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小面值錢幣七枚錢幣

1、雞目五銖

雞目五銖,就是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始鑄,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範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雞目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釐米之間,重約0.62-0.65克。

中國歷史上最小面值錢幣七枚錢幣

2、鵝眼錢

鵝眼錢是六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民間私鑄的一種五銖錢。此錢無輪廓,錢形大小如鵝眼。顧炬曰:“此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尺帛鬥粟,動輒一萬。”可見鵝眼錢的輕小了。南朝宋代沈慶通傢俬鑄的錢,一千錢長不滿三寸,每貫重不過三四斤,被稱為鵝眼錢。

3、董卓五銖

董卓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辨認,世譏稱之為“無文”。這種無文小錢,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無錢文的方孔錢幣。直徑22.5毫米,穿9.2毫米,重1.8克;正面無輪郭,無錢文;背有輪有郭,但不規整。

中國歷史上最小面值錢幣七枚錢幣

4、榆莢錢

漢初的錢幣仍然稱半兩,漢半兩錢前前後後鑄行過五次。劉邦時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鑄的錢絕大多數都不到三銖。漢初的半兩錢穿孔比較大,無內外廓,肉薄,形制不夠規整。到惠帝三年就明令禁止民間私鑄偽錢。

5、崇禎通寶

崇禎通寶由明毅宗朱由檢於崇禎元年始鑄。據《續文獻通考》載天啟七年12月,戶工二部進崇禎新錢式,帝令每錢一文重一錢三分,務令寶色精彩,不必刊戶工字樣。錢文真書,通寶之“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又有當十型大錢四種。小平錢徑一般2.2~2.6釐米,重約3~6克;當二錢徑一般2.7釐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釐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中國歷史上最小面值錢幣七枚錢幣

6、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這種錢的特徵是錢徑稍大,錢肉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中國歷史上最小面值錢幣七枚錢幣

7、53年壹分紙幣

1953年版壹分紙幣,主色為米黃色,正面圖案為汽車,背面圖案為“國徽和中國人民銀行壹分”的漢、蒙、維、藏四種文字圖案,票額尺寸為90毫米×42.5毫米。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鋁材曾出現短時間供應緊張,導致鋁分幣生產受限。為了緩解分幣供應的不足,中國人民銀行使用1953年分幣的印版,再次印製發行了紙分幣。為了與五十年代的原版相區別,票面沒有印數字編號,只有三個羅馬冠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