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竟有10處“國寶”!肥東兩地上榜~

合肥竟有10處“國寶”!肥東兩地上榜~

日前,國務院核定並公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第八批7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肥市有4處入選,分別是:合肥曹魏新城遺址、吳覆墓、姥山塔、張治中故居。至此,合肥國保單位總數達到10處。此前獲批的6處國保單位為:李氏家族舊宅、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馮玉祥舊居、銀山智人遺址、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劉銘傳舊居

在這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略顯陌生還沒造訪過的。正值秋高氣爽時節,讓我們沿著巢湖岸邊,巧遇“和平將軍”,再向西邂逅銘傳故里,跨越美麗的三十崗鄉與滿寵將軍相逢在曹魏新城,再一路向北穿城而過來到肥東享堂任村……一起尋訪合肥“國寶”,品味人文遺珍。

01 張治中故居

巢湖岸邊寧靜的古村落

從合肥市區出發,途徑濱湖新區,沿著環湖大道,大約

四五十分鐘就到達黃麓師範。從後門拾階而下,過清水塘,有一個寂靜的古村落——洪家疃村,600多年的歷史曾一度讓這個古村落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張治中將軍的故居就在村子的巷頭。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房子是磚木結構,小瓦屋面。正門旁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花崗岩匾額。不遠處有一座山,故居門前便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九龍攢珠”。故居背山面水,是個極富有詩情畫意的居所。

故居內按當年的原樣,陳列著張治中將軍的生活用品,幾乎保留了張治中居住的原貌。事實上,張治中故居是1927年張治中將軍回鄉出資建造的。2013年,巢湖市政府重新修繕了被日軍燒燬的張治中故居,再現將軍在此生活的情景,並修建了張治中生平事蹟紀念館。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說起張治中將軍,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對教育的貢獻。黃麓師範學校便是由他一手創辦。這座學校有著近百年曆史,前段時間因重新修繕4棟歷史仿古建築,引來不少遊客造訪。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如今的4棟民國風古建築保留了歷史的厚重感,又如一股清流,依山傍水,曲徑通幽,如世外桃源一般,成為讀書育人的寶地。桂翁堂前至今還保留著張治中將軍從南京親手移栽的兩棵大樹:廣玉蘭和龍柏。兩棵樹經歷了百年風雨,無聲地訴說著張治中將軍為鄉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

02 姥山塔

遊姥山島登姥山塔賞大湖之美

明代合肥知縣熊文舉作《姥山記》一篇曰:“焦湖曠渺,相傳一百八十里。有山如螺,浮於其中,字之曰姥,蓋歷陽之故事也。山之上近建浮屠,本形家言,增廬郡人文之勝。”文中所提及的就是姥山島和島上的姥山塔。

據《巢湖志》記載:姥山上桃花桑麻遍地,春水上漲時,坐著小船,登山觀湖,如入仙境。當代文豪郭沫若曾將其譽為“遙看巢湖金浪裡,愛她姑姥發如油”。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姥山塔亦稱文峰塔,位於巢湖中廟姥山島主峰之上,姥山塔高約51米,為八角七層閣樓式磚石古塔,飛簷翹角,造型優美。其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塔建到第4層因明末農民起義而停工。清光緒四年(1878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倡導募捐,姥山塔得以續建,使其最終完工,計寶塔7層。

姥山塔內保留李鴻章、李瀚章、李鶴章及首任臺灣巡撫、“銘字營”劉銘傳,“盛字營”周盛波,“樹字營”張樹聲,“華字營”吳毓芬,“慶字營”吳長慶等二十餘通淮軍將領題刻。一塔之內,移步看遍,如同重溫半部晚清史。

姥山塔題匾可謂是合肥淮軍將領文墨的薈萃之地,也是合肥書法藝術的一個寶庫。這個秋天,不妨來遊姥山島,登姥山塔,賞淮軍名將碑刻,領略大湖之美,豈不快哉!

