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和珅,隸屬於滿洲正紅旗,是一個八旗子弟。不過他小時候,卻過得非常悽慘。三歲時,母親因難產去,九歲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如果不是有一個老家丁和偏房,在一旁庇護,他肯定會被趕出家門淪為乞丐。和珅為提高自身地位,一直都非常努力,學習時特別認真,後來他掌握了四種語言,對四書五經等著作非常精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和珅得到機會在皇帝面前展示才能,成為御前侍從。

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此後,和珅想盡辦法討好乾隆皇帝,其官位越來越高,發展到最後成為權臣,堪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不願自身在位時間超過祖父康熙,主動交出皇位,讓兒子嘉慶坐上龍椅。這時候,乾隆已經八十多歲,頭腦都有些不清楚,可他卻不願意交出手中權力,以太上皇身份繼續把持朝廷。嘉慶春秋鼎盛,各方面都已經成熟,完全有能力接管國家,可他卻不敢跟父親作對。

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嘉慶皇帝登基前幾年,一直都在旁聽,手裡基本沒有實權。乾隆因為年紀太大,不能像以前那樣發號施令,於是特地讓和珅站在自己身邊,幫自己傳達旨意。官員們上奏時,也得先過和珅這關,才能送到乾隆那邊。在這期間,和珅經常根據自己判斷,篩選一些信息上下傳達,頒佈了大量有利於自身利益的命令。因此,清朝有很多人在私底下將和珅稱為二皇帝,連嘉慶都對他敬畏三分。

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乾隆皇帝駕崩後,嘉慶皇帝立刻親政,迅速下令除掉和珅,還給他羅列了20條大罪。清朝有一種株連制度,罪行比較嚴重的人,不僅自己要受到嚴厲懲罰,連家人也會遭到牽連。和珅罪行特別嚴重,嘉慶皇帝對他也是恨之入骨,為何其兒子豐紳殷德沒有被嘉慶下令殺掉?直接原因非常明顯,豐紳殷德能夠保住一條命,主要因為其妻子是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她是乾隆最小的女兒,跟嘉慶關係非常好。

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嘉慶對這個小妹非常疼愛,他聽說乾隆想把固倫和孝公主嫁給豐紳殷德時,氣得茶飯不思,整個人都憔悴了許多。嘉慶下令抓捕和珅後,本想著直接將其凌遲處死。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卻認為,和珅雖然做過很多壞事,可他畢竟是朝廷重臣,直接將他凌遲的話,影響非常惡劣。嘉慶皇帝考慮再三,最終下令讓和珅在自己家裡用白綾自裁,讓他死得稍微體面一些。嘉慶皇帝對和珅從輕處罰後,豐紳殷德也跟著逃過一劫。

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隨後,豐紳殷德被軟禁在家裡,不能隨意外出,不過其爵位卻被保留了下來,可以繼續領取俸祿。換句話說,豐紳殷德不幹活就可以拿錢。當然,嘉慶皇帝並沒有讓豐紳殷德一直逍遙下去。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豐紳殷德被加封為副都統,需要離開京城去邊疆任職。這次調動與其說是一種提拔,更像是一次流放,豐紳殷德被派去邊疆後,開始自暴自棄,身體越來越弱,最終病死在路上。

嘉慶皇帝親政後,迅速下令除掉和珅,為何沒有殺掉其兒子豐紳殷德

嘉慶皇帝除掉和珅時,沒有直接下令誅殺豐紳殷德,還有一個間接原因。當時,大臣劉墉認為,和珅案件牽連太廣。如果下令查辦所有官員的話,肯定會有人趁機陷害忠臣,任由事情繼續發展,有可能會動搖清朝根基。因此,嘉慶皇帝處死和珅後,只是懲罰了一些主要黨羽,就下令完結此案,讓文武百官可以安心。豐紳殷德身為和珅之子,就像是一個標誌。官員們看他都沒有遭到株連,自然也就放下心來繼續安心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