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漢唐帝國,定鼎關中,開創不世基業。

所謂關中,一定與“關”有關。看一下現代地圖,大致關中平原就基本涵蓋了關中地區。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關中地區

那麼關中的“關”是指哪一座關?我認為,最可靠的解釋來自唐朝顏師古,他註解《史記·高帝本紀》時說:“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後來,函谷關廢棄,自東漢末期潼關興起,這一“關”也就指“潼關”了。《水經注》載:“河(黃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我認為,“關中”的概念有一個發展過程。最初,秦對六國,以函谷關為界,關西秦地均可稱為關中。自秦漢帝國建立以後,開疆擴土,關中這個名稱逐漸僅指京畿長安周邊的盆地地區。為鞏固京畿,自然要在周邊建立各種險要關隘,這樣就出現了“四關”說,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關中地區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關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漢代張良用

“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這是冷兵器時代的地形優勢,所以長安作為首都時雖距匈奴、突厥等北方民族居地不甚遙遠,但在大多數時間裡都能自安,成為穩固的政治經濟中心。

對於“四關”說法,也是有異議的。比如“北蕭關(金鎖關)”。關中的“北關”應該是“蕭關”還是“金鎖關”?從地理上看,北關無疑是金鎖關(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印臺區西北部),在長安的正北方;而蕭關(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在長安的西北方。從軍事上看,兩關都很重要,可以並稱為北關。但從戰爭史來看,蕭關無疑是抗擊西北遊牧民族進犯的前哨。

關中地區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遊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党項。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蕭關,襲擾北地等郡,關中震動。漢武帝兩出蕭關,耀兵塞上,威懾匈奴。唐武則天時,重兵鎮守蕭關,以備突厥。北宋時,蕭關一帶為宋夏雙方對峙前沿。

相較而言,金鎖關並沒有這麼多戰事。但是,這並不是說金鎖關不重要。從蕭關打到長安還要走很多路,而金鎖關一旦失守則是北方鐵騎直入長安。

正是由於金鎖關位置險要,是北上延安、榆林,西通甘肅、寧夏,南下關中的交通“咽喉”重地,歷朝皆重兵佈置於此,起到了相當好的防禦作用,反而沒有多少大的戰事可以誇耀。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清代金鎖關歸西安府管(今銅川市政府已搬遷至耀州區附近銅川新區)

考慮到手機閱讀習慣,我把結論寫在前面:金鎖關所在之地是扼守關中地區的最近的北大門,但金鎖關設置時間比較晚,歷朝均在其地或附近如馬欄山等地駐重兵防禦。漢唐時期金鎖關地區是保障長安安全穩定的重要關隘。後面的內容是逐段發揮,讀者根據意願看到哪裡跳出都行。

由於是研究鄉土歷史,正史中可參考資料較少,本文歷史素材主要取材於以下三本書:清代同官縣知縣袁文觀纂修的乾隆三十年抄本《同官縣誌》,清代陝西巡撫畢沅編寫的《關中勝蹟圖志》和明朝章潢輯錄的《圖書編》。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一、金鎖關駐地歷朝駐兵,金鎖關城始建於明代,目的是防止韃靼入侵。金鎖關毀於李自成起義,清朝沒有再修復。

銅川,古稱祋祤、銅官、同官等。《同官縣誌》描述其地理歷史沿革:

同自西漢建邑,密邇京畿,介在三輔,扼塞延(安)榆(林),襟喉關中,誠要地也。北道崇山峻嶺,斷崖絕壁,昔人謂險阻加於他處,豈偶然哉?則形勢山川顧可按實而知也,而期間延革損益,代有遷移。

關於金鎖關,是這樣記述的:

