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日本天皇,為何沒有成為像封建時期中國皇帝一樣獨攬大權的存在?

耿彥佳


日本🇯🇵之千年亂。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歷126代。

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權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時間。1868年德川幕府還政於天皇,天皇又大權在握。

攝關政治: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攝政”。

833年,良房的妹夫仁明天皇即位。

842年,朝廷內所有良房的政敵均因謀反罪名而遭流放。接著,良房讓女兒明子入宮成為太子妃,也是日後的文德天皇皇后。

858年(“攝關政治”元年),良房的外孫清和天皇即位(年僅九歲)。藤原良房,成為清和天皇監護人,皇族以外的第一代實質“攝政”。

866年,是藤原一族“攝政”蒸蒸日上的起點,良房的父親藤原冬嗣,冬嗣於826年過世時,女兒已是太子妃,次男良房則娶了嵯峨上皇的皇女源潔姬。源潔姬雖賜姓源氏降為臣籍,但至今為止從未有皇女嫁給臣下的例子,源潔姬成首例。

(794—1192)間稱為日本平安時代,是封建時代中期的政治體制。

(1180—1185)的6年間,到了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家族集團權利爭奪,史稱“治承壽永之亂”。

(1192年—1333年)鎌倉幕府,創建者是武將源賴朝。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天皇成為真正的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掌舵者。1318年,後醍醐天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廢黜院政,開始親政。但倒幕二次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元弘之亂”。

(1333年2月)後醍醐天皇逃出了隱岐。但各地豪族都參與倒幕,一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鎌倉幕府滅亡。

(1333年5月)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重掌朝政,改元“建武”,並開始一系列新政,史稱“建武中興”。

(1335年7月年)北條高時的遺子北條時行在關東舉兵,對新政不滿的近國武士們聚集,很快就成為極大的勢力。足利尊氏接報,向朝廷請求讓自己東下討伐北條時行,得不到敕許。於是幾方相互交戰,後醍醐天皇敗勢突顯,建武新政在僅僅二年半後就宣告結束。

(1338年)歷應元年,室町幕府正式成立。而此前後醍醐天皇秘密逃出京都,開設朝廷南朝與足利尊氏擁立的京都朝廷北朝對抗。

(1392年)隨著南朝的衰退,南北朝統一已成為必然趨勢。在大內義弘的促成下,雙方談判。最終以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交替繼承帝位為條件,將三神器交給後小松天皇,南北朝統一。

(1393年)與足利義滿不和的後圓融上皇逝世,義滿的權力完全鞏固。次年義滿將將軍之職讓給了兒子足利義持,自己則隱居繼續執掌政治。

(1467年)圍繞將軍繼承問題,幕府內部形成分裂,應仁之亂爆發。守護代、國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人們皆以實力而成了大名,並且競相把分國領地紛紛擴大,各霸一方,成了戰國大名,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從此戰火不停。

(1568年—1603年)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織田信長驅逐最後一個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終於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以織田信長的本城安土城和豐臣秀吉的本城桃山城(又稱“伏見城”)為名。時代特徵是由戰國時代的分裂走向豐臣、德川時代的統一。

(1603—1868年),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所建的幕府,至1868年德川慶喜被迫開城為止,共經十五代徵夷大將軍,歷時264年。是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政治組織。

(1868年)朝廷和強藩聯合倒幕,終迫使德川幕府大政奉還。

近千年來的日本戰亂,權力不斷交替,日本天皇雖然有獨攬大權之心,卻沒有相應的能力。日本天皇的權力雖然被架空,但他遺留在日本人心裡的君主思想,從來沒有被不斷前進歷史,不斷變革社會所淘汰或替代。反而更加根深蒂固、始終如一,才會有最終的還政天皇。

二戰後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條件,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下來。並迫使其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不再具有神性,但是日本人民的心裡還是認為天皇是神。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為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水木之沐


日本天皇在江戶時代,在政治上不僅被剝奪了統治大權,而且還受幕府設置於京都的“所司代”的嚴密監視。天皇的領地只有3萬石,加上其它皇族和公卿的領地也不過12或13萬石,甚至還比不上一個中等的大名。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嚴格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法度》明確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需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得到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了。但是,由於天皇被認為是創造日本國家的子孫,具有超人的身份,因此他在德川時代仍不失為整個封建秩序的最高精神權威,歷任將軍的“徵夷大將軍”稱號也都是天皇授予的。但以將軍為首的武士階級卻操縱了全國的政治實權,是實際的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天皇並不能左右國政,經濟地位也極度虛弱。天皇只剩下了象徵性和符號性。

天皇雖然喪失了他在權力體系中的地位,但在終極信仰體系和觀念價值體系中卻從未喪失過其作為大和民族這一最高的氏族部落的精神“王者”的地位。


大汕十



首先日本的皇帝概念和中國古代的皇帝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天皇本身就是日本當時近畿、備前、九州等地的豪強共同推選的領導人, 但是這個領導人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的管理,就像現在的日本天皇差不多,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在日本古代,天皇是神權的代表,就是神道教的最高代表,所謂萬世一系的“天子”,人間的事兒,他們不需要管,倒也不是天皇真不想管,實在是幕府將軍們太過於強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軍們也沒必要推翻天皇去弄那個虛名了。



