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量驟減21家 1-9月電動物流車產量剖析

剛需巨大的電動物流車依舊在低谷中掙扎。

高工產研電動車研究所(GGII)根據合格證統計數據顯示,1-9月新能源物流車生產24945輛,較2018年同期37052輛同比下降32.68%。

企業數量驟減21家 1-9月電動物流車產量剖析

2019年1-9月電動物流車月度產量

多位業內人士坦言,2019年電動物流車產量過山車式變化與補貼政策息息相關。

6月25日新政正式施行地補取消前,電動物流車市場5月、6月即迎來了一波搶裝潮,產量連續兩月飆漲至8000餘輛,佔據前三季度產量的近7成。但過渡期結束地補取消後,電動物流車購車成本直線提升,與燃油車的價格差距拉開,購買意願下降,車企生產計劃變得謹慎,7月產量應聲落地。

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放緩,電動物流車成本直線上升,與燃油車價格差距拉開,購買意願降低,很多企業已經半停產甚至瀕臨破產的不良處境。

數據給了最直觀的反應。GGII數據顯示,今年1-9月電動物流車生產企業由去年同期90家縮至69家,企業數量驟減21家,而累計產量在500輛以上的企業更是隻有區區13家,其餘企業產量大多不足百輛,更有27家產量近乎停產僅為個位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前三季度產量排名前列的陝西通家已經進入停產階段。並同時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虧損9835.73萬元,2018年銀行及金融機構對其累計抽貸、斷貸幾億元,還需應對控股股東新海宜約6.6億元的財務資助的還款壓力。

多位業內人士直言,陝西通家只是眾多電動物流車產業鏈企業資金承壓的一個縮影。補貼退坡,購車成本直線上升,加上折舊率高、殘值率低、充電便利性有待提高、充電費較高等影響,使用成本優勢尚不明顯,運營商及消費者對電動物流車的採購變得更為謹慎,電動物流車市場整體不景氣,即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1-9月電動物流車產量TOP 10企業及供應鏈機會

補貼退坡,市場對電動物流車質量和使用年限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企業提質增效,加速行業洗牌。一些技術實力不強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吉利商用車、開瑞新能源、南京金龍等一批傳統車企、重慶瑞馳、新楚風等優質物流車企優勢開始凸顯,並引領市場。

GGII數據顯示,1-9月電動物流車產量TOP 10企業累計生產20294輛,佔總產量的81.35%,市場集中度較2018年同期的70%進一步提升。其中吉利商用車、南京金龍、江淮汽車、新楚風等4家企業出現了超5成的逆勢增長。

企業數量驟減21家 1-9月電動物流車產量剖析

2019年1-9月電動物流車產量榜單TOP 10企業

對比2018年同期電動物流車產量TOP 10榜單,2019年榜單可謂出現了發生了“整容式”變化,不僅新增了5家新面孔,其餘5家企業排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5家新面孔分別是南京金龍、山東麗馳、江淮汽車、昌河汽車、新楚風,其中昌河汽車與山東麗馳為“空降兵”,其2018年同期電動物流車並沒有產量,而江淮汽車、南京金龍、新楚風汽車則分別完成了8位、10位、12位名次的大躍進擠進前10,南京金龍更是以2451輛同比210%的高增長位列第三,表現十分搶眼。

而吉利商用車、開瑞新能源、瑞馳汽車、東風汽車、陝西通家榜單上的5位“老人”名次同樣劇變,僅吉利商用車、開瑞新能源2家名次有提升分別位列第1、第2,其中吉利商用車進步神速去年排名第6。東風、瑞馳、陝西通家產量則分別出現了44%、51%、62%的下滑,名次也出現後撤,其中東風降幅最大,由去年同期第1後撤4個名次為第5。

此外,2018年同期榜單的北汽新能源、一汽客車大連廠、山西成功汽車、南京汽車、長安汽車等5家車企則“淪為”曾經,其2019年電動物流車產量近乎停滯,僅南京汽車有139的少量產量,其餘4家產量不足百甚至有的直接停產。

補貼退坡,倒逼零部件企業降本增效,對價格尤為敏感的電動物流車更為嚴重,市場需求急速放緩,零部件企業還需面臨回款週期長導致應收賬款高企資金流承壓,電動物流車產業鏈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75家汽車零部件企業上半年業績超7成淨利潤下滑,11家降幅竟超100%。第三季度情況進一步惡化,新能源汽車銷量在7月、8月、9月三連降,動力電池、電機電控裝機量環比/同比大幅下降,減產、降價、利潤下行氛圍籠罩著產業鏈,如藍海華騰、大地和、陽光電源、英威騰等企業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

深陷泥潭的零部件企業亟需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並集中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實力強的積極開拓新能源乘用車客戶,轉戰乘用車市場;二是引入戰略投資者或抱團取暖,獲取資金的同時拓展新客戶;三是積極掘金新市場,尋找競爭較少的市場空白點,如億緯鋰能積極開拓電動船舶動力電池市場。

轉戰乘用車市場典型的是中航鋰電,轉戰乘用車電池市場,並與長安汽車與廣汽乘用車深度綁定,在1-9月動力電池裝機量859431Kwh實現368%的高速增長,擠進前三季度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

藍海華騰則是第二種方式的代表,在連續三年業績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又虧損8892萬元暴跌673%的背景下,不堪重負的藍海華騰今年10月引入國資背景的控股股東雲內動力。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藉助後者在燃油車的動力系統技術、市場、資源等優勢開拓新客戶。

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未形成真正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必將消亡。業內人士分析,電動物流車產業鏈洗牌提速,想要活下來,企業必須要苦練內功提升自身技術,發展可持續的穩定客戶,並積極儲能、船舶等新興市場需求空白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