在縣北三十里,關有神水峽,高山夾峰,絕壁千尺,水流洶湧,響振山谷,實為榆塞、秦關襟喉要地。魏收志同官有關,疑即此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撫張珩議以鄜州南下省城,金鎖關至為衝要,以築城戍守,以防套寇突犯。從之。三十二年(1553年)參政張渙命知縣亢慶鴻始築關城及二水。關置巡司,設守備駐劄。崇禎六年(1633年),流賊號八大王,率眾二萬餘攻城。城陷,官民廬舍焚僇殆盡,於是關城遂廢。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裁巡司缺。康熙十七年(1678年),移守備駐耀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陝撫明公巡邊,行縣,意欲復修,尋以調任江西去不果。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明代嘉靖年間設金鎖關,以及與韃靼的邊境形勢

由於明朝不能收復河套之地,韃靼始終對西北地區產生邊防壓力,故而在原有守備軍隊基礎上增築金鎖關城,阻止韃靼南侵西安。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金鎖關,從此被廢。

清朝為什麼不再修復金鎖關?因為解決了蒙古問題,蒙漢民族之間日益融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邊患壓力,因此再脩金鎖關就不那麼急迫了。(清朝對蒙古人的統治策略以及漢人墾殖蒙古牧場,參見《https://www.toutiao.com/i6735427863295558156/》)。作為清朝民族關係比較融洽的一個表現是,原金鎖關地區駐軍均南移到生活條件比較好的耀州(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值得指出,乾隆四十年(1775年),畢沅到任陝西巡撫,顯然他並沒有修復金鎖關的打算,但在《關中勝蹟圖志》中記載如下:

女回山在同官縣北四十里,……縣誌女回山橫遮無路,忽道從峽谷出,其東為神水峽。兩山峻削險阻,並於石門。東北通榆林,西北通寧夏、甘肅,魏收志同官縣有關,山疑即此。

與《同官縣誌》描述差不多,就是沒點出金鎖關名而已。此時廢關已經一百四、五十年了。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同官縣與西安府的地理關係,紅框內為與金鎖關駐軍和移駐有關的地名

根據史料提供信息和當地遺蹟,結合地理形勢判斷,金鎖關周圍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東面馬欄山,西面仲家山,柳林河與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匯南流而去,易守難攻。

《同官縣誌》載:

馬蘭山(蘭一作瀾)

在縣誌北三十里。即晉元康間都尉張光成守地。

女回山

在縣北四十里,西高山之東。……

神水峽

在縣北三十里,西與女回山接。兩山峻削險阻,並於石門峽。有兩路,東北通榆林,西北通寧夏甘肅。

二、金鎖關在漢唐時代是國家腹地,京畿堅實的守衛者,直到明朝才成為兇險的邊地前沿。

我們讀歷史,一定是時間越近的越清晰,因為明代建金鎖關,我們想當然認為此地歷史上戰爭就會很多。其實不然,強盛的漢唐時期,金鎖關所處位置還是在腹地,重要歸重要,進犯者一般來不到此地,因為,離邊境和長城尚遠,地形兇險,易守難攻,不利於長途奔襲。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本圖中漆水和沮水好像寫反了

這是秦代都城形勢,漢代隨之。長城是堅固的北方防線,北方遊牧民族要有攻破長城的能力,還要奔襲千里,克服最大困難越過黃土高原上的溝溝坎坎,才能來到金鎖關地方,再打敗以逸待勞的守軍,這在古代給養難以供應的情況下實在困難太多。

另一個明證,在金鎖關西北25公里玉華山下,還修有唐朝避暑的行宮玉華宮。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此營建仁智宮,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擴建後改名玉華宮,是初唐時有名的一座皇帝避暑的行宮。唐玄奘法在此譯經四載,完成了20萬頌的《大般若經》,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圓寂於此。這說明,

至少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統治者還能安全出入於金鎖關南北,邊患壓力不大。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玉華宮與金鎖關以及後文提到的宋塔(銅川塔)之間的地理位置關係

(現金鎖關南距西安126公里,北距黃帝陵75公里,西北距唐玉華宮25公里,在銅川市印臺區政府北12.5公里。)