03 馮玉祥舊居

緬懷“布衣將軍”的縱橫豪情

在巢湖北岸的夏閣鎮,有一個竹柯村,馮玉祥將軍的舊居就坐落在這裡。

馮玉祥舊居主體建築共有5幢22間房屋,是1936-1937年馮玉祥將軍兩次回鄉時的住所。居所內有其回鄉時的起居室和添建的議事廳及侍衛室等。青磚小瓦木樑結構,佔地面積469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江淮之間典型的民居建築。舊居內還陳列有毛澤東、朱德題贈的挽幛,周恩來題寫的祝壽詞及馮玉祥生平事蹟照片、手跡、遺物等。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馮玉祥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民主鬥士、

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抗戰時期,他積極主張抗日,歷任民眾抗日同盟軍司令,第六、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抗戰勝利後,他主張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他勤儉一生,治軍嚴明,疾惡如仇,帶兵時與將士同甘苦、共戰鬥,被譽為“布衣將軍”。

1948年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9月1日途經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將他的骨灰安葬於泰山之麓。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書贈輓聯,郭沫若為墓碑題字。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舊居院內佇立著一尊花崗石質地的馮玉祥將軍全身立式雕塑,在兩旁松柏的映襯下更顯示出將軍威武不屈的神采。

“縱橫世事舒豪氣,叱吒風雲壯布衣”,這是馮玉祥舊居門楣兩旁的一副對聯,對聯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布衣將軍”的敬仰和緬懷。

04 銀山智人遺址

探秘20萬年前的人類蹤跡

遺址的位置不太好找,地圖上並沒有準確的指示。多番詢問,終於到達了銀山村。原來這裡距離巢湖市區僅7.5公里。村子裡都是滿頭白髮的老人,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見到了銀山智人遺址。

遺址處有兩個石頭山洞,在洞口的不同位置豎立了石碑,上面寫著“銀山智人遺址”,這些如今都被鐵絲網團團圍住。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銀山海拔只有25米,山頂陽光充足,一面背陰,一面向陽,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習慣。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村民誤將化石當成磷肥原料賣給磷肥廠,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重視,這才掀開了銀山智人的神秘面紗。

1982年4月到198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3次發掘,發現一塊不完整的人類枕骨、一塊附連3枚牙齒的左上頜骨及3枚零星牙齒。根據化石形態特徵,應屬於早期智人,距今有20萬年以上歷史。考古學家認為,這對研究中國人類起源和環境演化有重要意義。2013年,銀山智人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05 曹魏新城遺址

穿越千年看合肥新城興衰

離開巢湖,一路向西北方向馳騁,來到廬陽區三十崗鄉,這裡有此次剛剛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曹魏新城遺址。

三國時期,合肥地處魏吳邊境,一部《三國演義》曾讓張遼在合肥逍遙津大破孫權的故事膾炙人口,但那是舊城,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遺址是三國時期的合肥新城。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圖自廬陽園林綠化)

新城始建於三國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是在原漢代合肥城之外新建的城址,故曰“新城”,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整、極具史學價值和軍事研究價值的三國時期城址。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圖自廬陽園林綠化)

三國時期,合肥屬曹魏揚州淮南郡。據《三國魏書滿寵傳》記載,魏揚州都督滿寵上書魏明帝,在漢城西北部三十里依崗建新城“屯兵於此,固守合肥”。明帝曹睿審時度勢,於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採納了滿將軍的建議,至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歷經3年新城基本建成。用現在的話說,該新城其實是用來屯兵的地方。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圖自廬陽園林綠化)

此後,孫權及其繼承者曾多次率兵攻打新城均以失敗而告終,至公元280年東吳烏程侯被晉軍所俘,宣告三國鼎立時代結束。西晉初期合肥新城雖仍被使用,但已完全失去其軍事作用。據萬曆本《合肥縣志》記載,從建成到廢棄距今有1700餘年的歷史。

如今的曹魏新城遺址建成遺址公園,內有護城河、十八土墩、兵器鑄造窯址、屯兵營、東側門、車馬道、徵東門、飲馬池、西城門、點將臺等遺址點,並有一處出土文物陳列館。

06 吳覆墓

回顧明代開國功臣的戎馬一生

在肥東縣陳集鎮享堂任村,一座與眾不同的墓地被村落環繞,這裡葬著一位明代開國功臣,他就是戎馬一生的朱元璋愛將——吳復。吳復字伯啟(1327-1383),八斗鎮大吳村人。元末率群雄揭竿而起,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官封安陸侯。死於普安(今貴州安順市),死後封為黔國公,諡威毅。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這座墓地建設尤為精巧,墓向坐東向西。現存墓冢、墓碑、神道、石像生,整個墓園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30米,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墓前是一條寬10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石像生共計5對,自東向西相對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和望柱,均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神道西50米處有一座墓碑,由龜趺和碑體組成,碑文為大學士劉三吾所撰,詳細記載了吳復的生平實績,碑文收錄在《明史》中。

