣政策,目前央行的意圖是希望銀行能夠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國家也一直在倡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以往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多以非標資產為主,不參與股票這類標準資產投資,所以理財資金這一大部分資金無法幫助實體經濟直接或者間接融資,而新規出臺就是一種過渡,放開了口子,允許銀行可以把理財資金間接投放股市和公募基金,但是太繞,這時候銀行為了順應形勢要求,就需要成立一個機構來實現這種轉變,全資理財子公司就可以不受條款的限制,直接並且有效,所以作為配套的設施,10月19日國家又發佈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緊接著12月2日銀保監會又正式發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銀行理財可以投資股市、並且可以和私募基金進行合作。

所以,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執行政策。對銀行來說,成立理財子公司可以拓寬產品的投資範圍,提高產品收益率同時又可以順應政策要求,一舉兩得。

再來說說題目的後半段內容,關於銀行理財的風險性和索賠的問題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中低風險為主,配置資產主要是債券、買入返售資產、銀行存款等低風險投資,這類資產佔比高達90%,而高風險的權益類投資只佔10%,所以總體風險非常低,根據今年發佈的數據,2017年全年理財市場中存續的理財產品9.3萬隻,出現虧損的只有44只,佔比僅為0.047%,比例是非常低的,出現違約也是很少見的。

其次,在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無論是自營還是代銷,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進行風險提示並且闡述產品核心要素,有一個重要的條款就是,銀行不對產品的本金和收益做任何承諾,買賣自願,盈虧自負!現在保本理財已經是過去式了,監管要求理財產品全部要打破剛兌,所以,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虧本理財,那隻能說你選擇不慎,虧本的損失,只要銀行方面在銷售行為中不存在過失,是不會承擔任何責任的。所以也沒有必要為了推脫風險專門費勁周章去整理一個理財子公司。

成立全資理財子公司,只是為了順應趨勢,時機到了而已,並且這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銀行理財走上更專業的道路,對於投資者而言也是一件好事,理財子公司的高門檻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來一些頭部銀行,今後的理財市場將更加規範,風險隔離更明確。


不立而立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不是為了跑路,也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讓銀行的理財業務變得更加好,開展更加順利,更加規範。所以我們就需要來搞清楚什麼是理財子公司和為什麼要設立理財子公司。

什麼是理財子公司

理財子公司就是商業銀行設立的子公司,子公司主要是用來做理財這一塊業務,但是在業務和管理上面還是屬於銀行。原來的理財機構在銀行只是一個銀行的部門,現在獨立出來了,變成了一個公司,這就是理財子公司。


為什麼要設立理財子公司呢?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為了讓理財業務更加集中,把他作為一個完整的公司來負責運營,同時也可以專門研究和運營理財產品,獨立性更大一些,還有就是增加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比如和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平臺對接,然後增加銷售的渠道,銀行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財資金。

理財子公司對於理財者而言有什麼影響呢?

對於理財者來說,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好處多多,不是為了推卸責任,反而好處更大更多。下面就來說說幾個好處。

一,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增加

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之後,各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以及其他地方性銀行在理財市場上面的競爭就更加激烈了,對於理財者來說可以提高收益率,在同等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上升,但是依然需要注意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率上升不等於理財產品的風險沒有了。


二,理財產品的銷售門檻降低了

大額存單至少20萬元才能購買,信託則是至少需要100萬元才能購買,理財的門檻好高啊,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理財子公司設立之後,理財產品的門檻就會降低了,理財產品的門檻降低了,大家也就可以買入一些門檻變低了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較高,對於理財者來說也是好處啊。

總之,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實實在在為了理財投資者們,理財市場的競爭就會更加激烈,有助於理財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升級,走向專業化的道路。

打字不易,點個贊吧,評論說說你的看法吧,歡迎關注小車說理,更多理財內容等著你。


理財日記哥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許多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並非是為了怕理財產品賠了推脫責任,而是為了更好的經營投資者的理財資金,為投資者負責,讓投資者多收益,獲得更有投資保障。