到了明朝,西北國土內縮,邊境關係惡化,金鎖關迎來了重要挑戰。

下面是引述《同官縣誌》資料,凡是匪患、農民起義這樣的就不錄入了,只找邊患資料(按原書順序,未編排)。

1.晉元康六年(296年),盧水胡反。北地太守死之,都尉盡(注:原字缺中間四點,是該字俗寫寫法)光,避戍馬欄山。賊圍百日不解。梁王彤遣司馬索靖將兵救光,光得還長安。(原注:靖即北地太守湛之子,父子並存功北地,喬三石《耀州志》)

本條中都尉名“盡光”,全用簡體字是“盡光”,名字很奇怪。按“馬蘭山”條看,都尉應名“張光成”或“張成光”,兩條記錄似有錯訛之處。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2.永康元年(167年),先零羌寇關中,圍役(祋)祤,張奐遣兵擊破之,祋祤平。時奐以九卿督幽並涼三州。(原注:《後漢書》)

3.唐上元元年(674年)十二月,內子党項寇美原、同官,大掠而去。(原注:《通鑑》)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4.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北虜萬騎從(縱)長槍而下,同官戒嚴。頃以崎嶇不便長驅,遁去

這個時間段大約是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1507-1582年)時期,此次可能是俺答汗出兵,結果鎩羽而歸。俺答汗在明朝嘉靖年間崛起,其部落初期遊牧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後逐漸強盛,逐原草原霸主察哈爾部於遼東,成為右翼蒙古首領。控制範圍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俺答汗數次遣使要求明朝開放邊貿,後來發展到武力進攻明朝要求邊貿。(參見《https://www.toutiao.com/i6698168238523548163/》)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在多次遣使要求開放朝貢貿易未果後兵臨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邊貿,史稱庚戌之變。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被迫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馬匹交易。不久,明朝拒絕蒙古方面以牛羊交易的要求,單方關閉馬市,雙方再次開戰。金鎖關築城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丟掉河套地區,從俺答汗時期開始,大量漢族農民移居到河套地區墾荒。我就此專門翻閱《同官縣誌》關於戶口方面的記載,不出意外,果然只有數據,沒有結論。另外,從該書記載可以知道還有明修的同官地方誌,沒查到,不知道明朝人怎麼說。

先看人口數據:

民戶一千八百

軍戶五百二十二

雜役戶五百八十

永樂年間

戶二千九百五

嘉靖年間

戶九百一十有五 口二萬一千六百六

按:嘉靖以前其口數不可得而詳,據舊志所載,歷經成弘正嘉共逃戶一千九百九十,只存此數。

萬曆年間

戶九百一十有五 口三萬四千五百七十六

國朝

順治元年

戶五千五百九十七 口二萬六千六百八十五

……

康熙元年

戶六千八十四 口二萬九千九百九十八

……

乾隆三十年

戶六千五百四十六 口三萬一千七百一十八

對照歷年數據,可以看出,明朝中後期存在大量逃戶現象,“自明嘉靖以後戶之逃亡者十七”(《同官縣誌》),這可能與當時日益增長的土地兼併和貧富差距懸殊現象有關。推斷可能有部分逃戶逃往河套地區開墾荒地。當然也不排除天災的影響,《同官縣誌》載: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大飢。人相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黑眚見,大飢。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聲,同漆二河水漲,壞公私廬舍以百計。

(按:黑眚,古代謂五行水氣而生的災禍。五行中水為黑色,故稱“黑眚”。)

明末李自成起義波及此地,人口銳減。但是即便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朝早已取消人丁稅,實行“攤丁入畝”,同官縣人口數才恢復到比萬曆年間稍少的狀態。這是什麼原因呢?知縣袁文觀認為,“國家百十餘年生聚教訓,而元氣猶未盡復,豈非地瘠故與?”這有一定道理,但是恐怕也與賦稅標準不合理有關係吧。