1386年,諭葬肥東縣秦湖鳳凰崗,即今之享堂任村。這裡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吳覆墓建好後,一姓任的村民奉命負責看護墓前的石雕和享堂,逐漸形成一個村莊,當地人把這裡叫享堂任村。

07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看70年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時間拉回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合肥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一觸即發。1949年3-4月間,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進駐瑤崗,指揮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於安徽省肥東縣撮鎮鎮,坐落在肥東縣與合肥市城郊結合處的瑤崗社區,屬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這是清末建築,原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青磚小瓦、風火高牆,室內雕樑畫棟、屏門格扇,古樸典雅。總前委進駐後,一進正屋東間是陳毅司令員的臥室;二進正廳是總前委會議室;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原是清五品官王景賢的四弟王澤沛的宅第,總前委進駐瑤崗後,是秘書處工作、生活的場所。

1949年4月20日晚開始渡江,4月21日,毛主席、朱總司令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3日解放南京,4月27日,鄧小平、陳毅率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離開瑤崗前往南京。

08 劉銘傳舊居

臺灣首任巡撫詮釋何為“大丈夫”

視線轉向肥西縣,這裡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故鄉。劉銘傳1836年生於合肥西鄉大潛山腳下的四房郢。

劉銘傳舊居門口有一副對聯,“卸甲歸田樂、清時舊壘閒”,是劉銘傳所寫。表現了劉銘傳雖然志存高遠,卻淡泊名利的心境。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整個舊居總佔地面積100畝、房屋300間,修建於1868年,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劉銘傳從軍入仕後,第一次稱病開缺回鄉,修建的這個故居。進入故居內你會發現,這裡就像一個城堡,被一圈一圈的牆體圍住,還有一道一道壕溝。這是典型的圩堡建築,鄉人又稱它為“劉老圩”。圩堡集居住和防衛功能於一身,微縮了古代城池護城河和城牆的防禦特點,採用外壕內宅的佈局,在圩子外深挖壕溝、壘築圍牆,吊橋炮臺一應俱全。內宅吸收北方莊園、江南園林和皖南民居的建築特色,構築了江淮地區獨特的建築風格。

院內還有一棵樹齡150年的廣玉蘭,為劉銘傳親手栽種,甚為珍愛,被視為鎮宅寶樹。此樹一根兩幹併為連理,寓意海峽兩岸同根通脈,血脈相連。

劉銘傳一生轟轟烈烈地辦了三件大事:平吳剿捻、抗法保臺、建省治臺,這三件大事業成就了劉銘傳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的社會形象。

09 李氏家族舊宅

深宅大院曾覆蓋淮河路中段半條街

回到合肥市市區,有兩座“國保單位”是合肥人都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其中一處就是李氏家族舊宅。

李氏家族舊宅又名李鴻章故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號,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咸豐八年(1858年)8月,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率部攻克廬州,將李鴻章位於合肥磨店的祖宅“焚燬一空”。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清同治、光緒年間開始,李鴻章及其兄弟在合肥廣置房產。深宅大院可以覆蓋淮河路中段的半條街,時稱“李府半條街”。現存保留的李鴻章故居陳列館,總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李鴻章故居和淮系展館組成。舊宅佔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館佔地1500多平方米。由南向北分為五進,依次為門廳、前廳、中廳和走馬轉心樓。這裡也是合肥市的“十大景點”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選景點。

10 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興建

在合肥市區還有一座“國寶”,那就是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大樓。這是新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誌性建築。自1956年建成開放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江澤民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此視察,館名由陳毅同志親筆題寫。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大樓造型呈U形,建築簡潔壯觀、平面規矩,中軸對稱,莊嚴肅穆。主樓高聳突出,迴廊寬緩伸展,是合肥市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興建的三大建築之一,留下了特色鮮明的時代印痕。2013年,陳列展覽大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投稿郵箱:wxxffd@163.com

好消息!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本週給“幸福肥東”每篇文章點“在看”的粉絲,有機會免費領取吾悅廣場星軼影城電影兌換券一張。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下週一上午8:30—11:00統一到肥東縣政府(老一中)2號樓2樓“幸福肥東”辦公室領取,本次贈送40張電影兌換劵,憑手機現場領取,先到先得,領完為止。

合肥竟有10处“国宝”!肥东两地上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