日本天皇一直以來宣稱自己是神的後裔,為自己披上了神性外衣,就像咱們中國的商周時期一樣,也以此得到日本民眾的支持,而且在日本歷史中大多數時間天皇是不直接掌握權力的,也就是說相對來說日本天皇的誘惑力遠不如中國皇帝。



大體上說,日本古代天皇的權力,大致是到平安王朝末期喪失的,當時的武家實力派領袖源賴朝,打敗了另外一個武家實力派平清盛,受封徵夷大將軍,建立了鎌倉幕府,從此,日本政治進入幕府時期,以天皇為首的公家朝廷被架空,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落入幕府大將軍手中長達將近700年。


鎌倉幕府之後是室町幕府,室町幕府之後是日本的戰國時期,戰國結束後德川家康的江戶幕府統一日本,一直到近代,日本和中國一樣,被西方的列強用軍艦和大炮打開了國門,日本開始了維新變法,天皇成為維新志士的首領,經過倒幕運動,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大政奉還,將歷代幕府將軍掌握了將近700年的日本大權重新還給了天皇,然後日本天皇才正式掌握實權,直到二戰結束,天皇又再次成為吉祥物。


慕藩怪談vlog


日本的天皇,是日本最高君主的一個稱號,也是神道教的精神領袖,為現代世界中唯一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皇室。

傳說中日本的第一個天皇神武並不是人,而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是神使的後裔。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傳說。

在日本的歷史上,天皇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是一個精神上的領袖,在古代天皇在幕府時代之前都是有實權的。

但在平安時期,因為天皇年幼,外戚藤原氏通過壟斷皇后人選, 在天皇年幼時擔任攝政,總攬朝政!一點點的開始壟斷天皇的權力,將天皇變成一個象徵意義的傀儡。壟斷政府官員的選拔、壟斷莊園土地稅收的財富,實際上在這個時期天皇已經沒有多少權力了。並且此時地方上的武士勢力不斷的做大,不聽和抗爭朝廷上的聽調。天皇的權力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到了日本戰國混戰時代,以及德川時代。地方大名武士階級的權力,已經大到了一個無法控制的地步了。所以別說天皇了,就連名義上的政策都無法控制了。

所以並不是日本的歷代天皇不想要權力,而是根本就無法收回這些權力。名義上當個天皇還是榮華富貴的活下去,如果硬要收回權力搞不好,連命都保不住了。






閣樓上的歷史


自古以來,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就是天皇。可自從公元1185年,源家武將源賴朝開闢鎌倉幕府以來,天皇的權力基本被掏空,大權全把控在幕府將軍手裡。德川幕府期間,天皇更是可悲,所掌握唯一的權力,就是制定自己喜愛的年號。

然而奇怪的是,日本歷史上的三個幕府——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統統都只是願意把控朝政。幕府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自立為新天皇,像中國的曹丕那樣改朝換代。為何幕府將軍要留一個沒有實權的天皇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根據日本學者介紹,德川家康曾經解釋過這一現象,說這與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

一直以來,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西方一些人也承認,日本文化源頭來自中國。正因為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頭,甚至還有傳教士為了讓日本人信教,先跑到中國傳教,打算讓中國人信教後,藉此說服日本人信教。無論再怎麼解釋,日本文化對中國文化幾乎全盤的接受,一直影響到了現在。而在中國影響最為廣泛的儒家思想,也深深植入日本文化當中。

公元757年,孝謙女天皇下旨,全國每一個家庭都要準備一本儒家的《孝經》,甚至還提出“敦崇儒術,釋奠之日,率公卿拜先聖”。儒家思想強調的道德,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而後世最看重的兩種道德,便是“忠”和“孝”。尤其是“忠”,日本人也十分看重,還把“忠”當作武士道精神的原則之一。

可是當我們回顧歷史時,卻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悖論。比如夏桀暴戾,商湯於是興兵滅夏,建立商朝;秦二世無道,天下百姓就揭竿起義,誅殺暴秦。可是從儒家的角度來看,不論統治者如何不稱職,做臣子的都不能反對天子,否則就是忤逆。推翻天子,另立新朝,那更是大逆不道。按照這個邏輯,李世民推翻隋朝,也是大逆不道。

其實看到這裡,只要是中國人的心裡都明白,所謂儒家的忠君思想,不過是方便統治的藉口罷了。可是日本人愛較真,偏偏要解決這一個矛盾。況且在他們國家的文化裡,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代。

而根據德川家康的意思,立一個毫無實權的天皇,就算天皇再暴戾,也不會殃及民間。既然無法殃及百姓,那百姓自然就不會反抗天皇,自然就沒人去忤逆天皇。那麼儒家思想的“忠”,不就沒人違反了嗎?

如果沒有儒家思想,日本肯定會出現好多自立天皇的人。這樣雖然對老天皇不利,可卻能保證天皇一直掌權。如果歷史如此,那麼就不會出現“幕府將軍”,更不會出現天皇連續數百年毫無實權的情況了。








星夜史話


有空間才能有發展。精神上物質上都如此。生命的事物都是存在正氣的。正氣也即是`生氣、生機',是事物發展的`空間'。`空間'是什麼?空間就是空,是`虛'是`靜'是`無為‘是`民主'……,空、靜是事物運行的中心!日本的君主制度,日本天皇`有名無實',不實際操縱政務和經濟,而注重精神宗教信仰方面,我認為這就是虛靜無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而中國古皇帝唯我獨尊,天下第一,頂天立地,太`滿實'太`物質',社會發展也就沒有了空間,社會體制是落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