但總起來講,到了清代,同官又成為大陸腹地,遊牧民族入侵的戰爭風雨不再,故而金鎖關的廢棄與守兵遷駐成為必然,這也是國家穩定的體現之一。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從這個方向望關中平原,有一個像臺階逐級而下的感覺

金鎖關最後的歷史意義是,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同志曾多次通過金鎖關往返西安、延安,同國民黨進行談判。

三、銅川北關訪古,看民俗,享和諧。

最近有幸到銅川老市區。一直聽說銅川北關市場有一座宋塔,專門去參觀。重興寺塔,又名宋塔,今名銅川塔,位於印臺區北關重興寺遺址,今印臺區文化館處。查《同官縣誌》:

重興寺

在縣城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雷之採重修。中有石坊,今圯。有二石柱,上刻《金剛經》。又有塔七層,始建未詳。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據現代考證,重興寺塔建於北宋年間,為多層密簷式建築,青磚仿木結構,平面六邊形。塔高七層,高約16米。塔身雕刻富麗,塔頂有鐵剎,由仰覆蓮座、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

我在資料中看到《同官縣誌》別的版本記載,頗詳:

重興寺,在縣城北虎頭山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雷之採重修,中有石坊,乾隆間圮。有二石柱,上刻金剛經,系唐永淳間物,今存其一,移藏縣府。又有塔七層,始建未詳,今尚存。

城北重興寺故物,今置縣府二堂後西廊下。唐永淳元年(682年)。高五尺,圍三尺,八稜,中有長方孔一個。舊志謂上刻金剛經,但字跡磨滅,難識矣。

縣府所藏的二石柱之一即唐永淳石碑,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1981年維修銅川塔時清理出土另一個石柱,高1.7米,圍1米,八稜體,中有一長方孔,上刻《金剛經》,與舊志記載相同。

進入重興寺遺址。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我照的重興寺塔,沒照到全景。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放一張網絡上的銅川塔照片。銅川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下午至24日凌晨)關中大地震時,塔身微傾、剎倒掛。現在已經扶正塔剎。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這張照片與我實地拍攝角度不同,我拍了宋塔另一側的柱子。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1982年8月,在銅川塔維修中,發現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石佛像及隋唐時期石佛像頭六個,其中佛像頭四個,菩薩佛頭二個。另發現一尊明代圓雕無頭佛像,我拍的應該就是這尊。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在銅川塔旁邊有一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廳”。我進去參觀,閆芳女士作了講解。主要陳列的剪紙、面藝、刺繡、舞蹈及戲曲用品、陶瓷工藝品等。有古代耀州窯陶瓷碎片,也有現代陶瓷作品。

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件: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這個蘭花大碗盡顯關中人豪邁(銅川是列入關中地區的)

最後,還看到展櫃外一件精美的面藝作品,都生蟲了,但工作人員不捨得扔。我認為他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這是原汁原味的不折不扣的民間傳統工藝,理應被我們完好保存下去,來展示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當年,路遙為寫《平凡的世界》,在銅川礦務局掛職,蒐集各種文學素材。如今,《平凡的世界》已經成為文學經典,這是銅川人的驕傲。

訪古之後,再回到這篇文章主旨上來。地方史志文獻是對史學的重要補充,從中我們能夠發見許多有用的材料。我只不過略微窺探,偶有所得而已。

根據《同官縣誌》,重興寺塔背倚虎頭山(又名虎踞山),前臨漆水河,對面是龍蟠山。下面是一張孩子拍攝的龍蟠山頂的長景照片。

北關(金鎖關),漢唐帝都最堅實的後盾,訪古銅川塔

這張照片很好地抓住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特點: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穩定、厚重、樸實。舊有的終將逝去,新生的必將蓬勃。中華民族就是這樣生生不息,世代勇往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