因為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公,使原來銀行機構由一個部門變成了專業的經營公司,使經營理財的隊伍更大龐大精幹、理財專業技能和水平更高,能夠研究並推出更多的理財產品,豐富理財市場,給投資者更多的投資選擇。

成立理財子公司,可實現理財公司與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徹底分開,使理財公司的內控能力更高,內控水平更高,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實現理財資金與銀行經營資金的相互隔離,避免風險的相互傳染,使投資者的資金更加有保障。

同時,成立理財子公司,使商業銀行經營理財業務更加拓展範圍,實現精確服務,使投資資金在股票及其他風險較高的領域一展宏圖,提高經營競爭能力,為活躍整個理財市場營造有利的制度氛圍。

總之理財子公司出現,既對商業銀行有利,也是對投資者有利,可實現兩者的雙贏目標,請廣大投資者放心,大膽地投資!


開偉觀察


對於理財子公司的概念我就不再贅述了,直接來討論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

對於理財子公司,銀保監會的相關負責人有這樣一段表述:“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有利於強化銀行業務的風險隔離,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的本源,逐步有序的打破剛性兌付。”

通俗來講,就是說銀行以前通過資金池保底,一邊賣理財產品,一邊把錢借出去,即使借出去的資金有一部分出現虧損,理財投資者也不知情,並且不必擔心,反正銀行會把所有的收益彙總,最終都會按照之前承諾的利息兌付給客戶。但是理財子公司設立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理財子公司其實就和公募基金、資管公司、信託、甚至私募類似,做資產管理業務。設立理財子公司,就是要把風險從銀行切出去,由理財子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和銀行做分割,打破剛性兌付。

所以,以後在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就要擦亮眼睛認真篩選了,要知道如何進行風控。這對之前無條件相信銀行,缺乏金融知識的投資者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了。總之,想要獲得高收益,就得承擔高風險了。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越來越有錢,早日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哈哈。



艾米amy醬


成立理財子公司,並非是為了推卸銀行的責任,而是為了銀行的理財業務變得更好。之前,理財機構在銀行只是一個部門,現在獨立出來,組建了一個子公司,以後專業的理財業務,將由專業的子公司來打理,這是銀行向國際投行的發展模式靠攏的一步。如此可優化銀行的業務結構。

而對於理財者來說,因為成立理財子公司,就可以讓專業的人去專心幹專業的事情,當然可以獲得比原來更多的投資渠道,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好處多多,並不是為了推卸自身的責任。

第一,過去買銀行理財產品規定門檻為5萬元,而現在成立理財子公司,門檻只有1萬元。這樣低的門檻,多數人都能夠讓銀行來替咱理財了。當然,也打破了剛性兌付,也就是說,理財獲得高收益率歸客戶,但是如果受到損失了,銀行不再替你的財產託底做擔保了。

第二,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這就意味著,本來如果只是銀行下屬一個理財部門的話,有著“任何理財產品不得投資股票市場”的禁令。而現在單獨脫離出來,理財業務可以允許投資公募股票型基金,從而間接的投資股市,這也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渠道更加寬泛,替客戶多元化理財的渠道也會越來越多樣性。

隨著越來越多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理財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這更有助於理財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升級,走更專業化、趨向平民化的道路,而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推脫責任,更是希望給客戶帶來更高的投資收益,更低的投資門檻,更寬的投資渠道。


不執著財經


成立子公司是為了更加規範更加人性化的做好理財服務工作!

比如蘭州一位農民靠種百合攢了3萬塊錢,想要選個安全的理財產品“掙錢”。他也不懂什麼寶,只放心銀行,可是銀行之前理財5萬起步,他買不了,但現在好了,門檻降低1元起,,這位農民伯伯也可以買固定期限的理財啦!對年輕白領和農民等群體更是利好。為什麼有這項政策呢?降低投資者門檻,有利於銀行理財的客戶範圍擴大。也就是說,門檻降至1萬元,也算是國家的惠民政策吧!但在此提醒大家除了投資門檻,新規還強調打破剛兌不得保本保息,這就意味著誰也不能亂買銀行理財了,理財有風險投資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